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虫洞去明末 (天下无二汪)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天下无二汪
- 入库:04.13
汪鹏不急,有个三四年的,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就是自己最可靠的拥护者,紧急情况下,扣动燧发枪扳机,总比射箭容易。
这边先把孩子们安顿好,等红武学校留守的徒弟们过来接手后,可战之兵还是要抽出来。
按惯例,还是洗澡剃头换衣服,为了给这些孩子洗个澡,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直接占用被清空的粮库,点上炭火供暖,每人一桶热水都烧了半天。
女孩子还好一点,被沈凌云带到主宅暖房里轮流清洗,小翠也在帮着跑前跑后,自己也洗了一把,一个个小光头丫头,也是挺有意思的,主要是虱子太恐怖,头发还能再长,这玩意不消灭,乐子就大了。
小翠家也搬到了小院,甘福去了牛二叔运输队,小翠妈去了牛二嫂的伙房,小翠哥嫂舍不得田地,就没来。反正也分了粮食,有饱饭吃了也就不想离家。
说句不好听的,小农思想那是根深蒂固,青壮们还好一点,不少都是家里的老二老三,原本就贫瘠的家产也没他们的份额,也就有出去搏一搏的打算。
这些送过来的孩子,在家里也干不了重活,昨天的经历也让村民们知道,虎爷军队不是裹挟民众的流寇,只当舍了这个小子或姑娘了。
每次学员兵都是男多女少,并不是人口比例的问题,而是很多生下来的女宝,可能还没呼吸几口人间的空气,就被遗弃了。
对贫苦的百姓来说,丫头片子就是赔钱货,这种重男轻女的顽固恶习,直到现代还屡见不鲜。
短期内汪鹏也没办法扭转,只能照顾好自己麾下的女孩子们,让她们健康的成长,一个开朗正直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同样出色的子女。
而以红武军的发展,这些优秀的女孩子,只会选择有同样三观、同一体系的自己人。
这种观念也深深的影响着身边的人,自打他到黑风寨,就没有再发生一次弃婴事件。沈凌云也是主动的承担起女生们的教育和培养。
慈母一样关心她们生活,汪鹏从现代带过来的女性卫生用品,也极大的改善了女孩子的健康,古代女性生理期,有钱人家用棉布,普通百姓,就是麻布裹上草木灰。
潘燕燕也带着她的女工们,学着用棉布和棉花试做制作,没有汪鹏带的一次性的方便,也迅速解决了全体黑风寨女性难言之隐。
黑风寨系统里的女性,比同阶层的大明女性幸福N倍,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关键时刻也能开铳杀敌,自尊自信。
原本黑风寨的女性就少,几个当家的一致同意汪鹏决定,不允许纳妾,一夫一妻,双方地位平等,男18,女16才可婚配。
第145章 工匠们、制兵、开窑、选矿、炼铁
相比参加军训的青壮和正式入伙的学员们,到虎爷手下扛活挣几顿饱饭,求几个赏钱,对于这二十五个村的村民来说,心理负担最小。
哪怕就是不给赏钱,在这春荒饥饿的时节,能有口饱饭,那也是占了大便宜,小老百姓的狡黠和小聪明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汪鹏当然是心知肚明,也不会愤愤然觉得这些人不讲义气。
黑风寨调派的二十几个大匠和学徒作为头目,按乡民们登记的技能,粗粗的分成不同的队伍,先吃饭再干活。
人太多,也是按人数领了粮食自己开伙,伙房保障值班的部队和学员队就已经很勉强了。
一顿饱饱的早饭吃过,头目们领着自己的队伍开工,最急的两件事情,新兵的装备,宿舍的改造,先集中人手安排。
虽然缴获了三百多套甲胄,大部分也都被铳子打的不成样子,清洗缝补的事情由女眷们处理,但是要更换铁片甲叶,都要重新打制。
缴获的长短兵器,弓弩和不多的鸟铳都要维护清理后先入库。等军训完成后才会发放。
铁匠头目刘大叔的儿子刘苏钢,带着分配的人手,先打制一部分长矛的三棱铁枪头,初步武装起来。
于是铁匠和学徒们,带着几百个力工,开炉烧铁,挥动的大锤叮叮当当,千把支矛头,也不是什么大活,敲出样子后,细细磨尖就成。
木匠头目王大叔的儿子王方尺,带领木匠们先集中加工一批丈二木棍,给民兵队先训练。
手艺普通的就去加工方木盾、圆木盾。手艺好一点的,就在大匠带领下制作弓弩,和竹板猎弓,用简易的木工床,制造箭杆,黑风寨不用弓弩,只是给民兵队配的。
陶工头目张大叔的儿子张乐陶,指挥分配的几百力工,利用庄外甘家的几个旧砖窑,制坯,拖煤,准备开窑烧制砖瓦,有点手艺泥匠土匠都去改造现有的房屋,比如集体宿舍的大通铺,都要重新搭建。
有个比较新的瓷窖也找来原本的瓷工,开窑烧瓷,不是为了生产碗碟,是简单烧出瓷板或瓷粒瓷条,和之前的废瓷一起,用铁碾槽磨成瓷粉,加入到黏土中,制作耐火砖,好砌高炉,这一块也用了不少的人手,先用锤砸碎,再碾粉,也是很不容易。
胡大叔带领剩余的人手,按照汪鹏的安排,全部去后山小铁矿不远处的河边,分成三队,一队伐木打地基建造新工坊,一队去挖掘铁矿石、白云石等炼铁炉的材料,还要先期粉碎。
一队去露天煤矿那边,寻找合适的地点,土法炼焦,这时代就不要考虑大气污染什么的。
汪鹏也让人通知铁匠刘大叔过来一趟,建个小高炉,汪鹏图纸早就给他了,黑风寨地方小,铁矿不多,建小高炉没必要,这边就可以大动作一下。
高炉炼铁技术明代已经很成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高炉的样式尺寸,制作方法和炼铁流程都写的很细。明朝的铁匠已能把冶铁炉与炒铁炉串联使用。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
这种冶铁技术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在熔化的过程,缩短了炒炼熟铁的时间,降低成本,是冶铁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而现在方以智才18岁,书还没开始写,宋应星已经开始写了,也要10年后才出版。
汪鹏早就把这些书籍改头换面后,交给大匠们学习,不认识字的,就由学员兵为他们读,还是那句话,很多东西一点就透,几个大匠都是受益匪浅。
汪鹏没有自以为是的把什么现代的高炉图纸搞来,或从现代搞个炼钢炉来,技术的进步,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他自己也不专业。
没有专业的现代知识储备,没经过正规钢厂的培训和实操经验,搞出来也没人会用。
还是用明代工匠熟悉的方法来,汪鹏能做到就是推进技术进步的速度,比如增加水力鼓风机,当然现在冬天没有水流,那就用大青驴子推磨式的方法,有了初级轴承,只要简单的转换装置,就能把圆周运动改成往复运动,这个真不难,两头驴子推动木盘运动,带动风箱,比单纯的人力风箱要提高数倍功效。只要四头驴子,轮番上阵,鼓风机就停不下来。
比如耐火材料缺乏,有古方啊,瓷器粉掺杂在普通黏土里,烧制后就是不错的耐火砖,提高炉温的,热风侧吹法,汪鹏也找到相关的图纸,铸铁的管道也不难实现,为了防止吹风口的铁管融化,一圈的铁管,外接冷水循环的水冷方法,也不是什么技术难点。
只要能把冶铁高炉与炒铁地炉串联好,成功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有了源源不断的铁料,很多计划才能实现。
汪鹏最看好的就是这条从山间奔流出来的河道,就是水速不太大。
等河水化冻后,还要依着山势建水库蓄水,建导流槽增加水的力量,推动一排水力机械,有了简单的水力鼓风,水力锻床,水力钻床,水力车床等水力机械。
水力磨坊都可以顺带着建起来。这个工程量可不小,要一步步来。
有了水力锻床,哪怕功率再小,也比人工敲打来的更稳更快,百炼成钢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板甲也就随之出现,有了板甲,普通的弓箭就成了笑话,力气再大,弓力总是有限。
古人不是不知道板甲的优异防御功能,一个是制作不易,再一个不像鳞甲损坏后直接更换甲叶就行,板甲坏了不好修补。
汪鹏计划是把现在的半身甲,全部换成板甲,鸳鸯队的冷兵器手,板甲加链甲加棉甲,都成为人型坦克,牢牢的顶稳防线,后排的铳手才能放心的输出,炮兵才能得到掩护。
只要防线稳住,如雨的大口径铅弹,会让敌人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146章 红旗庄、剿匪、福船启航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崇祯元年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天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这些日子,甘家庄在投入大量人力的情况下,汪鹏拟定的计划都顺利的落实。
一周高强度的军训,也让原本乱糟糟的民兵们,看上去已经有点样子,虽然还不熟练,但是教官们的棍棒、已经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