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战了几个回合,朱然又拍马杀来,傅佥勉强抵挡一阵,眼看不敌,赶紧引兵退回寨中。此后,吴军多次前来挑衅,蜀军都坚守不出。
次日傍晚,陆逊率军赶紧到,他察看蜀军的营寨后,心头暗喜,令潘濬引5千兵马趁夜淌过洈水,多带强弓硬弩,在蜀军身后阻截。
天明时分,朱据、孙桓各领3千兵马在蜀军营寨两侧列阵;
朱然引3千兵卒,携十几架投石车和井栏在蜀军营寨的正面列阵。
第134章 兵退洈水
朱然惧怕蜀军的床弩和更加远程的投石车,他缓缓靠近后,这才发现蜀军只装备了普通的连弩和蹶张弩,于是大胆地将投石车推至预定位置。
几块巨石翻滚着撞破蜀军大寨的围栏,朱然、丁奉各领一军杀向大寨,蜀军用连弩和强弓坚决抵挡。
然而无数的吴军如蝗虫一般向缺口处扑来,其数量实在太多,蜀军只得下部分兵卒抵挡断后,主力弃寨而退。
眼看蜀军就要淌过洈水,潘濬的5千兵马却在对岸阻截,蜀军只好再次退回寨中,幸得吴军还未完全攻陷营寨,高翔和傅佥只得各领一队人马,分别往两翼撤走。
蜀军退走时并未慌乱,虽然分别遭到朱据和孙桓的阻截,其盾牌手和弓弩手配合十分默契,并未受到巨大的损失,陆逊不由得佩服,姜维确实是治兵有方。
在陆逊的身旁,一名普通的兵卒目光如炬,紧盯着一队打着姜维旗号的败退蜀军,似乎在寻找自己的目标。
“不必找了!姜维肯定不在这里!”陆逊自信地说道。
几名将领满脸的疑惑,陆逊补充道:“如果姜维在这里,绝不会出现这种失误,蜀军打着姜维的旗号,不过虚张声势而已。”
“丞相说得不错!蜀军这是欲盖弥彰,他们打着姜维的旗号,正说明姜维不在军中。如果马将军真射中了他,估计他正躲在某处疗伤吧?”孙韶说道,几名将领无不点头以示赞同。
“那支箭确已射中姜维左臂!马某没必要说谎!那支箭的箭头经过特殊处理,我能保证:姜维非死即残。”
“既然如此,马将军为何如此紧张?”
“不是紧张,我只是想看看,姜维是否会断臂求生。”
“好!如果再遇到有蜀军前来阻挡,如果他们再打着姜维的旗号,本相就相信马将军之言!若是如此,本相必定表奏圣上,为马将军请功!”
“不必!马某只忠于潘将军!无心仕途!”
“潘将军乃是我吴国的平东将军,他麾下有如此忠义的良将,实乃吴国之幸!哈哈哈!”
几人说话间,傅佥和高翔各自引一军,沿洈水的上、下游分别退走,孙桓和朱据追出好几里,却因蜀军进退有方,难以扩大战果只得退回。
由于武陵郡的整体地势比长江一线平坦得多,敌我双方大规模的兵马调动很难逃过对方哨探的眼睛,因此难以使出精妙的伏兵战术或分割包围战术,非常适合双方的阵战,或主力的大兵团会战。
正因为如此,陆逊的先头部队、主力部队和后队相距仅半日路程。
陆逊自知斗智会输给姜维,他此番来到武陵郡,最想要的就是与蜀军正面决战,他得知姜维极有可能重伤不治,其求战的心理就更加强烈。
探马来报,蜀军的主力正在澧水岸边的充县,并且有越过猛洞河往迁陵方向移动的迹象。
得到此消息后,陆逊满腹的疑惑:蜀军此举到底有何用意?
从秭归、信陵一线蜀军的部署来看,这是典型的防御型布局,如果蜀军因为姜维病重要撤回国内,他们北上走建始、巴东一线更加稳妥,为何要选择南下?
如果探马没有看错,蜀军的主力往武陵郡的西南部移动,难道他们想进入南中的牂柯郡?
难道蜀国的南中又有叛乱?若是如此,为何没有细作回报?
或许是陆逊被姜维打怕了,就像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一样,只要有一点点想不透的地方就不敢冒进。
陆逊让洈水对岸的潘濬缓慢前行,自己引大军渡过洈水后立刻下寨,然后让后队的胡综、周鲂严加注意败退的傅佥和高翔,并让探马分布到武陵各地,务必查清蜀军的一举一动。
几日后,探马报来武陵郡内蜀军的详细部署:洈水以西30里的渫水一线有大批的蜀军阻拦,再往西的溇水和澧水也有蜀兵阻截;
蜀军的主力仍在澧水以西的充县,另有数万武陵郡的百姓正往猛洞河方向迁徙。
至此,陆逊总算弄清了蜀军的意图:姜维在洈水至充方向,自东向西部署了4条阻截线,原来是想将武陵郡内的吴国百姓迁到牂柯郡或交趾郡。
由于百姓的行动速度很慢,姜维设置层层阻截,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罢了。
陆逊的12万大军不过是吴国总兵力的13,而武陵郡内的9万蜀军却是蜀国的23以上。
在陆逊看来,蜀军在四条河沿线分段阻滞自己的大军,这是逼不得已,因为蜀军绝不敢用主力与自己决战。
彻底弄明白之后,陆逊令潘濬的部队为前锋,然后亲率主力往渫水而去,试图击溃蜀军的第2条阻截线。
渫水两岸,正当潘濬和蜀将廖化、张嶷隔河相对时,姜维和陆逊几乎同时收到「曹叡遇刺」的消息。
据细作回报,魏皇曹叡在出巡狩猎时被刘般刺杀身亡,而这个刘般,正是前几天才叛吴归魏的鹤峰县县令。
刘般,乃是刘阐之子,刘璋之孙。
当年,刘璋降蜀后被迁往南郡的公安任职;
孙权复得荆州后,刘璋又降吴,孙权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刘璋去世后,孙权又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驻秭归。
由于益州一直被蜀国占据,刘璋和刘阐的「益州牧」和「益州刺史」本就是虚职,二人身为降将只得忍气吞声。
在这之后没多久刘阐就去逝,其子刘般被任命为武陵郡鹤峰县县令,其族兄刘莲率兵谋反被诛,刘般自此断绝了恢复西川基业的念想。
刘般身为刘璋的后代子孙,欲恢复西川基业无可厚非,蜀军兵进武陵郡,其叛吴归魏也说得过去,但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如何能受到魏国的器重?如何能接近并刺杀曹叡?这其中的事情绝不会那么简单。
曹叡遇刺身亡后,他年仅3岁的养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朝中旧臣、旧制并未更改。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叡的尸首还未下葬,司马懿和满宠就率30万大军分两路南下,直逼襄阳和寿春而来,扬言要为先皇复仇,不踏平吴国绝不北还。
另一方面,经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的推荐,邓艾被升任为征西大将军,率兵10万西出潼关,直奔大散关而来。
第135章 魏国政变,吴国躺枪
现在,魏、蜀、吴三国的外部局势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刘闪围歼陆逊的计划也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主要取决于孙权和陆逊对魏国南下企图的判断。
南面和东面,司马懿和满宠率30万大军分两路攻吴;
西面,邓艾的10万大军欲取大散关。对魏国大规模的兵马调动,刘闪和姜维都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魏国的「障眼法」。
对于穿越而来的刘闪来说,他在电视或小说中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情。
他认为,「曹叡遇刺」肯定是魏国的「夺权之争」的结果。
曹叡的身世之迷并未真正地解开,当初压下此事的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人不可能不介意曹叡是否姓「袁」。
或许因为当时蜀军占领着潼关和武关,曹爽和司马懿担心蜀军兵进洛阳,这才不得不慎重行事。
刘般,这么一个小小的武陵郡鹤峰县县令,在吴、蜀两国鏖战于荆州时「碰巧」降魏,短短几天就成为「陪天子狩猎」的重臣和近臣,这难道也是碰巧?
现在的魏国,除了司马懿和曹爽之外,谁还有如此大的能量?
曹叡共有四子,分别是曹冏、曹穆、曹殷和曹询,这四子皆离奇早折;
曹叡遇刺之后,其养子曹芳被扶上帝位,这或许是曹爽和司马懿的权宜之计,或许是二人故意为之。
曹芳,曹叡的养子,济南王曹楷之子,任城王曹彰之孙,绝对是曹氏的正统血脉。
让人奇怪的是,曹叡遇刺身亡,其膝下无子,曹氏家族有众多的继承人,为何偏偏选中一个3岁的孩童?
司马懿无需多言,曹爽乃是曹真之子,而曹真之父是秦邵,曹真只不过是曹操的养子而已。
这样一来,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一切就清晰明白了:外族司马懿、曹爽买通吴国叛将刘般刺杀「袁叡」,为了掩人耳目,两人立3岁的曹氏正统曹芳为帝,然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权在握的辅政大臣。
可能是二人因为急躁做得太过明显,他们既为了掩饰其野心,也为了平息众多曹氏宗亲的不满和疑惑,于是将「曹叡遇刺」归咎于吴国的阴谋,打着为先皇复仇的旗号大举伐吴,只是转移曹氏宗亲的视线。
或许只有刘闪将这一切看得最通透:这不过是魏国夺权引发的宫庭政变,吴国无辜地躺着中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