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唐代铜镜纹样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唐初,图案多以四神、十二生肖、瑞兽、海兽、葡萄等为主。第二阶段是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鸟兽、葡萄纹样逐渐稀少,鹤衔瑞草等花鸟、花卉、盘龙、人物故事图案大为流行。如装饰精美的双鸾衔长绶、宝相花、缠枝花、狩猎、打马球等。第三阶段是唐德宗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衰退,流行的八卦镜、万字镜、素镜等,完全失去了盛唐铜镜的富丽堂皇、绚烂多彩的风格。从铜镜装饰发展的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化。
  2。唐代铜镜的纹饰特色唐代铜镜的纹样图案异常丰富,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海兽葡萄纹。这是一种具有外来文化色彩的装饰图案、葡萄自汉代始由波斯传入中国,其后便作为一种装饰图案逐渐流行,发展到唐代仍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品种。这种图案以葡萄的枝叶果实为主要花纹,恰当地与海兽、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鸟、虫组合在一起,并以满花的形式装饰于铜镜的背面。葡萄纹饰多采用浮雕形式,镜体厚重,制作精巧。如1965 年前后在西安出土的"海马葡萄镜",长沙出土的"禽兽葡萄镜"等。这种铜镜陕西、河南出土较多,南方发现较少。
  花鸟纹。此类纹样是唐代铜镜中的代表,图纹布局主要以花枝和鸟雀组成。有雀绕花枝的小串枝花鸟,散装花鸟,其中尤以四鸟四花枝相间环绕的图案最为流行。鸟类有乌雀、鸳鸯、孔雀、鹦鹉、喜鹊等。鸟的姿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于花枝之间,生机盎然;有的双双足踏花朵之上,展示着生活的康乐美好;有的口衔同心结,成双成对,象征爱情的幸福美满。镜子四周点缀以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内外图纹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自然情趣浓郁的优美图案。对称花鸟镜的图案基本上是两只鸟雀左右对称,挟镜钮而立,镜钮上下配置各种花枝图纹。此类铜镜虽系对称式,但也多为相似对称,图案在规则中富有变化,生动活泼。在鸟兽纹样中双鸾衔绶纹是盛唐时期非常流行的图案。如"双鸾衔绶纹镜",镜面有左右对称的鸾鸟,双翅舒展,长尾高翘,脖颈弯曲作舞蹈状,鸟嘴衔有向上飘动的双穗长绶带。相传鸾鸟形似五彩长尾山雉,高兴时喜欢起舞做乐,见之则天下安宁,所以古时把它看成一种吉祥禽鸟。"绶"与"寿"同音,以此喻吉祥长寿。
  花卉纹。此类纹样也是唐代铜镜中的主题图案之一。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宝相花等。初唐流行的多为小团花镜,镜中图案一般是六朵团花环绕成圈,锦团花簇,富丽庄严。及至盛唐,题材变得广泛丰富,花卉形态由图案化逐渐趋向写实,布局也由紧密繁缛变得开放活泼。有的花卉图案由4 种共8 朵瑞花组成;有的由雍容华贵的4 朵大花组成;有的由4 组并蒂大瑞花组成,还有的由两种不同形态的花枝交错环绕。这些花卉,或含苞欲放,或蓓蕾初绽,或绽蕾怒放,姿态各异,不拘一格。此外,花卉镜中还有以连理枝、并蒂莲、交欢草、同心结等图案装饰的,以喻夫妇生活幸福美好,爱情忠贞不渝。
  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此类纹样也是唐代铜镜中较为普遍的图案。以社会日常活动为装饰题材的有马球、狩猎等,表现神话传说的有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王子晋吹箫引凤、真子飞霜、嫦娥奔月、飞仙等。此外,还有盘龙纹、走兽纹、表号纹等。走兽纹有盘龙、龙虎、狻猊、嘉禾瑞兽等。唐代盘龙纹与我们今天所常见龙的样子已大体相似了。龙体常作单体蟠曲状,神龙跃入苍穹,吞云吐雾,姿态万千,气势雄伟,劲健有力。表号纹有四神、八卦、十二生肖等。"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汉代的传统纹样,隋和唐初较多采用。唐代佛教盛行,并且崇尚道教,所以在铜镜的纹样上也多有反映佛道二教内容的题材。
  唐代铜镜在纹样的组织安排上,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对称式。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图式,图案大体上采取相似对称的方法安排,如对鸾、对舞狮、人物花鸟、鸾衔瑞草、嘉禾瑞兽等。二是散点式。宝相花多采用此种组织方法。三是单独式。常见如龙纹、万字纹、鸾鸟纹等。四是旋转式。如双鹦鹉、连枝宝相花等。五是满花式。主要为海兽葡萄纹。
  唐代铜镜上的铭文多采用五言七言诗句,或用骈体四言或四六对偶句。
  如具有赠别纪念意义的铭文:"月样团圆水样清,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再如回文体铭文更富有特色,它倒顺均可咏读,"月晓河澄,雪皎波清",倒过来就是"清波皎雪,澄河晓月"。唐代镜上铭文多用诗文,这与唐代诗歌盛行是有密切联系的。
  3。唐代铜镜的形制特色唐代铜镜在外形和式样上也有重大革新,它打破了以往圆形、方形以及尺码的局限,创造出了菱花形、葵花形、荷花形、钟形、四方委角形、带柄等各种样式的铜镜。尺寸大者直径约70 厘米,小者仅3 厘米。据记载,唐代以铸镜闻名的扬州,曾制造过可将骑马人物完全照于镜中的"方丈镜",以及要经过六、七十次冶炼的"百炼镜"。这些大型和高级的铜镜皆出于唐玄宗时代的盛世。晚期因此种铜镜耗费人力财力过大,朝廷曾禁止制造。从装饰技法上看,除有传统的浮雕、线雕、剔雕外,还有嵌宝石、鎏金、彩釉、漆绘、金银平脱、贴金银、镶螺钿等方法。金银平脱是将金或银薄片制成不同的花纹,用胶漆贴于镜的背面,然后再于其上涂漆数层,待干后再细加研磨,除去压在金银花纹上的漆层,显出金银花纹的光亮色泽。贴金银也称包金银,是将金银薄片錾出花纹包在镜上或捶入于带有凸起图纹的铜镜背面,使之紧贴于镜面。螺钿即是将贝片制成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再用漆粘贴在铜镜之上。经打磨后,色泽晶莹,非常华丽。"平脱法"和"螺钿法"是唐代的首创,极大地丰富了工艺美术制作的方法。
  铜镜制作是一门工艺,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
  从唐代铜镜的制作的原料看,主要是铜、锡、铅合金,比例大体为70:25:5。由于合金中锡的比例较大,所以颜色一般呈银白色,镜面光亮平滑。镜面形状已有凹凸等形式,类似今天公园里的哈哈镜。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光学原理已有一定的认识。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到:唐代造镜,大镜镜面便做的平滑,小镜则镜面凸起。因为凡是呈凹形的镜面,镜中人的影象就较大,而凸起的镜面,镜中人的影象就较小。小镜因不能照出人的全貌,所以常把镜面制成凸起状,镜中人物的影象缩小了,虽是小镜也能照出人的整个面部。
  唐代铜镜享誉海内外,国家常常将它作为国际交往的佳礼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有唐代铜镜,数量最大的要数一依带水的日本了。《东瀛珠光》一书对此作了详细介绍。这也说明,早在千年以前,铜镜就作为信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三)陶瓷陶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4000 年前),我国的先民们便开始烧制陶器,发展到隋唐时代,陶瓷工艺进入了繁荣阶段。"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器的发明较早,瓷器则是在制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它大致产生于汉代。瓷器与陶器的三个主要区别是:第一,制胎的原料不同。陶器使用的是普通粘土,瓷器使用的是耐高温的瓷土。第二,焙烧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900℃左右,再高胎体就会变形;而瓷器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300℃左右。第三,质地不同。陶器胎质疏松,吸水率高;而瓷器胎体致密,坚硬,不吸水。
  1。隋唐的陶器工艺和"唐三彩"
  我国的制陶工艺在长朗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陶器的品种。汉代在以灰陶为主,兼有红陶、黑陶、白陶的同时,将铅作为助熔剂加入釉料,又发明了釉陶。釉陶有绿、黄、黑、褐等颜色。汉代以后,釉陶的生产陷入衰落时期,直到北朝和隋代,才开始由衰转盛,并有所改进和发展。从河南濮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陶器看,彩釉已从原来的单色发展到双色和三色。①隋朝虽历史短暂,但由于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完成了统一大业,为社会生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陶器,在安阳的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的李静训墓,武汉周家大湾隋墓,长沙江西靖江等地的隋墓穴中都有很多发现,品种有釉陶、灰陶、彩绘陶等。其中釉陶除一部分日用品外,大多为殉葬明器。如张盛墓,李静训墓中都出土有釉陶罐、博山炉、陶鼎等器物。唐代,在釉陶的生产中出现了一朵奇葩--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属于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所谓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釉色常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多种,因为在釉色装饰上多以黄、绿、褐三种色釉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陶器。此外,还有以蓝色釉为主的,称之为蓝三彩,这类陶器较少见,更为珍贵。唐三彩大体上始创于初唐,那时作品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自高宗至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公元650-755 年),进入了极盛时期,这时的唐三彩制作精美,品种丰富,产量也很大。安史之乱以后,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衰落。宋、元时代的三彩陶器,从整体上说已大大逊色于唐三彩。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