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虫洞去明末 (天下无二汪)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天下无二汪
- 入库:04.13
第一波登陆部队,是倪二指挥的四十多人侦查连,分乘坐四艘小桨船快速登岸抢占码头,建立登陆场。
舰队航向是济州岛东部城山。济州岛是座火山岛,并没有那种条件特别好的天然港,避风较差。
相对不错的就是济州港,但作为济州岛的主要港口,有李朝的水师驻扎,人员军队相对较多,如果强行夺占,会陷入一番相对复杂的,海战、港口攻击战,抢滩登陆战,这对还显稚嫩的红武海军来说,难度有点偏大。所以不宜作为登陆地。
汪鹏需要的是,让船上的红武军学员兵不慌不忙的登陆,建立稳固的登陆场,展开防御队形,设立火炮阵地,卸下物资和后勤人员。海军十艘战舰,轻装上阵。
登陆的部队,也能施施然的反击来进攻的岛上守军,充分发挥自身火力优势,降低伤亡率,争取零伤亡,这可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宝贝蛋子。
最好登陆点就是城山。港口本身不大,作为一处私港,东北侧外海有牛岛作为屏障和城山环抱,一定程度上遮挡了风浪。
这处港口还是闽商提供的,岸上有水源,人烟稀少,离岛上的牧场也比较近,前期的骑乘马就指望这批缴获了。
舰队沿着外海向岛东快速行驶,了望哨再次喊道:“敌狼烟已点!”
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济州岛上升起的黑烟,先是周边的小岛升起,然后沿着岛一圈,直到济州港,都是黑烟袅袅直入云霄。
济州岛设有烽火台,济州港还有棒国水师船只驻扎。济州岛离倭国长崎港直线距离只有285公里,折算才154海里,两三天的海路而已。
离济州岛最近的五岛列岛之福江岛,直线距离不到180公里,不到一百海里,一天半的海路,可谓近在咫尺。
所以济州岛经常被倭寇袭击。对李朝来说,几十年前极其血腥残酷的壬辰、丁酉倭乱伤痛未消,对倭国还是有很强的戒备。
济州岛设置的烽火台,燃起报警的狼烟后,红武海军舰队并没有等到棒国水师攻击。
结合之前闽商的情报,汪鹏可以断定,济州岛现有的李朝水师力量有限。
连主动出海驱离的能力和战意都没有,不会对城山的登陆行动造成威胁。
汪鹏的命令就一句:“战斗警戒,直航城山。”
真像一块大蛋糕!没到过济州岛,但是汪鹏也看过相关资料,当城山真正出现在正前方时,还是让人咂舌不已。
城山的日出峰海拔182米,是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位于济州岛东端,整体是一块高耸的巨岩,顶部是巨大的火山口。
火山口直径600米,深90米,面积达8万多坪,底部平坦。
近百块尖石围绕在火山口周围,如同一个点缀精美的巨大生日蛋糕。
东南面及北面是悬崖,只有西北面有蜿蜒的山道,和岛上的平原相连。
城山的对面就是牛岛,两岛之间靠近城山的岸边,有从城山延伸到深海的礁石形成的天然码头。
被商人们简单修整过,也搭建了木制的码头,面积有限,只能停泊少量船只。
济州岛素来以“风大”著称。除了济州港有相对较好的天然避风港,也就这边还能凑合停泊小型船队。
红武海军的济州登陆行动,选择在冬季也是个非常好的时间段。
济州岛!我来了哦!
嘎嘎嘎!
汪鹏再次发出杠铃般的笑声!
第235章 海边的小村,惊慌的人们
四艘小桨船被从四艘福船上,通过滑轮组卸到海面,倪二的侦察兵们迅速攀着大船边上的绳梯下到小船上,一起挥动木桨,快速的划向岸边,去占领码头外的一个小村庄。
大船则一次两艘,缓慢的停靠在木制码头。
系好缆绳下锚,搭好登陆舰桥后,红武军步铳手们,迅速下船,沿着码头跑向岸边,一部分举铳警戒,大部分去支援侦察连的兄弟。
随后登陆的汪鹏,在踏上城山码头后,心中很是激动。
之前的征战,都是在自己家的国土上,这是第一次踏上异时空,被人夺走的领土。
宣州和铁山不算,宣州堡那里汪鹏早就视为禁脔,别说是李朝,无论大明还是建奴,天王老子也不能让他退出宣州堡。
汪鹏眼前的城山一片荒芜寂静。南侧的沙滩上渺无人迹,偶然才能看到几艘 船底朝天的破旧小渔船。
汪鹏进了岸边最近的一个小村落,红武军士兵已经把不多的七八名居民,从屋里全部驱赶出来,集中到村寨的中间空地上。
汪鹏看了看,都是四十多岁,在这个时代的“老年妇女。”没有染色的天然麻料衣服,破旧不堪,补丁压补丁,连草鞋都没的穿。
步兵营指挥官孙大海过来汇报,村里人都跑了,炉灶内的火都没熄。侦察连已经向离城山最近的屯堡方向哨探。
先登陆的一个步兵连,已经去村左侧的树林,搜索这个村的村民,他们跑不远。
一个排在村里搜索过了,这个小村寨村非常穷,除了有少量渔货之外,几乎没有多少粮食,没有像样的财物,更没有任何牲畜。
具体情况还要让翻译去问这些没跑的村民。
这次远征,汪鹏也想尽办法抽调了会棒语的人,棒族在辽东也不少,大多分布在两国边界,以前和平时代,汉民接触的还算可以,等野猪皮起兵后,除了被抓的棒军和棒民,大部分逃过屠杀的人都退回自己国境。
能会几句棒语的的人,都被汪鹏带了过来,在船上就一路的教红武军士兵,一些简单的口令,比如:“站住!不许动!双手抱头伏地!弃械不杀!等等。”
几个能日常对话的,都配置到了军中。
汪鹏自己也留了个翻译,这人叫梁峰,今年24,辽民,眉清目秀小帅哥,很像郭家少帮主。
自称是读书人出身,祖上出过一个秀才,他自己也读过几本书,半瓶水。
连乡试都没通过,算盘倒是打的不错,当年在一家商行里做账房,因为主要是做棒国的粮食山货生意,棒语倒是学了不少。
他曾经的梦想,就是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当个小官,娶个大家闺秀。
辽东大乱后,逃到东江镇,有点胆小怕事,提不动刀,上不得阵,而海岛上也没什么帐让他计算的,只是普通的苦力,因为力气小,还被同伴笑称为秀才,半饥半饱的苦熬。
穆诚到各岛招人的时候,急于改变现状的梁峰主动报了名,因为识字和会算术,很快就在穆子营脱颖而出,吃饱穿暖,还有月俸,梁峰对穆子营非常感激。
到底是读过书,从过商,头脑灵活,梁峰很快发现了,穆子营的背后有更强大的力量支持。
在柴岛,在铁山城,在宣州堡,一件件、一桩桩的惊天大事,让这个青年人目眩神迷,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次休假,他也是主动提出要去大本营看看,政保处的评语是忠诚度良好,于是也得到了批准。
在红旗城,参观了规模庞大的工坊、杀气腾腾的军营、书声琅琅的学校。
最让他激动不已的就是红旗城大图书馆,后来的日子,他那里都没去,每天就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的读书!
譬如闻名已久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直到被抽调到济州岛远征军,担任鹏帅的棒语翻译,这种机会有多么难得,于是梁峰也欣然从命,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厚厚的书籍,就登上了战船。
此时的梁峰也是一身戎装,所有人都一样,穿着咖啡色呢制短大衣,内里是黄褐色的军装和马靴,武装带扎的整整齐齐,头上戴着圆溜溜的草绿色钢盔。
你没记错,就是八十年代的红色帝国制式步兵军装,汪鹏当时是按废品价格成吨买的,晒一晒拍打拍打都是崭新的。
梁峰按照鹏帅的要求,询问俘虏们这边的情况。原本被吓的瑟瑟发抖的几个中年妇女,听到有人会说棒语,赶紧求饶不已,竹筒倒豆子似的把这边情况告诉梁翻译官。
原来这处私港没人管理,每年夏天,风暴季节前后,会有不多的船队,会短暂停靠,补充食水,每年都有固定的岛上大户,会安排人来接触,交换物资。
她们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村,就是帮着装卸,挣点粮食和铜钱。
小村总共才十几户人家,三四十人,看到大船靠过来,年轻人带着孩子,拿上食物跑了,就剩这几个舍不得穷家破业的人,指望着老爷开恩,不要烧房子。
烧了冬天就没地方住了,这几年冬天天冷,虽然没结冰,但是习惯温暖环境的岛上贫民,根本就没有御寒的衣物,只能在屋里躲避寒风。
正说着话,远处传来一声铳响,登岸的部队迅速前出,越过小村,在唯一的山道下方建立防线,先下船的两门火炮也组装完成,推到合适的位置上,做好战斗的准备。
汪鹏看着后方的船队,已经卸下四艘物资和人员。卸完货的战舰立刻满帆,替换外围的战舰,巡弋这处海域。
汪鹏让梁峰继续审问,这个岛的详细情况。自己快步前往铳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