“他们总是问‘你这个后生怎么这么小就当了队率了?‘某就把自己的事讲出来,他们也讲他们的故事,最后大家可亲切了。”
童远点点头,说道:“肖兄弟把大家当家人,愿意和他们分享你的故事,这就是个好办法。大家还有什么方法?”
“某来说说。”一位脸上饱经风霜,看起来都快有五十的人说道。
“某曾经跟随皇甫威名将军征战西凉,他的军队讲究令行禁止和轻松愉快相结合。打仗的时候每个人都服从命令,不能有一点疏忽。休息的时候常在军中搞竞赛和团队协作,就像将军前几日做的一样。”
童远说道:“皇甫规不愧是‘凉州三明‘之一,他这样安排战时严肃,平时活泼,不会让军卒时刻紧绷耗费精神体力,还能够增进大伙的凝聚力。太值得学习了。”
“某可以说吗?”一名不是很自信的黄发鹰眉的兵卒问道。
“当然可以,穆独儿你的经历可了不得,快把你的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好,某爹是安定汉人,娘是羌人。十年前那场大乱时候我才十五岁,但也参与了结寨自保。当时,叛军凶得很,光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自保肯定守不住。”
“乡里的豪强怕消耗粮食,只收留青壮,其他百姓都不要。后来乡里的百姓们聚在一个险要的荒废坞堡,叛贼们打了五六天退了。乡里受伤战死的很少,可受伤的多。”
“我的爹娘因为受伤没有药,过了几年身体不好就走了。而那个豪强因为太富,叛军哪里会放过,围了二十多天,最后内部叛乱被拿下来,一个活口都留。”
这个时候,这个被称作穆独儿的士卒略微停顿,他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时候。童远深知这一情况一直在大汉的边境上演,自己如果不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是无力阻止的。
穆独儿继续说道:“某觉得豪强以自家为单位,对于外人盘剥挑剔,但是他们在这乱世远远不够。团结大家,而且不能抛弃老弱,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够克服难关。”
童远为自己这些兵感到自豪,他们比朝堂上那些只会权术和经学的世家更懂得这个时代。自己要做的不是指手画脚,而是给他们生存和发光的土壤。
他说道:“刚刚三位说的都很好,我不管是新军还是屯田兵,都需要你们说的集体亲如家人,纪律严明却也有一定的平等轻松,还有就是不分强弱、汉胡团结可团结的力量。”
“你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讲述你们的故事与方法,这也是一项尝试,在不影响训练的情况下到明年,你们谁做得好就升职有赏。至于后面的口号和纪律,吾后续会找人去安排。”
“吾等听从将军的差遣。”
第七十三章 骑兵的编制
童远通过刚才的讨论,他觉得基层的士兵也懂得很多的道理,要想深入人心,凝聚士卒们的力量,并不是要他自身变得无所不能,所有事亲力亲为,而是能够让他们自己做些事。
他知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必须把有共同意愿的士兵发动起来才能更有效果。他之前就计划在军中设立不脱离基层军队的政治系统,一卫设立政教辅将一人,一军中安排军教官一人。
而这营中设立的辅导员则是五人,职位仅与什长相当。童远计划这三十余人,和其他类似的最为热心、热爱我军、为人向上的将士可以担任营中的辅导员。
这样,由他这个兼任的政教辅将和各旅、各营,一同建立起了无畏军的政教系统。这一事件虽然指示标志着起步,但未来却让整个新军产生了质变,并一同构成了童远的整个体系。
接下来是,士族、人才方面。
关于任用士族,发掘人才他已有想法。郃阳县交通方便,虽不像夏阳、衙县那样贴着外族方便贸易往来,但可以专门吸引士族与人才投靠。
童远先和张既一同拜会本地士族。
张既对于三辅较为熟悉,他介绍道:“这郃阳此前人口较少,有名的士族只有那么数家,最有名的你肯定知道。”
童远扶额,他还真不知道......
张既说道:“西凉军的军师,李儒就是这里人。”
“啊……这样啊,可是听闻他自董太师蒙难后就不知所踪了。”童远心想这李儒可以算得上到此为止最厉害的谋士之一,可惜董卓后来不听从他的劝告,最终……
张既说道:“我在五月乱兵为祸郃阳时,就发现他们家尚有人在,在撤往夏阳时还参与组织民众。后来隐姓埋名,前往山中私家坞堡,不与外界来往了。”
童远眼中泛起光芒,兴奋说道:“如果是他的话很可能愿意助渭阳君和某一臂之力,吾等何不前往拜会?”
张既回道:“某虽寒门出身,然实不愿愧对大汉,我可与他共事,但不愿亲自请他出山,请见谅。”
原来李儒最出名的事情不是作为西凉军的军师如何出谋划策,而是他支持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且之后由他在亲自动手鸩杀刘辩。
童远这才想起李儒的恶名估计不比董卓差多少,毒杀皇帝(废为弘农王)的事情可是天下闻名啊。可李儒又是绝顶军师,再加上自己没有这个时代士人的道德桎梏,所以还是要亲自去请的。
在今日和张既走访数名士族之后,实在没发现什么太可发掘的人才,最多是找了几名寒门士子,他们出于守护家园和左冯翊发展的需要,答应担任渭阳君府的户曹、奏曹、辞曹等掾史。
至于东西曹掾等重要职位,他近期不打算设立,毕竟这个渭阳君府的实际运行还要继续探索,这事他也还要和董白、董威略做商议。
李儒啊,怎么才能说服呢?
对了,徐荣在西凉军算是赫赫有名,肯定与李儒相识,何不向他请教那李儒身在何方。
徐荣听晓此时不由笑道:“李儒,李文优之才独耀我西凉军,要是他能加入自然是秒得很。不过吾只能告诉你他暂时在哪?吾不能去。”
童远自然反复劝说,追问为何他不能去。徐荣却只是笑而不语。
童远心生顽劣对策,从徐荣处问得了李儒居所之后,径直来找徐荣之子徐俭,命令他暂时护卫自己去做一件重要的事。
徐俭不知缘由,当然服从军令护卫在旁一同前往郃阳北部梁山西峰。
童远问道:“这几日归入新军后,兵马协同的如何了?”
徐俭在马上回道:“回禀将军,末将依令率领三百余具装骑兵加入胡琅儿校尉所部,目前第三骑兵旅士气高昂,配合日渐熟络。”
童远说道:“甚好,不过私下与我交流,不用像军营之中那样正式,随意点就好。第三骑兵旅现在配置好的怎么样了?”
“诺!禀告将军,第三骑兵旅第三标目前配有三百五十具装骑兵,每人都穿扎甲,马全身覆盖皮甲,每人配有长枪、手戟、铁质小盾等一应装备,马匹方面有西凉大马七百余匹,驽马五百,驴子六百。”
童远听到这配置暗暗心惊,怪不得历史上具装骑兵那么少,这完全是一人两匹西凉大马用于作战,一匹驽马一头驴用来驮运装备的超豪华配置。
马匹吃得可比人多,这些日子他从部下那了解到,马儿吃青草就如同人吃稀饭;吃干草就如同吃干饭;吃豆料才像人们吃肉类蛋奶。
这些稀有战马平日可不能以青草为主食,否则就废了。它们平日吃干草为主,战时大把大把的豆料吃啊。这等消耗,导致天下尚无第二人敢养具装骑兵,即使是公孙瓒和韩遂、马腾的精锐部队也大多是人穿甲,马不披甲,配置一人两马而已。
徐俭当然不知道童远现在思考什么,继续说道:“第十二旅和十三旅各有三百左右的重甲骑兵。他们除了长枪还配有马弓,不过马不披甲。战斗中,可以从容解决对方斥候和不太多的轻骑兵,如果遇到步兵密集阵型倒不会采取冲击战术,而是根据情况灵活对付。”
童远问道:“很好。那骑兵第三旅各营合练情况如何?后勤方面,大家是否适应了这种新的方式?”
“目前正抓紧合练,要达到各种战术高度默契,估计还要几个月的时间。此外,第三骑兵旅还有直属的数队兵马,负责侦查、联络、警卫等,全都各司其职,随时听从号令。
“后勤方面,现在,无畏军的将士不像其他军队那样,还要自己上山砍柴、埋锅造饭。完全是由专属部队供给。全旅自己不生火,平时由军屯、民屯那边供给,战时会由屯田军专门负责后勤、炊事的部队对接。”
“这种方式将士们最初觉得是有些不适应,有人抱怨饭菜做得不够好,有人担心一些粮食会被军屯后勤那边给贪墨。但营中那些勤务长渐渐掌握了工作方法,又能监督供给的质量。很快将士们就适应了这种高效率、高质量方式。目前,无畏军各旅的情况大体就是如此。”
童远说道:“不过将士们也要进行埋锅造饭的训练,有时候作战情况会超出预期,负责后勤的屯田军不一定随时供给得上。”
徐俭答道:“明白!旅中校尉及军吏都有这方面的准备。”
第七十四章 见李儒
童远的设想正在逐步落实。计划中无畏军就是数量有限的精锐常备军,屯田军是各项军事事务的基础,而不是只用于作战。两种兵马之间的由于事务联系、人员流动等,关系也比较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