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好!”刘闪欣喜地说道:“此次兵马调动的动静极大,朕需要一位将军断后,谁敢当此命?”
高翔和蒋舒都毫不犹豫地请命断后,刘闪极为满意,略加犹豫后,将断后的重任交给了高翔,然后令城中兵马大张旗鼓地拆掉城中的许多房舍,将获得的大量石头砖块堆放在城头。
哨探及时将蜀军的异常举动上报,孙权和陆逊都认为城中的兵卒在做坚守城池的准备。
毕竟城外聚集了10万兵马,如果吴军强行攻城,池城不固的公安城很难长期坚守。
半夜时分,高翔领着4千兵卒悄悄出城,将兵马一分为二之后,分别摸到东、南面的吴军的寨前。
刹那间,蜀军的蹶张弩和强弓万箭齐发,攻势异常凶猛,很快就有大批的吴军营帐被火箭点燃。
遭到袭击的营寨乱成一团,不过寨中的守将领兵有方,很快就扭转了混乱的局面。
孙权和陆逊都没料到蜀军敢半夜前来袭营,因为不清楚寨外的部署,怕中了蜀兵的埋伏,所以他们令兵将据寨坚守,不许任何人出寨。
前来袭营的蜀兵异常顽强,他们在袭营失败并且无法扩大战果的情况下,似乎在发泄心头的不满,毫无目标地将火箭全部射入吴军寨中,坚持了将近半个时辰才退回城中。
天亮后,虽然大雾弥漫,吴国的哨探还是发现了异常:公安城中已经空无一人!
陆逊料定城中的蜀军趁着袭营时已经弃城而走,也料定他们会往西而去,这正是他希望的结果,于是领着4万大军往西追击。
松滋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它位于松滋城以东,蜀军若想退至松滋甚至是夷道,必需首先越过松滋河。
在无渡船或木筏的情况下,4万蜀兵唯有通过河上的石墩过河,这至少需要2-3个时辰。
现在的蜀军无险可守,又是背水一战,陆逊有信心将其全歼。
如果加上高翔断后的兵马,现在尚有3万多兵马在等待渡河,吴军先头的吕据、朱然、全琮、唐咨已经领着2万兵马杀到,他们正准备向败逃的蜀军发起总攻时,却被一道石头、砖块垒成的壁垒挡住。
这道壁垒只有三尺来高,它却是2万多块来自公安城中的石头砌成,在这无险可守的平原地方,它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高翔引领的4千兵马正是以这道壁垒做为掩护,以强弓和连弩作为攻击手段,让先头赶来的2万吴军发起好几次攻击,损失了一千多兵马却未能突破。
随后赶来的陆逊气得咬牙切齿:这四周的大树早就被吴兵砍光,蜀兵无法搭建营寨,陆逊哪料到蜀军竟然拆了城中的房子,并且搬来石头垒成壁垒!
大雾渐渐散去,未过河的蜀兵还有一万多人,陆逊可不想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集合全军所有的蹶张弩,对壁垒后的蜀军射出无数的标枪,高翔见势不妙,赶紧引兵退走。
壁垒已被攻破,吕据带着兵马越过壁垒,正欲向没有过河的蜀军发起总攻时,突然四周腾起阵阵浓烟。
吕据这才发现,壁垒后方几百步的范围内还有8座石堆,这些浓烟都是从石堆中冒出。
“八门金锁?”吕据心头一紧,赶紧令兵卒排成长蛇阵,三三两两地按照高翔退去时的路线小心前行。
就在前方的吴兵穿过几座石堆时,石堆后方射来无数的弩箭,瞬间就有一百多兵卒被射杀。
难怪高翔敢放心大胆地撤走,原来真有八门金锁阵!吕据脸色大变,赶紧令兵卒停止向前并原路退回。
见到8股浓烟冒起时陆逊就感觉不妙,吕据脸色铁青地退回时,陆逊终于印证了自己的猜测。
八门金锁,陆逊并不陌生。
“生、景、开三门入则吉;伤、惊、休三门入则伤;杜、死二门入则亡。”
这句话陆逊背得滚瓜烂熟,他也知道,阵中的八门并非一成不变,高翔领兵退去是「生门」,下一刻很可能已是「死门」。
陆逊想找个稍高一点的位置窥探此阵的全貌,可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方,到哪里找足够高的地方?
此次前来的全是轻装步卒,根本就没有携带井栏,陆逊便将目光转移到那座壁垒上。
“搬石头,搭高台,快!”
几百兵卒马上行动起来,大约半个时辰后,一丈多高的石山已经形成,陆逊迫不及待地登上石山,看着眼前陌生的「八门金锁」阵,他却是一脸的懵逼。
此时的蜀军已经全部渡至对岸,看到百来名手持连弩的蜀兵从石堆后方跑向河边,陆逊几乎是咆哮着吼道:“中计了!这不是八门金锁阵!只是几堆烂石头!给我杀!”
第200章 乱中布局
石堆后面的弩兵是渡河的最后一部分兵马,他们渡河之后,几百兵马坚守在松滋河的对岸,唯一可以渡河的石墩全在蜀兵弓箭的射程之内,陆逊纵有10万大军也难以通过,两军的兵卒隔着河互骂不止。
陆逊故意将这里留空,就是想在此围歼蜀兵,没想到被一道壁垒和几座乱石堆阻住2个多时辰,使得围歼计划再次落空。
很明显,蜀军是在缺少粮草又无法获得补充的情况下,这才被迫弃守公安撤往松滋。
松滋距离西面的夷道大约80里,如果蜀兵平安撤至夷道,陆逊将彻底失去围歼这支部队的机会。
就在吴兵攻打壁垒之时,陆逊已经在调集战船,2万兵马已经在长江南岸登陆,这支兵马分为两路,一路由施绩率领往松滋城开进;
另一路由朱桓统领,陆逊令他在松滋城西北40里处扎寨(此地位置文末有注释)。
陆逊希望这两路兵马能阻挡刘闪的西退之路,只要这支部队不能获得粮草补充,很快就会溃散。
刘闪也意识到自己的粮草撑不了几日,也意识到吴军的战船会运来兵马阻截,他不想再被围在松滋城,所以先头渡河的部队凑齐1万之后,他就命蒋舒率兵一路往夷道进军,确保粮道和退路的安全。
施绩的部队登岸后,他见蜀军在城外集结兵马,似乎并不准备入城,他自然不敢跟城外的3万兵马硬碰,也不想在城中闲着,于是找了个「软杮子」,领兵往蒋舒的部队追了上去。
陆逊令2千兵马佯攻松滋河,暗地却令大军往北边的长江边移动,希望通过战船将兵马运至枝江附近,然后在长江南岸登陆,这样就能绕至刘闪的身后阻截。
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自然瞒不过哨探的眼睛,刘闪集结好大军后立刻往夷道方向行进,同时令高翔领1万兵马迅速支援蒋舒。
在刘闪看来,要统领2万大军似乎很容易,因为只需对10名校尉下令就行。
由于这两万大军的建制完整,事实确实跟刘闪想象的一样。
由于吴军陆续从江边杀来,刘闪可不想貂蝉再被吴兵擒获,他也担心自己的安全,竟然摆出一个巨大的方形阵行军。
如果从空中俯看,在这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刘闪、向宠、貂蝉和几名史官被宿卫兵护在中心,刘闪在自己的左、右两侧各放置了3个营,前后各放置了2个营,每个营之间相隔不足百步,各营的外侧皆是盾牌兵和弓弩手严阵以待。
阵中间的刘闪对自己的阵形特别自信,他根本就不怕吴军前来「打扰」。
此时的他正搂着貂蝉乘坐同一匹马,几名史官骑着马在他身后紧跟,自然看不到他手上的动作。
本来与刘闪并行的向宠似乎感到不对劲,于是故意放慢马速,很自然地退到刘闪的身后。
刘闪很享受这种感觉,于是令大军缓缓前行。如果要说行军速度,此刻方形大阵的前行速度比长蛇阵慢了好几倍。
然而,正是因为速度很慢,阵形一点也不散乱,它就像铁桶一般无懈可击,让陆续赶来阻截的吴兵全都傻了眼。
随后赶来的陆逊见到这种「不要脸」的阵形也毫无办法,因为吴军的蹶张弩和强弓的射程不及蜀军,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或战车阵,仅靠步兵很难将其冲散。
眼看刘闪大军的速度很慢,陆逊让小股部队不停地辱骂挑衅或是不停地袭扰,然后亲率主力往夷道方向赶去,希望抢在蜀军之前,与先头的朱桓汇合。
朱桓被孙权换回之后,两次兵败被俘的他彻底失去了斗志。
此时的朱桓已经年近60,他向孙权提出辞官归隐,却经不住孙权和众将的劝说,暂时担负起巡视江面的闲职。
由于局势突变,本来在江面巡视,等待偷袭夷道的朱桓由于距离最近,他奉陆逊之命,再次担负起阻截蜀军的重任。
或许是夷道的守军得到刘闪「坚守不出」的指令,张翼得知朱桓在城东40里扎寨时并未袭扰,朱桓便顺利地在预定位置抢扎了5座大寨。
蒋舒率队赶到时,朱桓的大寨已经完工,蒋舒本就奉命前来清理障碍并保证主力退路的安全,他肯定不允许朱桓的大寨挡路,整顿兵马后立刻就发起进攻。
此战应该是蒋舒领兵以来的第一战,急于立功的他身先士卒拼杀在最前方,奈何朱桓的几座大寨扎得极有章法,寨中的吴兵据寨坚守,蒋舒率兵连攻2次,折损兵马近千人却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