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在娱乐活动稀少的禁圈内,隔着墙偷听太上皇跟他老婆吵架已经成习惯了。
“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
庶人贱种,怎么懂自己的委屈!
“可你小老婆说,你跟伯过马!就跟我骑牛一样!”
靠听墙角的福,很多奇怪的东西,建庶人们已经能理解了。
他们见过朱祁镇精神消沉的样子,还对他表示过同情。
“放屁!”朱祁镇气的面容扭曲,那个女人怎么如此的口无遮拦!
他已经不想在树荫下思考人生了,他要回去把那个女人跟她的孩子活活打死!
朱祁镇气冲冲的走了。
只留下朱祖润在墙头上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然后骂了一句,“傻吊!”
大肠多好吃!
要不是因为太上皇来后带给他们的改变,建庶人们还舍不得拿出来请客吃饭呢!
好东西不知道珍惜,就知道打老婆!
这人真是废物
朱祖润摇了摇头,顶着他智慧的大脑袋爬下了围墙,抱起梯子回屋了。
雪花落下,禁圈里面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年末的大雪并不代表着他们可以安心过年。
相反,随着乾圣元年的步步逼近,让很多官员都感受到了压力。
毕竟他们没有见过一登基就敢清田的狠人。
老朱家的太祖太宗做过,但仁宣和正统景泰皇帝都没有。
后面四位是传统的作派,一登基就广施恩德,这里免税那里减赋的,同时还给手下亲信加官进爵。
朱见济只做了那四位的一半
减免赋税,受灾的地方可以,但其他地区照旧。
亲信加官进爵可以,但也要按照规矩核算功劳,一步步来。
这并没有让他的手下很不满。
因为大家都知道新帝年少,时间还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
不用着急。
而且跟朱见济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都知道皇帝喜欢务实的人,只要好好干活,总是有大鹏展翅的时候的。
就连徐有贞,都因为治理黄河得当,被他封为了工部尚书,石璞则是调任刑部,跟俞士悦一块干活。
在安抚了臣子和百姓后,新帝就让手下去地方杀人了。
清田的过程里总是会出现一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敢者,然后全家就被朱见济调过去的西南军给镇压了。
官田原原本本的回到了朝廷手里,这本应该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
但出动频繁,常去直隶旁边的省份帮忙干活的团营,回来后身上多出的血腥气,让京官老爷们瑟瑟发抖。
他们终于是彻底信了,太子曾被太宗托梦这一回事!
第165章 :乾圣元年第一次内阁会议
乾圣元年的正月。
朱见济在内阁举行了新年的第一次会议。
同样有阁臣和六部大臣参与,甚至还多加了一位中军都督府的掌事朱仪
在去西南历练出本事后,朱仪便被调任成了都督府的管理人员,并且名列皇帝心腹。
这让朱仪总算可以昂首挺胸,为他老爹朱勇犯下的罪过洗白了。
定国公府也逐渐恢复了过去的光荣。
依照过去的例子,这次会议需要提前对一对账本,将去年的总收支情况和今年预备的花销摆出来,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毕竟做什么都要钱。
钱不够,那问题就大发了。
“近来江北之地织造业大兴,税收也足额,只是较之朝廷花费,仍然有些不足。”
“臣提议,可以将商行的三十税一,调为二十税一,以便充盈国库。”
“此外,钞关税行之日久,收入宝钞为主,臣亦是请照门摊课税之例,将之折银征收。”
“还有去年下半年的清田之事,以及西南改土归流咳咳!”
“臣近来偶感风寒,还请陛下见谅。”
张凤将早就写好的报表拿出来,一边咳嗽着一边说话,脸色不是很好。
朱见济见状免了他的礼,让他继续说下去。
张凤这个干的不错的户部尚书也是上年纪了。
等会就派人去他家送点药吧。
张凤不知道皇帝对自己的照顾,继续念报表。
自打朱见济鼓励匠户搞发明创造后,飞梭和黄氏机的确为纺织业带来了大变化。
从景泰朝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了,也足够推广到各地。
谁让人都喜欢逐利呢。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推动,那人类能在一天内让世界变三变,效率高的让人心惊。
于是在这几年中,北方的纺织行业迅猛发展,加上农会在成立的过程中,不仅会整合分散的田亩,还会拉出来不少被隐匿的人口,这就为纺织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农会,是吃不下所有人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心种田。
在吃饱饭之后,老百姓总会想着要增加收入。
好在随着新式农具不断的被研究小院弄出来,和蒙古的贸易往来中,对方也为大明输送了不少耕牛,方便了劳动,让一个人能负责更多的土地。
于是在纺织厂和土地抢人的过程中,正常的耕作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看着这些行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张凤这个负责国家财政的就心动了。
“张卿家的意思,朕同意了,着内阁之后议定出个合理的方案,随后再呈交司礼监。”
旁边跟着的成敬立马应是。
在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济顾念他过去的身份和功劳,仍然把人留在身边。
不过成敬也知趣,除了帮新帝处理一些普通政务外,很多都是交给了早就进了朱见济狗笼的阮伯山来做。
两个新老权宦间并没有爆发太大的矛盾。
而朱见济,则是在心里想着加征商税的事。
大明的工商业税还是较低的。
当初他提出三十抽一,那是为了让商人养成为国纳税的好习惯,现在生产发展了,提一提也是可以的。
总不能让朝廷空着肚子。
钞关税也是一样的理由。
作为大明财政的来源之一,钞关税是很重要的。
只是宣德年间为了挽救大明宝钞的流通,强令人在很多方面都使用宝钞纳税,到现在却是让国库多出来了不少废纸。
如今折算成银两收取,也是应当。
等以后有机会,朱见济还要把大明朝此前定下来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赋税整合一遍,除了米麦这等吃饭的重要品,其他的玩意儿统一换成银两来征收,那才叫舒坦。
没办法,
老朱同志定下来的赋税制度太混乱了。
作为一名考虑了很多,以至于让朱见济怀疑老祖宗是不是也玩穿越的开国大帝,朱太祖方方面面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矩。
而规矩一多,就不免混乱。
这是朱见济在长时间处理国家政务后的亲身体会。
财政的效率需要提高。
因为国家要做大事,处处都要钱。
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幸好,西南方面在清缴地方土司,将土地收归朝廷后,设立起了新的州府,并且将没必要的卫所改为官田,鼓励百姓开辟出了新的田地
根据王越递过来的报告,光是贵州一省新增田亩的面积,就比得上其他两三个省的。
当然,后者的土地肯定存在瞒报情况,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对比。
不过能有如此收获,可见贵州的开发潜力还是很高的。
再等一两年,朝廷投入贵州的资金就能回本,并且成为大明赋税的新财源。
毕竟,在改土归流之前,大明是不对贵州、云南等地征税的。
然后朱仪报奏,说明了近来各地卫所的情况。
随着均田赋的展开,地方上面,原本逃离卫所的军户也慢慢回归,重新种地。
因为之前欺压他们的军官被抓了,被夺走的田地又回到了他们名下。
最重要的是,“不平等”被改变了。
之前一直在说,老朱同志是个对老百姓很关心的统治者。
这一点体现在他订制的大明正税上面。
所谓正税,笼统一点,指的就是封建王朝史上最常见的田赋、徭役等,其他的税收,则是归于杂税。
大明朝的正税大部分是征收粮食,基本上三十亩地只收取一石的份额。
而根据后世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载,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一亩地也能有一石多的收成。
这样低的税率,在前朝是极为少见的。
不过如此的优待,只存在于平民百姓身上。
卫所的收税是另一种额度,相比起普通人,卫所屯田的税额要多出好几倍。
而且由于卫所大多设置在边疆以供防卫,所以那边的土地普遍比不上中原、江南等地,还得卫所的士兵自己去开垦,还他妈的一代人给卫所种地,代代人都给卫所种地!
种着肥力不是很好的田,交着比普通人很多的税,还得受到卫所长官的欺压
也难怪从洪武朝开始,就出现了卫所军户逃亡的现象。
但现在,一切都随着新皇帝的登基而改变。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