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东西明确之后,会让士族彻底的站在刘备的对面,然而却可以让那些不得志的士族士子们,看到另外一条光明的道路!
还是那句话,士族之间,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天下的士族极多,诗书传家的也很多,而天下有数的官位……却不够多。
所以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甚至失意的士子和家族,绝不在少数。
按照规律,总归是失意的,要比得意的更多一些。
所以哪怕只能吸引一部分士子前来,都能够极大的充实刘备的人才库。
同时这些愿意通过考核来取得官位的士子,在将来,同样也是火种。
刘备的新制,其实增加了不少的官位。
以前一个大县才是两个县丞,一个县尉,也就是县官的佐官只有三个位置罢了。
而现在呢?三个县丞,一个县尉,一个教喻,这就是五个位置。
同时县丞县尉教喻都有副手,这些岗位,都可以容纳极多的人。
这种事情,要想到很简单,只不过以前比较难以做到一些。
说穿了,刘备地盘上经济足够好,粮食足够多,才能够维持那么多脱产人员的岗位。
这样的吸引力,又比其他地方的优势要大一些了。
可是这样的优势,在过去,并没有被外界的士子们知道罢了。
一来这年头消息传递不灵通,二来刘铭运用后世的管理办法,对哪怕是流动人口的掌握都极其精准,也让各地的探子很容易就被抓起来了,所以相对来说,刘备地盘上是一个相对比较神秘的地盘,消极的东西他们看不到,积极的东西,他们也看不到。
刘备地盘上倒是不禁止其他地方的大族派士子来游学,可是现在兵荒马乱的,士子们游学也不太敢了,就别说来刘备地盘上了。
所以呢,刘备地盘上一些事情,其实相当不透明,不透明,其他地方的士族,就可以随便的妖魔化他们。
庞统正是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才以这一点,作为晋身之姿。
当时刘铭听完之后,立即就是一拍大腿。
这确实是他的疏忽。
作为一个现代人,居然连舆论的重要性都忘记了,真的不应该啊。
所以在和庞统仔细聊了之后,刘铭和庞统一起,拿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计划。
庞统写了那篇展示刘备治下具体情况,和考官制与之前察举制利弊比较的文章之后,利用刘备地盘上已经完成成熟的印刷能力,刘铭制造了大量的传单,然后通过行往各地的商队,将这些传单,发向徐州和扬州之外的所有地方。
换了若干年以后,有人发传单,那当地的官府肯定是马上就抓起来了——因为谁都知道这种东西会带来什么后果。
然而在这个时候,还从来没有人能用发传单的方式来宣传。
因为纸张,在刘备治下才真正推广开来呢。
这些传单,很快就在刘备治下其他地方的大城市里出现,小地方倒是几乎没有,因为读过书的,现在基本都在大城市里。
尤其是襄阳、颍川、邺城这三个现在有着最多士族的城市,更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家族,都拿到了这样的传单。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士子们有的怒骂,有的若有所思,而在传单的后面,刘铭还加了一句话:欢迎天下有识之士,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辩论一下。真理越辩越明,没什么不能讨论的。
当下荆州的名士宋忠,邺城的名士陈琳,就纷纷写文章,批判庞统的这一篇文章。
庞统则是不甘示弱,连连写文反驳,这些文章通过快马,传递到各地,给各地的士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士子被卷进来,那些文辞锋利敏锐的士子们,在乱世中往往没什么发挥的余地,现在算是找到机会了,当下天下无数文章乱飞,有的影响力大一些,有的影响力小一点。
相比起来,刘备地盘上这样的文士还是少一些,毕竟刘备的考核用人,以实用为主,擅长诗词歌赋的都扔到杂学那一栏去了,杂学官虽然品级不低,然而没什么权力,聪明人们还是更喜欢以文韬武略来获得功名。
然而因为事实摆在面前,庞统的文章辩论,依旧是占据了一定的上风。
实际上就算是处于下风,刘铭也不在乎。
这些东西能够传播出去,那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了!
第296章 曹操怒
“天下尽有如此蠢货,明知与庞统辩论是为刘备治下张目,还是会上当!袁本初那个蠢货居然还让陈琳代表河北出马辩论!他是嫌自己治下太稳固了吗?”
许都,当朝司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持节总督兖豫司三州、录尚书事、濮阳侯曹操,正在自己的府邸里骂着当朝太尉、大将军、领冀州牧、持节总督幽并冀三州、邺侯袁绍。
当朝重臣之间关系恶劣如此,这大汉药丸!
“这是阳谋啊。”荀彧在旁边叹了一口气。
在刘铭让那些商队带着传单把庞统的文章发得满天下都是的时候,曹操其实是有点发懵的。
不光他发懵,天下的诸侯都有点发懵,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因为从来还没有谁这么大规模的往天下发过传单——哪怕是蔡伦改良纸张之后的那些纸,也倍儿贵,就别说印了字的了,在那个时候,纸上只要是写了字,连平民都不会拿去擦屁股,会觉得这么做是罪过,亵渎了文字。
在天下的书籍、朝廷的典籍、来往的文书基本上还是用竹简的时候,大量的传单这种事情,没有人会有概念的。
所以哪怕是曹操,都没有第一时间收缴治下的传单,所以那篇文章的内容,第一时间就在全天下流传开了。
然后很多文士都愤怒的开始反驳,袁绍更是第一时间授权陈琳来反驳这篇文章,曹操就算看出了背后的意图,也没法阻止。
“这样的争吵下去,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不得意的士子们,发现刘备治下是个好去处。刘备最大的那个缺陷,也会被弥补上了啊。”荀彧叹息道。
曹操深有同感的点点头,之前刘备治下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才始终还是匮乏的,毕竟在士族有意无意的抵制下,通过刘备那些考核的顶级才其实不算很多,都是集中在江东本地,虽然江东的士族不少,出仕的士子也不少,可是和整个天下比起来,依旧只是一小部分。
现在只是虎踞东方,那都还好说,人才的缺口不会太大,尽数支持得过,可是一旦刘备将地盘扩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这个问题,立即就会暴发出来。
别看刘铭在刘备地盘上已经推广了四五年的简化字学习,刘备治下的民众识字的比例已经从之前一百个里未必有一个,变成了现在差不多有一成人识得数百个简化字,基本扫盲成功,然而这个过程,依旧是缓慢的。
毕竟和后世那建国的时代比起来,现在的老百姓认字的基础,更差。
所以想要靠普及教育来收拢人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数十年之功,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刘铭倒不着急,以他现在的地位,大可去做一些“谋事在我,成事不一定在我”的事情,然而现实却摆在面前。
刘备地盘上,人才现在还是足够的,可是地盘扩大,那肯定就不够。
而刘备现在地方治理的方式,则是需要大量基层行政官员的,换句话说就是公务员的数量比以前要多很多,哪怕当官的数量没有增加,可是公务员的数量,还有各级地方管理者的数量,需求却是极大的。
刘备治下的统治不光是到达了县一级,还到达了乡一级,乡老,以及他们的佐官,一个乡需要的数量都大的惊人,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工作都是靠武装工作队在做,他们有纪律性,最重要的是,基本认字。
当然,亭一级,往往就是靠当地推举出来的亭长在管理了,在上面有武装工作队压制的情况下,这些本土为官的当地小官,也不敢有什么欺压人的行为出现。
所以将来要把其他更加辽阔的土地都纳入统治的话,那么人才,肯定是远远不足的。
这个问题,是刘铭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这也不能说是刘铭犯错了,毕竟他在现代也就是个普通人,别说治理这么大一块地盘,他在现代连一个街道办都没有管过啊。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他提出想法,然后那些专门的人才去实施。
而现在,人才不足这个问题,就算他和刘备讨论了,也没法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这几年来,刘铭明明已经掌握了极其强悍的兵力,哪怕平推出去,都可以平定天下,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动手。
就是因为打下地盘好打,治理不好办——总不能所有的地方都军管吧,军政府古往今来,就没一个有好下场,军政分开互不干涉才是长久之道。
刘铭愁啊,就连交州,明明可以顺势将整个交州都纳入自己统治的,他也只是先要了一个南海作为跳板,剩下几个郡为安抚士家,并没有动,虽然保留了调换他们主官的能力,可是却并没有去动士家在那几个郡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