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都……督……不……不可……过……过河……有……有埋……伏……伏……”
陈泰满腹怒火,极不客气地喝道:“你是谁?无名小将竟敢妄言军机?给我滚开!”
“将……军……军……末……末将叫……邓……邓……”
“滚!”
第87章 司马懿的「自闭症」……
司马懿领着先头部队淌过武功水之后,继续前行十几里,待后军全部渡过武功水,眼看蜀军没有追来,这才下令大军停止前行,又累又饿的兵卒赶紧埋锅造饭。
“司马老贼!拿命来!”
“司马老贼休走!”
武功水的东岸,一支蜀国骑兵黑压压地杀来,司马懿大惊,在众将的帮助下爬上一匹快马,沿着渭水南岸仓惶往东而去。
几名将领骑着战马紧跟在后,仅剩的一千多骑兵也不含糊,争先恐后地往东逃去。
那些普通步卒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蜀国骑兵的冲击下建制全被打乱,再加上将领已去,根本就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全是一盘散沙。
蜀国骑兵正要展开大屠杀时,一支魏国骑兵沿渭水杀来。蜀军迅速重整阵列,赵广领1千枪骑在正面迎击,赵统则领1千弓骑从右方迂回,攻击魏军的侧翼。
这支魏国骑兵正是郭淮的部队,朱灵和夏侯霸败于蜀军后,司马懿派出信使令他立刻来援。
郭淮没有等到在五丈原围歼蜀军的那一刻,却恰好遇上败退的司马懿。
渭水以北是广阔的平原,渭水以南却是秦岭山脉的延续,为了掩护十万步卒撤退,郭淮利用骑兵不能大规模展开的地形优势,将自己的5千骑兵分成五队,采用自杀式冲锋的打法,逐节抵挡蜀国的骑兵。
郭淮的这种战法确实有效,他麾下的骑手作战特别勇猛,为魏军步卒的撤退争取了半日时间。
待到傍晚时,郭淮领着残存的几百骑兵退走,赵广和赵统也死伤2千多骑。
二将担心遭遇埋伏,于是不再追赶,救治伤者的同时,令骑手到处收集四散的战马。
经此一战,魏军在千阳城外被斩杀2万步卒,司马懿带来的2万虎豹骑仅剩2千骑,自五丈原溃败后被击杀步卒3千多人,再加上负伤减员,其总的兵马已不足14万。
蜀军这边也胜得不容易,步兵倒没什么损失,骑兵的损耗却非常大!
蜀军好不容易训练的1万骑兵,经过2次骑兵与骑兵的直接对抗,现在能作战的骑手只有5千左右,不过总的战马数量却增加至2万匹。
直到这一阶段的战斗结束之后,位于成都的刘闪才得知,姜维和众将领出散关之前,曾在诸葛亮的墓冢前许下承诺,一定要在五丈原好好地打一仗,以慰丞相的在天之灵。
姜维兵进长安,再识破司马懿的围歼之计,然后兵退五丈原被困,这全是姜维导演的一出戏。
在这场戏中,所有的蜀军和魏军都是演员,这出戏的观众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诸葛亮。
这出戏结束后,司马懿仍在长安留驻1万兵马,其余13万分别驻于礼泉和槐里。
这二城在长安以西,与长安呈「品」字形分布,既可相互应援,也是长安最后的屏障。
司马懿的大军进驻这二城之后,无论廖化和张嶷如何挑衅,就算逼近到长安城下,司马懿仍然闭城不战。
姜维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其间与司马懿多次交手,他知道司马懿的忍耐性极好,于是在礼泉西北的乾县部署1万兵马,在槐里以西的小槐里县也部署了1万兵马。
赵广和赵统在军中挑选了1.5万名步卒,每日都在礼泉和槐里周边几十里的区域练习骑兵作战技能,时不时地绕着这两座城转圈,或是在二城之间演习长距离奔袭的基本战术。
廖化和张嶷不再随意乱逛,他们将几个「铁桶阵」部署在礼泉、槐里和长安三城的中间。
这样一来,司马懿的14万大军只能龟缩在三座城中,更不敢轻易地出城与蜀军交战。
去年,诸葛亮第6次北伐时,司马懿15万大军面对5万蜀军闭门不出,就像患了「自闭症」一般。
司马懿的「自闭症」刚刚好一点,遇上姜维连吃败仗,他的「自闭症」又犯了。
刘闪忍不住想笑,得知魏将夏侯霸受伤被俘,刘闪又乐了很久,给姜维写了封急信,希望能尽量招降夏侯霸。
夏侯霸出生于魏国的显赫世家,是魏国前「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次子,他现在已经年近半百却名声不显,就跟魏国名将邓艾一样,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
现在的夏候霸只是魏国的「偏将军」,因为与郭淮多有不和,再加上魏国人才济济,夏侯霸一直不受重用。
魏太和4年(公元230年),夏侯霸第一次上阵,当时做为曹真的先锋进兵子午道,这时的他在蜀军眼里还是无名小卒,他这次的第一仗就作战不利,被蜀军围困在子午道,直到援军到来才解围。
除了做为朱灵的副将,跟赵广、赵统骑兵对战之外,夏侯霸第二次上战场是在去年,他率1千兵卒去蜀军营前打探诸葛亮病情的虚实,被魏延疯狂地追赶了20多里才逃回魏军本寨。
现在的夏侯霸确实是「无名小将」,但在历史上,夏侯霸抛弃父仇归降蜀军,并成为蜀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刘闪希望能将历史事件提前一些,这样蜀军就能再添一员战将。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曾劝戒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他在临终手书中也不忘劝戒后主「提拔幽隐」,这些忠言刘禅早就抛之脑后,这才带来投降灭国的厄运。
魏国号称「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而蜀国却人才凋零。刘闪千里救魏延,斩黄晧和陈祇,贬杨仪,提拔张绍、傅佥、赵广、赵统、关索和罗宪、吕祥等年青将领,重用姜维,招降牛金,这些种种,都是为蜀国的将来培养和积蓄人才。
大汉的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多年的艰苦努力,需要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开拓大汉的疆土,需要无数次战术和战略的成功累积而成。
由于蜀国国力太弱,现在的蜀军根本不可能与魏国争夺关中,姜维此次的北伐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抢夺魏国雍、凉二州之粮。
目前的司马懿又患了「自闭症」,姜维的战略目标看起来就要完成,但有细作来报:由于司马懿初战不利,魏国正在屯集兵马,魏主曹叡即将御驾亲征。
正所谓「兵对兵,将对将」,既然曹叡亲征雍州,刘闪也不含糊。
刘闪处理好各局之事,将朝中琐事托付给蒋琬,然后带着李昭仪、魏贵人以及皇子刘璿和刘瑶,令张翼引3万卫戍成都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往汉中方向开进。
第88章 羌王臣服
夏侯霸的后背中箭,不过没有伤到要害。取出箭头后,经过蜀军的秘密汤药敷了几日,并没有出现常见的红肿或溃烂现象,相信过不了几日就能基本恢复。
姜维命人好酒好菜地招待,姜维和多名蜀军将领陆续前来劝过多次,夏侯霸始终不肯降蜀。得知皇上要来雍州,姜维也不着急,命人好生照料。
刘闪领着3万大军一路北上,沿途各地都是正在抽穗的小麦,到处都能看到百姓在开垦更多的荒地,蜀中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军每经过一处城寨,百姓们都会自发的夹道相送,并送来茶水、面饼、草鞋等慰劳之物,这种景象在多个封建王朝中确实罕见。
这会儿才刚过阆中,前方的路还很长,未来的路则更长。刘闪身在马背上,心却飞到了北方,脑中全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最凄惨的那个时代。
司马师和司马昭已被姜维除掉,历史的车轮应该不会再有「八王之乱」上演,然而西方、北方的匈奴、羯族、鲜卑、氐族和羌人依然存在。
汉武帝设置敦煌、酒泉和张掖等几个郡的目的,就是分隔西面的羌人和东北面的胡人(鲜卑和匈奴)。
然而,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胡人内迁之后,短暂地缓和了与曹魏与胡人之间的关系,却点燃了后世那场浩劫的导火索。
羌人自诸葛亮北伐时就与蜀国交好,他们也崇拜强者,刘闪相信魏延能让羌人臣服于大汉王化,可惜以蜀国现在的国力和军力,根本不可能在雍、凉二州长期驻军。
如果蜀军撤离了雍、凉二州,羌人既要面对匈奴的威胁,也要面对魏国的威胁。
羌人为了生存,可能会重新加入魏国阵营,也可能与匈奴交好。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以羌人彪悍的性格,他们再也不会臣服于大汉。
刘闪本来可以暂时回避这个难题,可惜经不住雍、凉二州的小麦之诱惑,经不住「瓦解五胡」的诱惑,经不住羌人拥有的战马的诱惑,所以未经深思熟虑就匆匆下诏北伐。
要实现刘闪大汉万年的宏愿,除了灭吴、灭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让那段黑暗的历史重演!在刘闪看来,“瓦解五胡。”甚至比灭吴、魏更加重要。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今,这支箭不是发不发的问题,而是箭已经射出,根本就无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