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只是在那次生病后,被儿子老婆和老娘轮番念叨的景泰帝也反思了一下,不再天天做操,而是着人给自己定了时间表,隔几天再去和美人贴贴。
他需要补充弹药了。
“虽说如此,青哥儿也要给自己休息休息了。”
“钱粮差不多备好,军中资源也遣去了边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无需你再去天天盯着。”
“军器局那边又脏又乱,天天跑去那边干什么?”景泰帝嫌弃的说道。
当然是做大事!
那可是燧发枪啊!
朱见济心里嘀咕。
中国的火器制作在此时是绝对的领先世界,甚至和燧发枪类似的武器,也能在前人著作中找出来。
毕竟距离唐末火药始用于战争,已经过去好几百年了,技术必然是成熟的。
再加上太宗皇帝在位时,曾经修著永乐大典,记载了前代无数的智慧结晶,给了朱见济和负责研发新武器的工匠们不少灵感。
摸着那厚实的能砸死人的大典,朱见济不止一次得哀叹它后世的悲惨命运,并且在心底发誓一定不能让华夏民族的宝典如原历史那般失传。
在大典提供资料,匠人的努力以及小太子时不时给出的金点子的共同作用下,燧发枪这个结构并不算太复杂的火枪研发终于取得了收获。
起码所需的零件是弄出来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组装和顺利发射。
已经自暴自弃,在小太子关切的目光下全身心投入工部工作的李贤为此做梦都在发笑
鬼知道他这几个月怎么过的。
官服都快被太子殿下的关心给盯出洞了。
起初的不情愿也在领导的重视态度下发生转变,确信了这种新火枪对朝廷的益处,还有制造成功后自己能获得的回报。
于是李贤更加主动加班,差点就要住在军器局了。
他虽然不懂火器制造,但很能调度军器局的各种事务,为匠人提供最好的待遇,避免有着急性子的人没日没夜的研究,最后为国捐躯。
李贤这个门外汉都能看出燧发枪的妙处,浸淫多年的老匠户怎么可能看不出。
某些走火入魔的都快抱着图纸喊老婆了。
第九十九章 :大军开拔
“反正若一切顺利,那蒙古就不成问题了。”
“到时候父皇得听下我的主意,大方一点给人封爵赏赐呢!”
景泰帝差点就翻白眼了,“为父什么时候拆过你的台?”
“臭小子,胖了几斤,说话都不客气了!”
“喵喵喵!”
听到某个敏感词的大猫也叫了两声,把帝后都逗的发笑。
朱见济尴尬的想去薅猫毛,让它认识下大明储君的脸面是不能随便蹭的。
结果那猫早就预料到这胖子的举动,挣扎着从杭皇后怀里下来,抖着浑身肥肉跑去一边藏起来了。
朱见济看着这猫浑圆天成的背影,藏到花丛里都难以掩饰,总算生出了一些减肥的想法。
十月份中旬,一切准备妥当。
方瑛被拜为大将,北上宣府统领这次出征事务。
可惜的是,即便在太子和直属上司的密切关注下,燧发枪终究没能在大军开拔之前弄出来。
因为在研发后期,大部分的匠人都去为军队配置火铳去了,毕竟这是大明军工厂最熟悉,制作起来也最顺手的火器。
比起还是个模型的燧发枪,老版火铳制作起来更有效率。
对此,朱见济也不逼匠人,因为打仗的确是当前最需要保障的事情。
就连他自己都产生了战前焦虑行为,每天都要翻翻物资报表,确保自己没有落下什么。
开春之后的主动出击,是验证朱见济这个前世键客行动成果的最好方法。
他需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战果,才能为以后的路子走出最自信的步伐。
在京城的天气正式转凉,并且跳水式下滑后,大军包括东宫的三百猛男,聚集在了京城郊外,接受皇帝和百官最后的检阅。
这是一个在正统朝之前很常见的场面。
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曾经在包围孙家事件中发挥出巨大威慑力的猛男团。
百官们看看队伍中最强壮最有精气神,而且队列最赏心悦目的六率,又看向统领训练他们的东宫率长。
朱仪骄傲的站在小太子身边。
虽然操练方法是太子定的,可这些人的确是朱仪亲手带出来的兵。
他很高兴能在这种场合下,得到他人赞许的目光。
景泰帝作为皇帝,亲自勉励了带队的将领几句。
其实像这种事情,他完全不需要做到这般程度,景泰帝提出出城送行的时候,也让官员念叨了几句。
但没办法,
这事儿是太子提议的,东宫六率都跟着出去了,以皇家的慈父孝子水平,景泰帝不可能不帮儿子把体面做好。
“那你日后的仪仗怎么办?要不要操练一支新的率队?”
花费一点时间结束了体面活动,景泰帝又担心起了儿子的日常。
他当然清楚朱见济又多能跑,还动不动去郊外的皇庄视察。
没有足够的安保队伍,太子爷的威风和安危怎么办?
“要不直接让宋兴去你那边听用吧,你带着禁卫走。”
景泰帝知道宋兴这个禁卫军长官跟太子走的有些近,算是踩着正常君主的红线跳舞了,但他本人一点都不着急。
他的青哥儿这么好,怎么可能做坏事?
而且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宋兴的身体就越来越不好,时不时的告病请假,已经是负担不起巡视整个紫禁城的工作了,应该要适当给他减轻一些工作压力,主职可以交给副官。
“好,我听父皇的!”
朱见济点点头。
他也没多大动力去训练新一批的六率了。
因为他攒下来的钱很多都转成了战争资本,剩下的顶多再养一两百个猛男。
可这么些人当成卫队,又有些少了,干脆依好爸爸的意见,调动禁卫军来东宫,省点开支。
反正在六率组建以前,都是这么干的。
只希望大同宣府那边的事务顺利展开,不要让小太子赔了本。
朱见济把马车的帘子拉了拉,让外面的冷风别吹进来。
“我要去惩奸除恶!”
“这是你说好的!”
徐永宁在东宫里继续驴打滚,嚎的柳承庆和张懋都躲着他走。
自打徐永宁从南京回来后,他就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索。
为什么他在北京和南京遇到的人和事会有那么大的不同。
直隶地带的官僚们还算收敛,每当皇权出场,总会缩到一边给自己冷静一下。
所以当出要建皇庄的消息一出,侵占了那边土地的权贵们自动退出,一点波澜都不给太子掀起来。
结果当徐永宁试着和南京勋贵们聊聊附近田土归属时,后者一点都不带怕的,反而会得意洋洋的跟他分享侵占土地的经验。
特别是谢家这种官宦家族,不仅私吞公田,还隐藏人口,让东南方的税收也慢慢缩减。
徐永宁就问他们不担心东窗事发?
对方哈哈一笑,摆手不语,但神情却透出一种“你果然年轻”的意味。
皇帝都不在南京了,还有谁能管?
轩輗的确是个清廉有为的能吏,可他年纪大了,又能做多久?
官员是会被调任的!
碰上厉害的他们就熬,等人走了,照样的潇洒。
这种话让徐永宁非常震惊,然后尝试着去大街上“扶危济困”。
想要从他手里拿好处的权贵们都让着徐永宁,当街被他抓住了,直接主动退去,暂避锋芒。
这显然是在验证之前的对话内容
惹不起你,咱就躲着你!
你能在南京待长时间?
于是徐永宁冷静了下来,掏出裤裆里的小本本思索。
他遇到了难题,小本本上的东西却无法给他解答。
然后徐永宁就懒得待了。
离开那天他叔徐承宗还依依不舍的拉着大侄子的手,暗示他一定要在太子面前多提提自己。
魏国公会永远的跟皇家走!
徐永宁当然应了,见到朱见济后除了转达南京老派勋臣的需求,以及商人们对玻璃的渴望后,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这种涉及三观的事情,朱见济也不好多说,只是认真跟小伙伴分析了一下什么叫做社会环境的影响
直隶,或者说徐永宁最熟悉的北京城周边,这是天子脚下,是达官显贵最大的聚集地。
正统时期不说,景泰朝开始后,于谦等人就着手在清理官场中的烂肉了,时不时就有御史出去转圈,然后给皇帝递上一大份弹劾名单。
直隶地带的考成法实行起来也是最严格的。
在这种中央压力下,还敢在京城周边建庄子和高尔夫球场的,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说,朱见济这位东宫太子。
南京却不同,能让人打滚的空间多了去了,待久了自然会膨胀。
然后朱见济又推荐徐永宁多去旁边的底层里看看,再去判断和南京有何不同。
短短时间内,准定国公自然是没办法总结出什么具体理论的,但也颇有感触,思想升华,意识到老百姓的日子都挺难过。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