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良离去后,刘闪又让向宠派人前往各地,让各郡各县尽快将治所内的硫磺和硝石运回成都,同时鼓励各地大力开采这两种矿产。
刘闪独自在宣室殿外玩了会儿单杠,咬牙做了几十个俯卧撑,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休息,突然想起前几日出城时,好像成都城外的许多土地都没有耕种。
现在正值十月份,在刘闪生活的现代,这个时候成都平原正是种植小麦的季节,蜀国的存粮并不多,为何没人耕种?
刘闪急忙叫来黄晧,问其掌管国内农业赋税之臣是何人,然而黄晧也不知道是谁,刘闪只好让他传董允和郭攸之立刻来宣室殿。
第14章 轻取秭归
秦代时期,国家设有管理全国财政经济的官员「治粟内史」,至汉代时期,这个官职逐渐演变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事,现在蜀汉的大司农由孟光担任。
刘闪初听「孟光」时,还以为是典故「举案齐眉」中的那个女子,细问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个时代还有另一个叫孟光的男子。
孟光,字孝裕,曾任符节令、长乐少府,现任大司农之职;
此人性格有些古怪,经常与朝中众臣争执,他的很多观点又与诸葛亮不同,所以经常借故不来上朝。
刘闪本想传孟光到宣室殿,眼看天色已经不早,只得作罢,并让黄晧传其明日上朝议事。
董允和郭攸之刚刚离开,掖庭的内侍就送来一个牌子,看来今天下午是苏采女输得最多,刘闪伸伸懒腰,径直往苏采女所在的云台殿走去。
秭归,西周时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地处长江中游,为巴、楚之门户,地势非常险要,一千多年后的三峡大坝就在这里。
据说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后人为表达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姐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蜀中地势难行,而秭归以东以平原地形为主,出了秭归之后,地势就变得相对开阔起来,就像喇叭口一样。
如果吴军丢了秭归,死守夷陵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再丢了夷陵,东面的宜都、丹阳、江陵等城将无险可守,荆州也将门户大开。
上次夷陵之战时,孙权也清楚秭归的重要性,令孙桓坚守秭归一个月,结果张苞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时辰就攻下秭归,吴军一时非常被动;
此战之后,吴兵加固了秭归的城墙,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自古以来,攻城为下。
兵力较弱的姜维肯定不会傻到强行攻城,他布好阵势后,屡屡派人到秭归城下辱骂挑衅,一连骂了好几天,兵力占优的朱然仍旧闭门不出。
每次蜀兵骂阵时,朱然也不放箭,就站在城头笑呵呵地盯着城下的蜀军;
蜀兵又骂了一日,还是只能口干舌燥地退回营寨。
次日晨,蜀兵再也不骂阵,吴班令兵士将数口大锅搬至城下大张旗鼓地造饭;
城上吴兵气得咬牙切齿,纷纷请令出战,朱然倒也不急,将手里的鸡腿啃光后,使劲把骨头扔到城下蜀兵附近,哈哈大笑着离去。
姜维随诸葛亮多次北伐,他见识过司马懿的气量,眼前的朱然跟司马懿相比,恐怕不分伯仲,弄得姜维也没了脾气。
此时姜维手中只有1.8万兵士,就算强攻也不可能拿下秭归,只得另作打算。
他让梁虔、梁绪带2000兵士,大张旗鼓地将城中粮草悉数运往永安方向,只留下了5日口粮。
另一方面,姜维让吴班和高翔每日按时去城下骂阵,同时让张嶷、廖化、邓芝各自领兵3000,分别攻下建平郡内的空虚的建始、恩施、利川、咸丰各县,不过并未留兵驻守,大肆劫掠一番后退回永安。
由于几路人马攻城时都打着姜维的旗号,全琮生怕自己被姜维捉住,根本不敢做出抵抗,蜀兵未至就早早地领着3000人马望风而逃,并顺着夷水一路逃至长阳城,然后逆江而上,绕了个大圈后回到秭归城中。
朱然得知建平郡西南各县已被姜维挨个洗劫,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注意到今日蜀兵没来骂阵,急忙登上城头查看,借着淡淡的月光,这才发现秭归城外的蜀兵营寨已经人去一空,心头顿时懊恼不已。
前几日探马报告,说蜀兵正在转移巴东城的粮草,并且郡南各县都有蜀兵活动,朱然一直以为那是姜维的诱敌之计;
现在看来,应该是姜维知道攻城不下,想要退兵又担心自己追赶,于是就袭扰各县以示强,借机暗中退去。
朱然详细询问了全琮与姜维对阵时的详情,再结合各路探马的报告,朱然仔细分析了蜀军各路人马的运行轨迹,终于得出结论:姜维手上最多只有2万人!
自己的2.9万人被对方几千人吓得龟缩城内,若是传出去定会贻笑大方。
蜀兵骂阵时朱然可以一笑置之,但他确实受不了这种羞辱。
全琮得知真相后也羞愧不已:吴皇交给自己3万精兵,不仅没攻下永安,损兵2.7万不说,还连丢巴东和巫县,若不能拿下永安,恐怕只能提着脑袋回建业了。
探马来报,说姜维的1.9万人已经撤回永安,朱然和全琮决定直奔永安,命令丁奉率3000人马先行,太史享、孙桓、周舫各率5000人马垫后,分别间隔1个时辰起行;
确认没有蜀兵埋伏之后,朱然和全琮再率秭归城中剩余的1.5万人缓缓往永安进发。
这样的行军方式类似于变相的「一字长蛇阵」,各部可相互掩护,如此行军可谓万无一失,就算中了埋伏也不会损失太大。
现在的蜀汉效仿北方的曹魏实行过「屯田」制度,主要以民屯为主,不过效果不佳;
孟光多次在朝上提出「军屯」,皆遭到朝中众臣以及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所以他很少上朝,偶尔上朝也是一语不发。
刘闪询问后得知,曹魏的「民屯」,是以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
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
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自己的屯田。
「军屯」则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曹魏的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曹睿继位后,魏国减少了军屯的规模,对民屯的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8民2的程度,引起了参与屯田的百姓逃亡和反抗。
另一方面,不论是魏国还是蜀国,屯田的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并且屯田的土地又经常被门阀豪族所侵占。
近来连年征战,参与军的士兵则更加艰苦,于是军屯和民屯都很少再有。
现在的蜀国人口数较少,粮食产量又不高,赋税已经达到官7民3的程度,所以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都不高,他们只是基本保证一家人的口粮即可,这就是成都城外众多土地荒芜的原因。
如果加上一些老弱残兵,蜀国的现有兵士已近20万,而真正能打仗的也就10万左右。由于连年征战,现在实行「军屯」根本不实际。
蜀中一共才105万的人口,其中军队就占了20万,只有收取高额赋税才能保证军中的粮饷供应,然而这样又限制了国内的粮食产量,就算有更多的人口也不能扩充军队,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看来,当初救下魏延确实是个明智之举:蜀道难行,汉中易守难攻,驻守汉中的魏延2万人马足以抵御北边的曹魏;
从这段时间的战况来看,东边有姜维在,如果要固守永安城,给他5万人马足矣!
正所谓不破不立,刘闪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精兵简政!整个蜀国只留下10万精兵,将其余的10万军士发放半年口粮后退回各郡县的原籍。
这些「退役」的士卒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可在治所内充当「警察」的角色,协助剿灭流寇或维持当地的治安。
另外,在各郡县实行「官2民8」的轻赋税政策,百姓多手中多余的粮食可按市价卖给官方,并且让武库暂停武器生产,尽快赶制一大批农具免费发给百姓,鼓励其大量种粮。
同时,刘闪还让蒋琬向魏国和吴国派出细作,向当地百姓放出消息,凡是到蜀中定居的百姓,每人可获得大量的土地,并且免征5年赋税。
刘闪的这个计划实在太过前卫,并且非常冒险,除了大司农孟光赞成之外,朝中众臣全都极力反对,他们甚至还搬出吴太后向刘闪施压。
现在的刘闪可不是懦弱无能的刘禅,也不是那种没有实权和主见的皇帝,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动摇。
当然,刘闪并非独断专行,他与众臣商议了整整2日,并且做了一大堆「数学题」,这才基本说服了众臣,使自己的新政策在最快的时间里落实到蜀中的所有郡县。
“姜维鼠辈!快快出来送死!”
“姜维!有胆就出城,老子要跟你单挑!”
“贼子姜维!缩头乌龟!滚出来给爷爷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