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水要塞的守将王训软硬不吃,陆逊只得令胡综不惜代价地强行攻打,并且日夜不停。
几日之后,傅佥、高翔二将的营寨已经距离恩施城不远,但这两支蜀军并未进入恩施城,也没有立刻下寨,而是在骑兵的掩护下绕过恩施,直奔宣恩而去。
由于蜀军并未奔向夷水方向,完全没有阻止陆逊攻打夷水要塞的想法,全琮和朱然百思不解,于是将大军屯于夷水一线,然后派出信使向陆逊请示兵马部署。
如果只有傅佥和高翔的2万步卒屯于宣恩,陆逊并不会感到紧张,他得知蜀军的骑兵「护送」二人至宣恩后并未返回,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宣恩城四周的地形非常开阔,2万步卒根本无法阻断南北的通道,若是加上骑兵就完全不同了:陆逊从武陵方向撤回宜都的路线已被截断。
陆逊没有猜错,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8万大军被2.5万蜀军断了退路!
陆逊刚开始可以选择这条路,他却选择了最近的夷水。然而他连续攻打几日,只有3千蜀军镇守的夷水要塞却纹丝不动。
从最北边的长江一线也可返回宜都,可惜蜀军牢牢地控制着巴东、秭归和信陵,这条哨探和信使能轻易通过的路线,他的8万大军却无法通过。
在陆逊看来,夷水要塞太过险要,3千蜀军驻守或3万蜀军驻守没什么差别,他果断放弃攻打夷水,将自己所有的兵马全部屯于宣恩附近。
由于蜀国骑兵的存在,陆逊不得不谨慎,他集结了3千盾牌手、4千弓箭手和3千长枪兵,组成一个坚固的方圆大阵,似乎想与蜀军的骑兵拼个你死我活。
眼看陆逊声势浩大,赵广自然不会与之硬拼,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远远地避开,迂回至方圆大阵的后方寻找破敌机会。然而,后方还有六七个与此相同的方圆大阵!
面对这种防御型的步兵阵形,赵广的骑兵实在无从下手,他也不想与之硬拼,只是远远地对着陆逊竖起大拇指,然后退至恩施附近。
陆逊的几个方圆大阵经过宣恩附近的营寨时,蜀军也只能躲在寨栏内,傅佥和高翔根本不敢派兵卒去袭扰或阻截,只能目送这支大军缓缓地南下。
由于陆逊的大军已经撤走,王训、张翼领着几千步卒,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没日没夜地将吴军屯在夷水要塞的粮食和军资全部送到恩施,再由赵广的骑兵分批送往建始。
信使报来蜀军正在「蚂蚁搬家」,陆逊似乎又有中计的感觉:蜀军南下至宣恩,并非要阻断自己的归路,而是故意让自己走这条路!蜀军的最终目的,难道是屯于夷水要塞的大批军资?
前段时间,由于蜀军偷袭信陵时只有5千轻装步卒,所带的粮草特别有限,只能疯狂地追杀朱据的大军以示强,自然没有能力攻占宜昌。
当时,丁奉、潘濬和吕岱等人往宜都方向撤去时,位于信陵的蜀军也没有能力去袭扰,只能眼睁睁地目送他们东去,唾手可得的宜昌和夷陵也只能送给吴军。
现在,孙桓、孙韶重兵把守宜都时,丁奉、潘濬等人的7万大军屯于宜昌,并且每日都到信陵城下挑衅。
吴军前几次来城下挑衅时,城中只有梁虔的5千兵马驻守,他自然不敢出城应战,不过今日却不同。
丁奉引着3千兵马在东门列阵准备,十几名声音洪亮的兵卒还未开始辱骂,关索已经气势汹汹地领着3千兵马出城迎战。
关索轻夹马肚,来到两军中央位置,手中的偃月指着丁奉和几名小将喝道:“自古以来,打胜仗靠的是手中的兵器,而不是嘴巴!去年,张雄和庞会的嘴上功夫就十分了得,所以死在本将刀下!今日,谁想试试否?”
关索说罢,吴军阵中没人敢吱声,关索满意地说道:“这就对了!打仗得有打仗的规矩!既然你们已经来了,本将不想你们空跑一趟!单挑还是阵战,随你们选择,本将奉陪便是,你等速速决断!”
片刻之后,吴军阵中仍然鸭雀无声,关索不悦地喝道:“骂人也不敢,单挑也不敢,阵战也不敢,你们来此做甚?既然你们不选,本将帮你们做决断!给我杀!”
关索说话的同时,单骑冲向吴军本阵,罗宪、吕祥和梁虔紧跟在后,蜀军士气大振,争先恐后地杀向吴军本阵。
丁奉见势不妙,赶紧下令全军撤退。关索引兵一直追出20余里,斩杀数百吴兵后在江边下寨。
半夜时分,吕岱引兵3千前来偷袭,却见江边布满了蜀军的营寨,一眼望不到头,估计至少得有2万余人。吕岱见状大惊,未及交战就赶紧退走。
次日中午,吴军的探马回报,长江一线全是蜀军的营寨,最近的营寨距离宜昌已经不足20里。
几名将领考虑到姜维诡计多端,也考虑到蜀将关索勇猛无比,不敢派兵前去阻截,只得紧守城门和各处营寨,然后派人飞速向陆逊禀报。
清晨,关索领3千蜀军在宜昌的西门列阵,15架投石车和20座井栏高高地耸立着。
眼看蜀军将要攻城,南门大寨中的潘濬领3千兵卒前来拒止,却被夏侯霸引领的3千蜀军远远地截住,潘濬几经努力仍未能突破拦截,只得退回寨中。
由于宜昌城池坚固,且城中驻有2万吴兵,关索砸城1个时辰后却不进攻,缓缓退回几里外的寨中。
城头的丁奉正在得意时,突见江边有大批的蜀军正在扎木筏,他料想蜀军又要顺江而下,恐怕会绕到十几里外的夷陵以东,切断自己的粮道和进退路线。
丁奉不敢大意,与潘濬和吕岱商议后,向夷陵和荆门山隘口分别增兵3千,并派人严加巡视长江一线,以便随时掌握蜀军的动向。
陆逊得知蜀军已经兵至宜昌城下,并且又在扎木筏,他担心长江一县城池有失,于是领着8万大军一路强行,终于越过洈水后回到南郡的松滋县。
第132章 经典传承
姜维所说的南下战略,并非以攻占吴国的城池为主,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与魏国的雍、凉基本相同。
现在的雍、凉二州还在魏国的「控制」之下,因为各郡县的郡守、县令仍然是魏国的官员,但这又如何?它不过是名义上属于魏国罢了。
由于魏国和匈奴、鲜卑的骑兵主力被消灭,蜀国的「大汉铁骑」已经在雍、凉二州任意驰骋,鲜卑和匈奴的奴隶大批大批地被送往汉中,魏国却没法通过这二州获得任何战争资源,反而还要派出大量的军队去驻守,这何偿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消耗?
吴国的主力已被姜维调回南郡,建平郡内,5万多愿意迁往蜀国的百姓正在蜀军步卒的护送下开始迁徙;
赵广率领5千骑兵驰骋在空虚的武陵郡各县,斩杀各县吴国官员的同时,大力向郡内百姓宣传蜀国的「免征赋税」政策。届时,又会有许多百姓愿意迁往南边的交趾郡。
正所谓「此消彼长」,蜀国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不断增加,吴国的这种资源却在逐步减少,最多再过1-2年,这种蝴蝶效应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治疗的方法准确及时,张绍胸口的箭伤恢复得很快,他已经可以自主地下地行走,估计再过20天就能基本恢复。
给张绍「动手术」的那名老兵名叫秦适,或许因为他曾经的职业是狱卒,需要经常给犯人「行刑」,可能对人的生理结构比较熟悉。
或许他有意无意地受华陀「指点」了一些皮毛,加之数十年的经验,他给伤兵挑箭头、治枪伤或刀伤时,其熟练的手法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科医生」。
刘闪惋惜华陀的医卷失传的同时也在庆幸,庆幸自己意外地获得了「麻沸汤」的配方,这将对中医的「外科手术」飞跃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刘闪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起了同时代的另一位神医: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如果说华陀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那么张仲景就是中医「临床内科」的鼻祖。
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更是后来的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去逝前曾在吴国的长沙郡担任郡守。
他在为官的十几年间,每逢初一、十五这两天就不问政事,而是端坐在治所的大堂为百姓治病。
因为在这个时代,身为「郡守」的大官不能随意进民房,也不能直接接触百姓,张仲景就想到这个变通的办法,在治所的大堂中为百姓治病,他的这番举动赢得了当地和远道而来的百姓的拥戴。
在这之后,人们把坐在药铺或诊所里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正是为纪念张仲景而来。
让刘闪万分痛惜的是,这位医圣在十几年前就已去逝!
在刘闪了解到的历史中,张仲景所著的医书,并非只有《伤寨杂病论》这一本。
《伤寒杂病论》本为《伤寒卒病论》,据说张仲景认为「伤寒伤人,卒不急防」,故将此书命名为《伤寒卒病论》。在一千多年以后,这是张仲景唯一流传于世的著作。
然而,张仲景唯一的这本著作能够流传下来,还得靠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晋朝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