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州的东面,由羌将烧戈、蛾遮塞领兵1.5万驻防,防止匈奴和鲜卑人的袭扰。
在做这些部署的同时,由迷当动员和组织羌人做好抢割凉州小麦的准备。
待打晒完毕后,蜀军将其中的12运往汉中,剩下的另一半就交给迷当。
等到羌人将小麦平安地运往凉州以西的羌地之后,为防止魏军的报复,游居在凉州的羌人和凉州东部的羌人骑兵就全部撤回到羌地。
这样一来,魏延的西路大军抢夺凉州小麦的计划就算完成。
由于羌人有了足够的粮草,也有一支统一的骑兵部队,自然可以抵御羌地以南的氐人。
按照一千多年后的说法,现在的羌地对于蜀国来说是一块「飞地」!
羌王迷当归顺蜀国后,这块「飞地」中的蜀国羌骑兵可以有计划地袭扰魏国的雍、凉二州;
待蜀军大举伐魏时,这支骑兵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然,在这之前,蜀国会在大散关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魏国怕被东、西两面夹击,必不敢大举攻打那块蜀国的「飞地」。
姜维确实打得一手挺好的如意算盘,他的计划非常完美,综合考虑了魏国和氐人的军事力量,但忽视了另一支不确定的强大力量,纵然刘闪到来也很难补救。
第90章 首尾难顾
自姜维退守乾县和武功县之后,魏军立刻将防线往西移动,占领蜀军弃守的礼泉和槐里。
孙权仍然让陆逊只守不攻,吴国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即便如此,魏国满宠的大军还是不敢撤离南阳郡,对于刘闪和姜维来说,这种无形的压力终于小了许多。
由于廖化和张嶷的「铁桶阵」的位置飘忽不定,再加上2万蜀国骑兵经常在礼泉和槐里耀武扬威,司马懿的「自闭症」仍未康复。
雍州的小麦收割季节比凉州要早20天左右,又比汉中要晚十几天。
此时,刚刚收割完汉中小麦的蜀国百姓拖家带口前往雍州,疯狂地抢割魏国扶风郡以东、安定和新平全郡的小麦,并大摇大摆地运往当地城中打晒。
这些百姓并非强征的徭役,他们每劳动一天都能获得相应的铢钱,还有蜀军专门提供保护,另有免费的茶水和一日三餐,他们就像在蜀国境内自己家里一样,身在魏境却没有半点的顾忌。
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由于要用到大量的粮车,蜀军「铁桶阵」的数量由20个减少到了5个,魏军仍然龟缩在城内不出,大约600多万斛打晒好的小麦陆续运往大散关。
就在雍州的蜀军将士和百姓眉开眼笑的时候,凉州各郡县的小麦眼看就要成熟,魏延却向姜维发来紧急求援信:
匈奴左贤王刘豹、右贤王去卑领兵5万,鲜卑首领戴胡阿狼泥引兵3万,共计8万兵马杀入张揶郡,烧戈和蛾遮塞的1.5万羌骑兵损失殆尽,已经退入张揶城坚守。
此时的凉州的小麦很快就要成熟,魏延和姜维都认为只会有小股的胡人兵马前来袭扰,没料到匈奴和鲜卑人会同时集结8万骑兵杀来,自然没有事先准备「铁桶阵」克制敌方的骑兵。
现在的匈奴和鲜卑集结了8万骑兵,数量实在太多,况且敌方的骑兵机动性强,他们在凉州境内烧杀抢掠,其主要的攻击目标就是魏延的步卒以及烧戈、蛾遮塞的骑兵,这绝对不是几十个铁桶阵就能阻截的。
这种事情姜维完全没有预料到,刘闪却预料到了,但他预料的是蜀军撤走之后才会发生这种事,没想到他们不仅攻打刚刚册封的羌王迷当,还敢直接攻打蜀军!
现在的情况比刘闪预计的更遭。首先,蜀国不能不救自己册封的羌王!
退一步来说,就算蜀军想放弃迷当和羌地的百姓撤离凉州,魏延的3万步卒也逃不出8万胡人骑兵的追杀。
所以,必须要派兵前往凉州救援!
如果姜维抽调雍州9万大军中的一部分去救凉州,魏国的20万大军必会趁机反扑,若被他们截断回汉中的必经之道,蜀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不过还好,先知先觉的刘闪带来了卫戍成都的3万步卒!
兵卒是有了,但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鲜卑和匈奴的全是骑兵,蜀军去救援时不可能用铁桶阵阻截,因为这两路胡人的战略目的与魏国骑兵不同,他们要的不是某一座特定城塞,不可能在特定的位置事先部署铁桶阵。因此,只能派骑兵前去救援。
姜维第一时间做出了兵力调整:将张翼的3万步卒部署在乾县和武功县之间,并给他配置2千辆粮车组成多个铁桶阵,与廖化和张嶷一同阻截魏国大军西进。
由赵广、赵统、夏侯霸、牛金四将带领蜀国仅有的2万骑兵,立刻出发前往凉州,再由关索、罗宪引岐山大本营中的2万步卒,携2千辆粮车前往救援。
在刘闪看来,自从曹操将北边的胡人内迁之后,魏国与胡人之间也有着「相爱又相杀」的复杂关系,很大部分匈奴将领甚至是亲魏的一方,或许鲜卑和匈奴的突然出现,本来就是魏国在作梗!
雍州蜀军的兵马调整没能瞒过魏国的探子,司马懿的「自闭症」似乎有了康复的迹象:多支小股的魏国骑兵陆续出城,他们仗着自己的速度和机动性,不停地袭扰廖化、张嶷和张翼的铁桶阵。
次日晨,司马懿派出郭淮、朱灵分别领兵1万去乾县和武功城下列阵挑衅,当张绍和傅佥引兵出战时,两路的魏军却远远地退走,分别在城外10里扎下营寨。
午时,魏将田豫引兵2万,大张旗鼓地往小槐里开进,陈泰引军2万紧随其后,30架高高的井栏和30架投石车犹为醒目。
现在的雍州共有20万魏军,其中2万是骑兵部队。而蜀军一共才15万,其中的7万已经在凉州境内,现在姜维手上只有8万兵马,除去驻守陈仓和大散关的1万之外,他只有7万兵马可以调动。
魏军来势汹汹,大有攻取武功之意。
由于魏军兵马众多,攻城装备非常强大,姜维要尽量为凉州的蜀军争取更多的退敌时间,以及退回散关的时间,在自己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据城坚守才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姜维不想让蜀军多添伤亡,在魏军的4万攻城大军未到武功县时,姜维就令城中兵卒全部退至郿县。
同时让驻守乾县的兵卒,以及这二县中间的廖化、张嶷和张翼全部退至郿县以北的扶风县。
除此之外,姜维还将岐山县的所有兵马分别调往扶风和郿县二城,每城各部署了3.5万兵马,做出以7万兵马坚守这二城的阵势。
司马懿明白,这是姜维在首尾难顾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防御型布局,所以司马懿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他令陈佐、陈坦二人引兵3万,与前日出发的费曜和陈泰一同在武功城内及周边下寨,以7万兵马的优势时刻威胁郿县。
郿县以北,郭淮、朱灵、蒋济等人先后领兵进驻美阳县,做出以7万大军随时攻取扶风的阵势。
司马懿见姜维还不肯退出这二城,于是令王昶、王雄引兵4万,大张旗鼓地经乾县后直奔陈仓,司马懿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截断蜀军退回散关之路。
自从司马懿的「自闭症」康复之后,他彻底放弃了与姜维斗智的打算,他的这一系列部署,都是以重兵稳步推进,一城一城地挨个攻取,直到将蜀军全部逼回汉中。
当然,他以4万兵马攻陈仓断蜀军后路,这也算不上计谋。
司马懿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如果姜维分出扶风或郿县的兵马去救陈仓,他就趁机攻城,并让徐质、戴陵引骑兵追杀出城的蜀军援军;
如果姜维不出兵去救,他就一直攻打陈仓,待准备充分后再猛攻扶风和郿县。
第91章 关门打狗
在一千多年以后,不少人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就被卫青和霍去病全部打跑了,也有人认为匈奴到了东汉时期就全部灭绝,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匈奴可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单于,这一战汉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至此,北匈奴已无法在漠北的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开启了将近300年的「逃亡」之旅。
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确强悍,北匈奴虽然被大汉打得落花流水,被逼「逃亡」,但他们在南俄罗斯大草原休养生息之后,很快又强大起来,一度征服了北欧和东欧,其中的阿提拉大单于就把罗马帝国打得一败涂地,当时欧洲称呼他为「上帝之鞭」。
自东汉末年起,群雄割据,战火连年,特别是关中地区人口数量急据下降。
曹操看到了人口不足的弊端,他在关中多地引入北方的南匈奴和鲜卑人,分给他们土地来耕种,这也是部分南匈奴和鲜卑将领亲魏的原因。
由于战争的需要,曹氏政权对他们压榨得极为残酷,这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患。
当然,篡位的司马氏「八王之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匈奴和鲜卑的骑兵确实强悍,烧戈和蛾遮塞的1.5万骑兵与他们刚刚接触,第一战就被去卑打得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