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确立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以服务于天下国家为目的,是唐代实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关于"开物成务"必须服务于"利用、厚生、正德"的思想,对进行这方面教育曾起指导作用。人们既用此来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也这样要求实科人才。《隋书·艺术列传序》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它认为"因民设教"(即传授科技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救恤灾患,禁止淫邪","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也。"《新唐书·方技列传序》也持同一观点,认为有方技的人只有"卓然有益于时者,兹可珍也。"那种"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或"矜以夸众,神以诬人"的所谓方技之人,被指斥为"技之下者"。在这种思想教育熏陶下,隋唐时期培养造就成了一批具有崇高道德理想,不计名利得失,献身科学,又热心服务于民众的科学家。如孙思邈将医学视为决人生死的"仁术",并告诫后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自己就以"一存仁心"的胸怀,热诚为民众治病,仅他亲手治疗的麻风病人就有六百多例;地理学家贾耽,以"率土山川,不忘寤寐"的爱国热情付出十六年心血制成了《海内华夷图》,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巨幅地图;陆龟蒙关心百姓温饱,撰写出我国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寄托了自己的"农本"思想;陆羽,朝廷曾诏拜他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他不就职,却居家著书,终于写成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茶业专著《茶经》。。这些科学家能学有所成,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正在于他们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爱国仁民之心。
  注重培养实科人才的专业品德,是隋唐科技道德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有些科技工作者已经懂得德高术精可以造福百姓,如果德劣术高就可能造成很大危害。因此,他们在传授技艺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品德的戒律。例如传授医家的咒禁学,就规定"凡欲学禁,先持五戒、十善、八忌、四归",要求后学"济扶苦难","不怜富憎贫","不淫声色","调和心性不乍嗔乍喜"(《千金翼方》卷二十九)。专业教材中设专章论述科技道德,是我国首创,足以说明当时对科技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视。
  隋唐时代,实科学校的建立和实科教育的实施,是教育史上空前的大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第一,它标志着实科教育在学校系统中有了合法地位,这对于提倡科学,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有直接推动作用。唐代实科学校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等等,都为我国后代各代所沿用,直至清末新教育兴起时才废止。因此,隋唐之世又可称为我国古代实科学校教育的奠基时期。第二,为世界实科教育之先。据大英百科全书称,欧洲至九世纪才在意大利有医学校的创建,比我国约晚二三百年,其规模也不如唐代医学专科学校。外国教育史家指出,在普通学校中设置自然科技专业,便称之为实科学校,在欧洲,这类学校创建于十七、十八世纪,它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教育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在我国,那些被古代欧洲视为神学领地的天算历法知识,早在隋唐之初就已被公开立学施教,并明文规定国学招收文武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子弟进行深造,从而创建了类似欧洲的实科学校,时间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它还体现了我国古代育教非宗教的性质和科学精神。这是我国引以为自豪的又一光辉成就。第三,对朝鲜和日本实科学校的建立有直接影响。朝鲜在公元692 年开始设立算学博士,并以《本草》、《甲乙经》、《素问经》、《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等教授学生;公元717 年,开始设立算学博士,用《算经十书》为教材;公元749 年,又设立天文博士、漏刻博士。这些史实说明朝鲜古代实科学校制度与唐制相仿。日本也是这校,据《日本数学史》称,在推古之朝(公元602 年),我国的数学传入日本,他们开始设立算学博士、天文博士和历博士,招收算生、天文生和历生,以培养高等科技人才。公元701 年,日本天皇颁发《大宝律令》,全面模仿唐朝的政教体制,实科学校更加趋于完备,教材几乎全部采用唐朝的译本。科举也设立了明算科。尤其是唐代的医学教育制度对日本的影响更为深刻。日本奈良王朝不仅有类似唐代国学的建制"大学寮",而且专设了"典药寮",配置了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以《本草》、《甲乙经》、《脉经》、《素问》、《明堂经》等为教材,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与此同时,日本还设立了"药学寮",以培养高等医学人才,其制度悉如唐代京师药园的建制。
  隋唐实科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称得上是别开生面的一页。但是,应当看到,尽管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社会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统治者对实科教育有提倡和扶植的一面,同时也有压制和阻碍的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也需要推行愚民政策,特别是像天文、历法这类科学技术事业,一向被他们用来显示所谓王政的天意,因此,唐王朝多次颁布法令,严禁民间学习研究,更不许民间造历。他们压制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剽窃其科研成果,还利用宗教迷信活动来破坏科学的发展,这些都是隋唐科技教育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
  五、教育家的活动和教育思想(一)王通对唐帝国的贡献及其"安邦育人"的教育目的论王通(公元580-617 年),字仲淹,号文中子,山西龙门人,是隋代杰出的教育家。
  王通出身于儒学世家,其父曾传儒学,教授弟子十余。开皇初年,做过国子博士,并著有《兴衰要论》七篇。由于父亲的教导,王通自幼便立有四方之志,曾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焕,问礼于河东关于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疾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精研儒家经典。当他行年二十岁时,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策十二策,深受隋文帝赏识。但因公卿不悦,自知谋之不用,乃作东征之歌而归,歌云:"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转引自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从此拒不出仕,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
  王通归乡后,首先确定了续述"六经"的计划,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弘扬儒学。他用了九年时间著成"续五经"(称《五氏六经》)八十卷,其撰著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在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统一之时,扯起了振兴儒学的旗帜。《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及门弟子上千人,有"河汾门下"之称。
  王通的学生很多,往来受业者千余人,如河南董常、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南薛牧、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距鹿魏征、太原温太雅、颖川陈叙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唐代有名的卿相,尤其是房玄龄、魏征等,致唐代于太平,有莫大的功劳。王通培养出这样一些具有政治才干的人才,说明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死时弟子数百人,"丝麻设位,哀以送之",称他为仲尼以来未曾有的"圣人"。
  王通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著作,但这些著作(包括《续六经》)均因社会动乱而未及刊行,今已失传。存于世的只有《中说》(即《文中子》)一书,是师生问答记录,由其弟子所编辑,采取《论语》体裁,用对话形式表述了王通的思想。全书共十篇: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它是我们研究和了解王通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王通极力推崇孔孟,志在行周孔之道。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周公所为乎!"(《文中子·天地篇》)又说:"千载而下,有绍宣尼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同上)他立志以"首"济天下,他所宣扬的"道"即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尊尊亲亲、三纲五常、仁政等思想。
  王通作为教育家,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孔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某些观念。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教育经验,并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其中最能体现其教育实践业绩和教育思想特征的是他的"安邦育人"的教育目的论。
  王通把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十分重视教育在治国安邦和陶冶人才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学生,能以道德、学问影响学生,终必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这也就等于为政,何必一定要做官呢?他说"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道亦行矣,奚为不行。"(《中说·礼乐》)他的学生董常说:"夫子以续诗续书为朝廷,礼论、乐论为政化,賛易为司命,元经(春秋)以赏罚,此夫子所以生也。"(《中说·魏相》)意思是说王通续写六经,是为了政治教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直率周孔,以"道"济天下,这就是王通所以生的重大意义。王通辞官归里著书讲学,就是重视教育作用。所以他说:"我不仕,所以才能成就学业。"他认为"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教育可以使人成才,"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魏相》),"天生之,地长之,圣人成之,故天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同上)。所谓"圣人成之",即是教育的作用。由此,他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人,得失在于教(《中说·立命》)。他说:"文武治而幽历散,文景宁则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文中子·立命篇》)他从历史治乱的经验总结中,认为国家的兴衰,政治上的得失,其重要原因在于人才,在于教育。他说:"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就是说,要"识远"、"远古"和"居近"、"处今",只有学习和受教育。他认为只有学习和受教育,才能使人的知识丰富,增强处世能力。他说:"困而不忧,穷而不慑,通能之,斯学之力也。"(《文中子·述史篇》)他反对"生而知之"的说法,认为"天下未有不学而成"的人才。王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