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可以后呢?
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以后肯定会是小太子继位的。
老李的心猛烈跳动着。
因为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获得巨大功劳的办法,只要做成一半,曹国公的爵位能重新回到李家。
可一旦走上那条路,他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且他还摸不清小太子对于做这件事的决心如何。
多在京城里待一段日子,等着多了解情况,见到太子后再说吧
李继业捂着心口回去了,继续辗转反侧。
关外,大宁城。
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在仁宣之时被废弃的旧城池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李秉做上了他的老本行,从周边招募流民过来垦荒居住。
为了鼓励人口迁过来,他还请示朝廷,开出了“落地分田”的政策,只要人来了,那就能按人头每人分得三十亩田,不论老幼。
相对于此前政策,分得的田地也许少了,但一应的生产工具,比如铁犁锄头等等,都可以由朝廷低价租借,并且没有利息。
甚至于辅助耕种的牛马,也因为去年的缴获而非常充足,可以让新来的农夫完全的把名下田地开发出来。
而且大宁城还有农会存在。
分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口到来,等人在大宁城扎根了,李秉又会以各种理由和政策,想办法让农夫们加入农会。
当然,对比起直隶那边大多“田地归公”的做法,关外的农庄还是用股份制用的多。
毕竟对于离开老家过来开荒的百姓来说,他们没见过小太子的农庄有多好,信任度不高,还是得在手里捏住一份地契,才能安心的服从朝廷安排。
等他们感觉到集体化生产的好,也喜欢了农会的制度后,便可以跟直隶那边同步起来了。
除了农庄这种最基础的建设之外,第二项就是军队的管理了。
毕竟大宁城的地位特殊,经济发展是其次,主要目标是为大明建立起北方的一个要塞。
“周六福!”
“去武会上课了!”
陈永贵大声一喊,召唤小伙伴。
他俩因为都是从京城周边加入的军队,在路上就有了交情,入伍后也幸运的分配到了一个小队,如今已经成好友了。
“来了!”
周六福放下手里的木棍,停止了在地上乱写乱画,跑过去跟陈永贵并肩而行。
今天是大宁城驻守士卒换防的日子,被换下来的守卫可以休息休息
不过很可惜,这种休息就跟后世所谓的“高三放假”一样,嘴上说着会有的,实际上还得补课自习。
真正给士卒活动的时间只有半天,然后就是上学!
周六福永远都想象不到,自己一个文盲在参军之后,仗还没打几回,竟然就去认字了!
虽然教授他们的先生很多都是退伍下来的老官兵,知道的东西也不多,但教他们一些常用字和战斗经验,是完全足够的。
这让周六福这等出身底层的人受益匪浅,加上心里有“提升身价,娶个好媳妇”的目标,周六福学习的非常刻苦。
而所谓的武会,也属于被小太子从旧纸堆里翻出来的“祖宗成法”之一。
朱见济本来就想着要提高军队整体素养,带出一支精英队伍,不然也不会派那么多管理人员来到关外。
不过在正式搞出“军校”之前,吸取了经验的小太子派人去理了下老朱同志当年设定的制度,看有没有相关的东西。
朱太祖在除了经济以外的“面面俱到”,已然让他的子孙表示五体投地了。
然后还真找出来了“武会”这个制度。
这是一个军队中存在的,由督抚监办,各级军官组成会员的社团组织。
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组建经费则是由都察院来出。
武会的教授老师,按着规矩,通常会由辞职归家或者退休养老的武将,以及在武举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担任,其下成员多种多样,高者有指挥千户,低者有向周六福这种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十个。
从中可以看出,大明朝起初对于军队的建设,还是很注重的。
不过跟地方学校一样,这种组织的维护都需要精力钱财,而且也都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而日渐衰败。
已经有很多卫所根本不搞这玩意儿了。
但只要小太子想,武会就能跟着大宁城一样,成功复活!
他把这个“祖宗成法”翻出来拾掇拾掇,又挂牌上市了。
改了下一些规定,扩大了武会规模,就成了大明版的军校,在大宁和宣府等地推广起来。
对此,虽然又多了一大笔支出,可一想到朱太祖的遗泽让自己减少了很多应付大臣哔哔赖赖的功夫,还能旧瓶装新酒,朱见济就很舒服的接受了。
为了让子孙后代过的轻松如意,老朱是真的花了不少心血。
第132章 :大宁城
“今天就练到这儿吧!”
日头靠近西边,少了几根手指的师范下令,让周六福他们回去。
“回去记得好好学字,以后不当兵了,指不定还能回村里当个狗屁先生,混口饭吃!”
师范抿了一口混浊的米酒,对着面对自己的几十个学生语重心长的说道。
他是有些羡慕对方的。
因为像周六福这些人,不是被限定死了的军户,他们当兵不考虑种地的问题,只需要服从上级命令,每天操练、出征,然后就能从朝廷手里获取军响。
等以后退伍了,能够恢复自由民的身份,随他们做什么都可以。
但自己不行。
担任师范的这位老兵出身正经的军户,很小就被迫继承老爹事业从军了。
因伤退下来之后,只剩下七根手指的他也不方便耕种田地,想做着别的事,又有身份的限制。
在卫所制度下,他就算想变卖田地都不可能。
如果不是由于太子殿下把老祖宗的规矩从裤裆里又掏了出来,老兵都不知道自己会沦落到什么地步,哪里还能像此时此刻,喝上小酒?
想来,这群学生的未来应该会比自己更好。
周六福等人于是返回了军营。
先是打热水给自己擦了擦身子,再去整了整被褥,还有那被精心保护着的毛背心。
这是大宁城里的纺织厂做出来的,第一批就让李秉作为军备物资给收购了,然后分发到了周六福他们手里。
当然,宣府、大同等地的也有份,不可能只给大宁特殊待遇。
只是大宁城里纺织厂生产的,就近原则先给这边的人发了。
“这毛衣是真的厉害,我穿了这么久都没变得松垮,还保暖!”
跟周六福睡一个大通铺的同伴感慨着,说话带着很浓重的南方腔调。
他自然是打南边来的召集来的士卒。
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有好有坏,其中有一条便是源于统治者的疑心病
北人戍南,南人戍北。
为了防止地方军队作乱,统治者并不允许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驻扎。
于是生活在干燥北方的人去了湿热的南方,受不了冬日严寒的南人到了北边。
这是非常坑爹的。
朱见济招募周六福他们,反而是打破了这个规矩。
但这也只是小小的打破,
构成大明北边防线的大体人群,还是南方来的士卒。
他们即便在边关待了几年,也还是不习惯这边的气候。
去年春天出击瓦剌,造成大明这边伤亡的因素,除去蒙古人的反抗,还有初春时节的寒冷。
不说其他的,就提那双被寒风吹出冻疮红肿成猪蹄的手,就足够让士兵的战斗力下降了。
所以当时方瑛给人分发望远镜,组建火铳队伍,选的大多是北方人,就是在防这一点。
现在有了毛衣,防寒能力更上一层楼,让南人也慢慢也在北方发挥充足的战斗力。
“那当然,”陈永贵嘿嘿一笑,“苏姑娘她们做出来的,能不厉害?”
“得了吧,天天就知道念叨你的苏姑娘你看她理你吗?”
“怎么不理我?我给她说相声,她每次都笑来着!”
陈永贵想起自己暗恋着的纺织厂女神,心中一荡。
上次说完段子,苏姑娘还说要给他做双毛手套,毕竟关外冷的快,总要多准备一些。
所以,
他们生几个孩子好点呢?
如果有了孩子,他们还继续待在大宁城,就把娃娃送去归化学校上学识字!
归化学校是跟着大宁城修复一块建起来的。
在兀良哈那边经过激烈的谈论,大明这边在去年也时不时去草原上“打草谷”展示武力,终于让沙不丹这等掌权人认清了现实,决定答应大明的条件。
小冰河期的力量越来越厉害了。
兀良哈必须向南边寻求新的草场,但是此时大明的军力并不是他们可以挑战的。
土木堡之战带给大明的伤痛的确很中,但这过去七年,该恢复的也恢复了,主动出击瓦剌,也能看出此时统治者并不是软蛋。
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可只要兀良哈不能在之后承受住大明的打击,那他们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