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如你所说,大梁可保。那停止开赴大梁的武卒,将如何处置呢?”
  陈平心中稍定,接着说道:
  “禀大将军,这些武卒,却有大用,这就是我所献计策的第三计:‘各自为战’。”
  “外部武卒,以城、郡或县为单位集结,每城郡派一名善战的万人将做统帅,以武卒为基础,以城为据,就地补给,就地武装,组建规模在万人左右的军队,当然,人数越多越好,这样下来,魏国最少将组织起十几支万人的部队。”
  公孙敖点头:“这每城郡万人的军队,怎么各自为战呢?”
  公孙敖的意思很明显,万人军队,面对动辄十万计的强大秦军,几乎是没什么抵抗力的。
  陈平见问,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军队,原则上要听从大将军的统一号令,但在行动上要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噢?”
  ‘统一号令’令公孙敖心里很舒服,毕竟他是魏王任命的国家军队的统帅,但‘行动自主权’又是什么鬼?


第九十一章 帐前献策(三)
  陈平看出公孙敖的担心,说道:“这些外城郡军队,或许是左右大梁保卫战,或者说延续魏国存在的决定性力量。”
  “大将军只要下达命令,给所派各城郡万人之将充分的征兵、训练、调动的自主权,除了像我大梁一样,实行全民备战外,命令他们坚持做两件事,即可扭转战局。”
  “哪两件事?”公孙敖前倾身体,问道。
  陈平:“第一件事,固守城池,遇围不救。”
  公孙敖有点懵了,这两者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啊。
  陈平:“固守城池,是要积极募兵,组织训练,修护防御,遇敌来攻,即可固守城池。”
  “守城时各自为战,拼力顽抗到底。颁布拼死固守令,有不尽力战而降者,任何士卒皆可斩其头,斩者即为守将。”
  “这样,每城郡之守,必将带兵拼死抵抗,最大限度消耗和迟滞秦军的进攻。”
  “遇围不救,就是除了守卫本城拼死抵抗之外,即使他城求助,也不得倾城而出,全力救援。”
  公孙敖忙问:“‘遇围不救’,用意为何?”
  陈平:“为了保护城池和消耗秦军,防止我军被秦军调动,在城外被歼。以每城郡万人之军,据城而守,可以一抗十,就像安陵那样,一个城池最少可拖住数万秦军。”
  “而一旦离开城池,那就是一对一了,迟早会被秦军逐个吃掉。秦军向来喜欢围城打援,歼灭有生力量,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凭城据守,耗费时日,尽量杀伤敌军,岂不是秦军最头疼的策略。”
  相国道:“嗯,有道理。可是那城池终究会破,那守军岂不就……”
  陈平道:“即使城破,已经给秦军大量杀伤,战略拖延、消耗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
  “城破之后,将士守卒可展开巷战突围,就近编入附近郡守军队再战。如此节次抵抗,秦军如果逐城攻取,恐怕几年也拿不下魏国。”
  公孙敖点头:“如此说来,遇围不救看似违背兵法,非胆识之士不敢擅为,当今之时,却是可行之计。”
  陈平接着道:“遇围不救的要点,就是以城为据,耗敌杀敌,避免和强秦力拼,以我之强,对敌之弱,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敌歼灭,此乃第一要务,务必作为军纪传达执行。”
  公孙敖问:“那第二件事?”
  陈平道:“第二件与第一件相关,就是充分授予在外城郡将领的灵活作战的决定权,积极开展对秦军的‘麻雀战’和‘游击战’。”
  “虽然强调遇围不救,但不是说军队闭城不出,如果没有秦军来攻,则可以适当出击,灵活机动的展开游击战。”
  “而对于被围之城,不被秦军围城所诱,要以我为主,趁敌不备,主动出击,与围城秦军展开袭扰。”
  “不管哪座城被攻,附近各郡军队,均要轮番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在攻城敌军的外围偷袭、夜袭秦军,就像麻雀一样,频繁攻击骚扰秦军。”
  “这一行动,授予诸郡之将充分的行动自主权,不必请示,灵活机动,根据地利和战场时机,各自为战,以消灭秦军有生力量为主,以疲惫秦军为目的,互相配合,使秦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无处发力。”
  公孙敖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计策,秦军大规模军队,想打也无处发力。”
  陈平接着道:“对于秦境距大梁的沿途各城军队,命其开展游击战,要日夜袭扰秦军的运输线,使秦军每运送一粒粮食,一只秣禾,都要付出代价。”
  “主要目的:断敌运输线。以山为要,利用地形地利优势,不断袭扰、甚至彻底切断秦军粮道,使秦军粮草接济不上。”
  “无论什么战将、再厉害的军队都要向粮草低头,一旦切断秦军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
  “就拿秦军后期保障能力来说,运输一石粮食到前线,需要消耗十乃至几十倍的成本,我们反复袭扰反复切断,必将极大增加秦军的后期保障困难。秦军,虽然战力恐怖,但后勤恰是他的弱点。”
  “以长平之战为例,其实秦军不是胜在离间赵王以赵括换廉颇,秦军偷换白起;也不完全是秦军的诱敌深入战术,最终之所以秦国战胜,实则胜在军粮上。”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到了后期,双方的后勤压力都到了极限,临阵换帅、急于出战也是赵国支撑不下去的表现。”
  “而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但又无法一举消灭赵军。为了支援秦军,增加粮草供应,秦国甚至不惜实行赐民爵一级,动员国内十五岁以上劳力奔赴长平运送粮草。”
  “战场上的大军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期粮草的保障,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
  “最后,粮草决定了长平之战的结局。说白了,赵军是被饿的不行了,才放下手里的武器。”
  “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是后勤补给不足造成的。因为秦国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几十万降卒的吃喝,是个巨大的麻烦,否则白起也不会坑杀投降的赵兵。”
  “所以,断敌粮草,是本次大梁保卫战的决胜关键所在,有请大将军,严令沿途各城郡之将,务必坚决贯彻执行。”
  陈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好。”
  公孙敖待陈平说完,忍不住喝了一声彩。
  相国魏陉喜笑颜开道:“想不到陈平君有如此退敌良计,实乃大将军之福、魏国之幸啊。”
  公孙敖道:“老夫粗鲁刚直,适才唐突冒昧,还望陈平君莫要见怪。”
  陈平起身相谢道:“承蒙相国大人、大将军能容在下畅言,感激不尽,如能为保大梁存魏国,略尽绵薄之力,实是愚下平生之愿。”
  相国魏陉续问道:“陈平君似有余计,还未尽言,敬请道来。”
  公孙敖忙道:“还望陈平君言无不尽。”


第九十二章 帐前献策(四)
  陈平也不再客气,接着说道:
  “相国大人、大将军容禀:这抗秦第四计,即是加紧改良和打造守城军器。所有铁匠铺和冶炼,统一归官府管辖,开足马力,全力以赴赶制防城器具。”
  “舍弃现在武卒常用的戈、戟、殳等兵器,那些兵器,适合野战、车战、近战,我们守城需多备抛石车、强弓劲弩、标枪,尽快多生产长矛、长剑,弯刀等急需军械。”
  说到此,公孙敖道:“抛石车、强弓劲弩,定要多多准备,这长矛、长剑,需要什么形制规格?”
  陈平道:“长矛需用丈八,长剑也要三尺三。”
  公孙敖道:“现在我军的矛,长仅丈余,便于回旋,如今改为丈八,是为了便于捅刺?”
  陈平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守城时直上直下,无需回旋,丈八之矛,从上惯下,可攻云梯上之敌。距离越远,我方越有利。秦军戈戟矛枪,不过丈余,攻城时又多以短兵器为主,我军可以居高临下,远距离即可捅刺,因其盔甲遮护部位,训练长矛时,只需照脸部攻击为要。再配以叉铲,叉铲云梯之上的敌军,一铲到底。”
  公孙敖颔首:“那长剑呢?”
  陈平道:“剁手。”
  公孙敖微微一笑:“好主意。”
  陈平道:“城上守兵,每人配备长剑一把,遇到侥幸登城秦军,长剑剁手,以杀伤为主,失去手的士卒,还有什么战斗力呢?何况一名伤员救助,需浪费士卒两人以上救援,大大消耗敌军战力,增加运输困难。”
  “除了长剑,还要打造环首弯刀,组成弯刀突击队,遇城墙防守失利紧急处,弯刀突击队冲上去,拼力砍杀,任何秦军,都会成为我突击队的刀下之鬼。”
  公孙敖问:“环首弯刀,这是什么武器?”
  陈平道:“环首弯刀,是在下研究的一个新型武器,本来是给骑兵准备的,也适合近战、夜战,从现在开始,各个城池的守将也要尽快赶赴郡县,抓紧训练打造弯刀突击队,以备袭扰秦军之用。”
  公孙敖眼睛一亮:“可有图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