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虫洞去明末 (天下无二汪)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天下无二汪
- 入库:04.13
后庄铁矿不远的水坝在五百多俘虏的努力下,五月底终于完工,汪鹏从现代搞得速干水泥,一大半都用在这里,人为的抬高水库高度,通过专门的动力水道急泄而下,推动早就准备好的,巨轮一样大水排,源源不断的为工坊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192章 机械的力量,麦收的喜悦
汪鹏在现代花钱请专家设计的明代水力机械,原始的水力锻锤,水力钻床、水力镗床、水力磨床的机械设备,都被驱动着。
这些设备都是双动力系统,一旦冬季上冻后,就转换为畜力驱动,虽然效率和成本都会增加,但是能保证不停工。
一个最简单的水力磨坊,就让劳动效率提高了无数倍。红旗城本身就有直属的近万人口,黑风寨今年又新增了一百多户,又恢复了近千的人口。
除了一百多未成年被送到红旗城插班读书,其他人也迅速被黑风寨消化掉,这么多人手还是缺人,主要是兵民比例太高,将近一半都是军人。
除了麦收大忙全寨军人出动去抢收,其他时候这些兵整天就是训练。
现在的红旗城,人人有活干,个个拿薪水,人手还是紧张,周边的数万百姓经过这大半年的合作,已经完全成为红旗城的打工一族。
农闲时候,汉子们集体来上工,大妈小媳妇就在家忙着做军衣军鞋,红旗城和黑风寨多敞亮,说一月结账就一月一结,说按件结账就按件结账,虽然给的铜板和银元和大明的不一样,但是在供销社里能买到便宜实惠的东西就成。
水力机械没正式投入之前,红旗城和黑风寨的工匠们也是全力生产,新的炼铁炉又建了三座,除了保证军需生产,民用的工具也是大量产出,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村民。
一举结束了红旗村周边二十五个村,黑风寨南边原来的何家庄周边二十三个村,两三万农民的木犁石犁耕作史,有了铁质农具,生产效率提升了太多,空闲时间就成群结队的,来黑风寨和红旗庄打工,包吃包住,有钱拿,这些人已经牢牢的和黑风寨、红旗城绑在了一起。
有了大批从笨拙到熟练的工人,武器装备的生产效率也是节节提高,简单的流水线,只需要大匠们指导和监督。
源源不断的铳管、铳刺、铳床、配件集合到一起,组装成一支支,领先于大明火绳鸟铳一百多年的燧发解放一号铳,一支支的被战士们握在手中。
现在的黑虎军再次取消了长矛手,只保留盾手。
胡大叔的制炮工坊已经成功仿制了12磅山地炮,出厂一门就装备一门,预估,九月份出兵前,能完成汪鹏要求的三十门产量。
汪鹏也抽空又去了一趟海参崴,把新制造的十门24磅火炮,分给海军三门,十门卡隆炮,海军三门,装备在新缴获的三艘大一点的海船上,最小的三艘小苍山船只装12磅的拿破仑长管加农炮一门,和短管山炮一门,特地给改了炮架,换成四个小轮的船用型。
其他的重炮都分给黑风寨、红旗城、屺坶岛作为防守主力火炮。
十门新的陆战12磅加农拿破仑炮,全部编入孙二海的炮队,作为炮兵营主力火炮,三十门12磅短管山地炮,将作为中近距离的主要杀伤炮。
新到的两百只打米尼弹的狙击型燧发铳,也都分发了下去,红旗城这边原有的黑风寨鸳鸯队老队员,基本上人手一支,黑风寨那边也组织了一支五十人的远程射手队,红武军也扩充了一个百人的远程射手连,原本鸳鸯队里的重铳手全部换装正常解放一号,重铳收回后,分给红旗城外的四个炮楼,屺坶岛、黑风寨和红旗城的守卫部队。
所有武装力量的夏季军服,是汪鹏从现代采购的迷彩服,和帆布鞋,就在镇上买的,价格便宜量又足。
每人两身,这是训练和演习时穿的,平时作息穿的是自己家服装厂,和周边村庄生产的,千层底布鞋和麻布短褂子加长裤。秋冬季的服装都在仓库,趁着好天也都拿出来晾晒整理。
而这批款式简单,质量不错的布鞋和麻布衣服加草帽一套,也成为周边百姓的最时髦的衣服,由于需求量大,汪鹏又从大明采购了大批棉麻布。
参加各村妇女合作会的人就笑了,自己扯一点布料,把自己家人都做一套,便宜又实惠,原本大明农村,常见的破衣烂衫,基本绝迹,吃饱饭,有点小余钱的村民们,纷纷换上了新衣服,精气神和去年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
这次农忙收麦子,家家户户都是喜笑颜开,没有了阎王债,没有了铁板租,这地里的粮食可就都是自己家的了,想吃麦粥吃麦粥,想吃馒头吃馒头,而军属家里是最开心的,平时在村里被高看一眼不说,这次的好麦种可是产量惊人,真正比普通麦种翻了一倍多。
正常小麦一亩也就一石到一石半,如果是肥田,精耕细作,拼死拼活也就两石顶天了,可这些新麦种,最少的一亩也有三石多,不是军属的人家,早就看着军属家地里沉甸甸的麦穗留口水了,纷纷上门央求,一定给留点种粮,一换三,都是乡里乡亲的,也都如愿以偿。
汪鹏在麦收的窗口,安排所有的军人,全部停训,学生也全部放假,有组织的协助周边群众抢收抢种,这是无偿劳动,不收群众任何礼物和报酬,在村干部的安排下,先军属,后孤寡,再帮劳力不足的家庭。
士兵和学员通过艰辛的劳动,和村民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而对村民们来说也是感动的不行。
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的岳家军,也只是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已经名传千古。而这支熟悉又陌生的军队,才是真正百姓的自己人。
就像鹏帅说的:
我们的队伍来自百姓之中,我们的天职就是守护百姓。不但说到,还要做到!
抢收抢种结束后,百姓们陷入幸福的烦恼,从来没这么多粮食,没地方搁了。
好在红旗城和黑风寨都敞开收购,绝对公道价,而周边的村民们也认可了红旗城发放的钱币价值,不再像刚开始似的,有点钱就换成粮食物品在家里藏好。
于是原本因为和东江镇大规模交易,已经快要空了的几十个大仓库,又重新堆满了粮食,水力磨坊两台几百斤的大碾子,一天三班倒,全天歇人不歇机器的磨着面粉,麦收那些日子,方圆数十里,只要有村庄的地方,都能闻到蒸新麦馒头的甜香,和村民们开怀的笑声。
而这一切都让汪鹏有深深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这一切吗?
第193章 和东江镇的交易
上次汪鹏亲自去找毛文龙被打脸,连面都没见到之后,出面交易的双方,就是毛文龙的便宜老丈人东江参将沈世魁,
他有一女以“绝色”著称,毛文龙纳之为妾,“宠冠一时”,加上沈世魁也是人情练达,忠诚可靠,深得毛文龙信任与重用,东江镇人人尊称一声沈太爷。
沈世魁原本就是辽东的商贾世家,和野猪皮有毁家灭族之仇。
本身善于交际,每年来东江交易的浙商、广商、闽商等,都是他出面接待和过手。
汪鹏这边是三当家孙守荣亲自出马,也是冒充登州本土商贾,加上穆诚有红旗城做依靠,在东江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在经过师父同意后,正式入世修行,加入了东江镇。
毛文龙也没亏待这个小老乡,给他一个亲兵营把总的职务,让他自己在辽民里招兵,穆诚也有意识的找一些能识字的,以及对辽东地形熟悉的普通辽民壮丁,凑了两百人后聚集到一起,从毛帅那边讨了点兵器帐篷之类,找个沿海背风的空地,立了寨子。
也就算有了自己的直属部下,汪鹏了解情况后也是大力支持,把原来黑虎军的一些质量不错的鸳鸯队明军制式装备给运了过去,粮食咸菜盐巴,这些更是不缺。
汪鹏在屺坶岛的船坊,给他单独做了两艘小渔船,一起拖过去,配上尼龙鱼网。
这两百原本被挑剩下来的普通青壮,成了幸运儿,怕被别的营头妒忌眼红,都是悄悄的一天三顿,刚开始大运动量训练时,晚上还加一顿夜宵,快要赶上红旗庄新兵待遇了。
东江镇的粮食补给只能通过海运,分津运(从天津出发到皮岛)和鲜运(从登莱出发到皮岛)三月装粮,四月开船,五月抵鲜,六月回空,一年止可一次”“鲜运用船160只,共装粮料一十万九千八百八十八石,除失风外,其抵鲜者共计九万二千三百七石四升。”
登莱出发的船队到皮岛约三千里海路,大约八百海里,以明军的速度大概要一个月,五月中旬这大批的粮饷到了后,毛文龙才算松了口气。
之前空档的几个月,除了省吃俭用,就是靠沈世魁和各种商人交易所得,而穆诚联络的红旗城整整送来两万多石粮食,和上千石的盐巴。
这个可真是帮了大忙了。所以毛帅对这帮髡贼的真实身份就装着不知情。
这一日酒足饭饱,毛帅带了两名护卫在岛上巡视,远远的听到海边铳声阵阵,就转过来看看是哪个营头在训练,火药补给不易,毛帅的东江镇除了水师,其他营头都是非常节省着用,关键时候顶着建奴的甲兵贴脸喷,哪里能像这样噼里啪啦的放半天,这要少杀对少建奴。毛帅有点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