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毕竟属于农耕社会,老百姓始终把衣食放在第一位,这两个条件满足之后,自然会产生懈怠。
姜维突然返回成都,这让刘闪始料未及。在朝上时他一语不发,直到散朝后才通过黄晧向刘闪表达了「单独相见」的意愿,刘闪自然不会拒绝。
宣室殿内,姜维几经犹豫,终于向刘闪吐露了自己的「二分天下」的策略。
姜维有自己的顾虑,因为这个计划将影响到蜀国将来的许多政策,并且与诸葛亮的用兵方向完全不同,必会遭到朝中众臣的一致反对。
姜维感觉到这段时间的「刘禅」跟以前大不一样,也感觉到「刘禅」胸中渐露的雄心和远大报复,这才找机会单独向刘闪提出。
第16章 茅塞顿开
自三分天下以后,甚至在这之前很多年,诸葛亮已经规划好蜀国的长远计策是「联吴抗曹」,而姜维「二分天下」之策的核心却是「拒曹灭吴」。
按照姜维的计划,「二分天下」之策将分三步完成:
其一,蜀国应该以一员强将坐镇汉中,使得曹魏不敢轻易来犯;
其二,必须牢牢地控制住荆州,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北可拒曹魏,东可拒吴国。如此一来,蜀中自然太平;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趁吴国兵力空虚的时机,派重兵一举攻克吴国南部的交趾、珠官、高凉(公元218年孙权置此郡)、苍梧四郡!如此一来,荆南四郡垂手可得。
只要走好这三步,吴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至此,「二分天下」之计就成功了一半,北伐曹魏就容易得多了。
姜维此计确实大胆,然而刘闪却有顾虑,因为他知道很多超越这个时代的历史。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历朝历代的北伐,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天纵奇才的诸葛亮,还是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刘裕、祖狄周世宗、宋太宗、宗泽、乃至太平天国的北伐,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唯一成功的似乎只有明朱元璋的北伐。
反观历史上自北向南的战争,那就完全是另一个结果了:秦始皇扫清六合、宋太祖平定四海,元人覆灭大宋、清兵马踏南朝,包括近代的化夏内战,都是由北向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仅仅以所有人都熟悉且能切身体会的「气候」因素来看,由于北方人比南方人耐寒,不论南方兵将还是北方北将,如果由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而南方进攻北方,一遇到冬天就得回师。
刘闪对姜维的大计未做回应,只是告诉他蜀国为了广积粮草,现在已经施行「精兵简政」策略,蜀国只剩下10余万精兵,其中2万人驻守汉中,能供姜维使用的只剩8万兵马。
姜维对此并不忧虑,因为按他的计划,「二分天下」之策将需十年才能实现,其中灭吴、伐魏各需5年。
如今汉中有魏延、马岱和王平三员大将驻守,可保万无一失,第一步已经完成。
至于第二步的计划,在蜀国没有足够的实力之时,最近1-2年绝不能完全占领荆州,只需在建平、宜都两郡适当骚扰,其间或战或不战,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耗吴国的兵力和国力为主;
若是提前占据了荆州,必会引起曹魏的注意,「二分天下」之计很可能因些破产。
刘闪也知道蜀国北进艰难,似乎同意了姜维的计划,只是没有亲口说出。
在以前,刘闪一直以为姜维是「战术级」的将才,这会儿才发现他是「战略级」的国之栋梁,朝中众臣几乎无人可比!
刘闪心头大喜,告诉了姜维「关索南征」和自己将要对南中地区施行的政策后,姜维闻之更是欣喜,表示此举与「二分天下」之策已经不谋而和!
如果南中地区稳定,并且南人心向蜀汉,2-3年内必能集结大量的粮草和数十万精兵,并且不会引起东吴和曹魏的注意;
时机成熟后可从牂柯、永昌和兴古方向东出,夺取荆南四郡和桂林、交趾等地就易如反掌。
现在的姜维正好32岁,而刘闪27岁,两人虽是君臣,却如亲朋手足一般畅聊了很久。
对姜维的计策,刘闪始终没有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次日上朝也未向众臣提出此事。
然而,刘闪升任姜维为大将军,再拨给姜维1.8万兵马,并将其老母、妻子柳氏和孩子接到宫中照顾,这些种种,足以看出刘闪的雄心壮志和对姜维的支持,这些远比口头上的认同,或是一道圣旨更能让姜维安心。
正当议事时,快马信使前来报告:吴国以陆逊为主将,孙韶、张承为副将,率军10万,正从南郡方向往秭归进发,姜维闻之,未等散朝就点齐兵马出发。
刘闪知道陆逊精晓兵法,担心姜维的长远大计有失,又封魏延长子魏容为平南将军,封其次子魏昌为平北将军,加封张翼为后将军,令三人各领3000兵马北上,协助魏延镇守汉中。
至此,加上魏延的本部人马,汉中已有3.5万兵卒,若是主将魏延严格遵守「只守不攻」的方针,汉中咽喉绝不会有半点闪失。
昨晚,刘闪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在推着板车搬砖糊口。
早上醒来后,刘闪满脑子都是板车上的砖头,顿时茅塞顿开,一个「不要脸」的计划涌上心头。
正如大司农孟光担心的那样,老百姓卖掉手中的余粮后,手上有了铢钱,只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手上的铢钱换成其他物品,他们才会继续努力地种植粮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没有基础工业,根本造不出冰箱、彩电、汽车等消耗品,刘闪自然想到了房子。
在这个时代,几乎95%以上的老百姓的住所,都是用泥土或篱笆围成的简易住宅。
任何一个老百姓,只要他有机会,有上升的通道,谁愿意住那种泥土垒成的破茅屋?
由于连年的征战,各地的许多砖窑已经废弃,青砖或灰砖极其难寻,并且价格极高,普通百姓就算劳作几十年也买不起几块砖。
刘闪想到的是,以牛皮制成传送带,再以大型水车为动力,兴建一个大型的「国营砖窑」用砖头「骗」走百姓手上的铢钱!
早膳已经送来,刘闪顾不上吃,而且越来越兴奋,按照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砖窑的构造,在粗糙的黄纸上不停地勾画着,徐才人也不打扰,温婉地在一旁磨着墨。
刘闪埋头画了好几个时辰,大功告成时抬起头,徐才人仍未离开。
刘闪注意到她身上美艳的汉服,又有一个「不要脸」的计划涌上心头。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所穿的衣服用的是自家搓出来的麻织布,比较有钱的富户用的是棉布;
官宦、皇室或门阀世家用的则是精棉、丝帛、锦锻等织物。
普通百姓不是「有钱」就能穿丝织布料,普通百姓也不能穿黄色布料的衣服,因为这些是皇室、王侯或世家贵族的象征。
汉代的丝织染色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但是,这些都出自于少府下属的「东织」和「西织」,在汉代的鼎盛时期则出自未央宫下属的「暴室」,民间并没有这样的染织工艺。
如果允许普通百姓穿丝帛绸缎做成的衣服,如果市场上能买到上好的布料,如果百姓手上有多余的铢钱,那会发生什么?
由宫中的东、西织牵头,成立国营的「染织工厂」,这样的设想又进入了刘闪的计划中,这样做也不会违反诸葛亮的遗训,就算朝中众臣为了自己衣服的「优越感」反对也无效!
宣室殿内,呆了一天的刘闪拿起膳房送来的酥饼,又有一个奇思妙想诞生,不过这段时间粮草没有富余,只能过段时间再考虑了。
第17章 姜维中计
陆逊,字伯言,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
孙权称帝后,被赞为「社稷之臣」,曾任荆州牧、右都护,现在已被孙权被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陆逊并不急于进攻,他将3万大军屯于信陵小城,与秭归仅半日路程,其余7万兵马分屯于西陵峡至夷陵之间的狭长地带,延绵数十里,这是明显的防御型布局,意在防止姜维进取宜都郡。
此时姜维手上有5万兵马,他考虑到秭归城池坚固,只留了2万兵卒固守秭归城。
同时,姜维令廖化、张嶷二将引3万兵马在秭归以南10里当道扎寨,这样吴兵不能绕过秭归攻取巴东和巫县,退回永安之路可保畅通无阻。
在古时冷兵器的战争中,最常见的「攻城」或「攻营寨」时,攻击的一方明显处于劣势,而且不可能一次投入太多的兵力,兵马投入太多也没用,因为根本就施展不开。
所以攻城时,攻击一方一般以2000-4000人为一批次,采用「添油」的方式多次进攻,根本不可能像「指环王」中那样扎堆出现。
姜维这种一城一寨的布局,看似分兵,实则比全部屯于城中更加有利。
由于城、寨相隔不远,陆逊不论攻城还是攻寨,姜维都能相互支援;
就算他同时攻击两处,自身的兵力也会分散,更利于防守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