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班却呵呵笑道:“在你的实力足够强时,盟约才有价值!我皇说过,弱者就要挨打!哈哈哈!你立刻转告孙权,必须在5日内交出倭国使者!如若不然,我大军不到建业誓不退军!”
“放屁!弱者就要挨打?我是弱者?你有本事就攻上城头,让两军将士看看,到底谁才是弱者!”
“嗖!”
一支长箭破空而去,直直地插在张染身后的木门上,惊得张梁冷汗直冒,他定睛一看,箭柄上绑着一封信,急忙命人取下。
吴班见张梁取下信后喝道:“这封信上有我皇的口谕,上面写得很清楚:吴国必须在5日内交出倭国使者,否则我大军不到建业不回师!
另外,信上还有我皇对倭国使者的话,请吴皇代为转告:若倭人敢朝见他国,我皇必会荡平倭国!届时,倭国男子永世为奴!女子永世为婢!”
吴班刚才话中的「荡平倭国」和「男子永世为奴,女子永世为婢」确实是刘闪在信中所言。
刘闪一直将重心放在魏、吴、鲜卑和匈奴身上,一时间还真忘了这个岛国。
若不是史官翻出先汉的历史,刘闪还会以为这时的倭国是一群不成气候的土著。
所以在他复兴大汉的宏愿中,早就拟定了荡平倭国的计划,不过这在平定魏、吴之后才会考虑。
吴班并不知道「倭国」在什么地方,「荡平倭国」之词从他这个久经沙场的武将口中说出,其气势足以震慑吴军兵将。
此时的吴将张梁也不知道什么倭国,眼下两军对阵,他身为主将,在气势上绝不能输给吴班,于是大声喝道:“好大的口气!既然你自称是强者,那就别磨嘴皮子!有本事就杀上城来!”
“不,不,不!本将今日兵临城下,足以证明你是弱者!我皇确实说过「弱者就要挨打」。但是,今日你并不一定会挨打,这得看本将想不想打你……”
吴班的话引得蜀军兵卒一阵大笑,张梁气得怒火中烧,指着吴班喝道:“你这家伙!实在太过狂妄!有胆别跑!本将这就下来教训你!”
吴班哈哈大笑道:“张将军,你别激动!你的胜败是小事!你若不敌,在两军阵前丢脸也是小事!所以,还是先替本将传话要紧!”
吴班说罢,大手一挥,几十块巨石从天而降,城内外一阵轰轰作响,吴军兵卒赶紧到城墙根处躲避,张梁未作犹豫,急忙令人将信件送往建业。
第147章 陆逊妙计退蜀 魏
就在吴班、句扶二将领兵攻打吴国城池的同时,远在成都的刘闪正主持着一场特别的朝会。
在这场特别的朝会中,黄月英和几十名药监局的药官、太医令下属的近百名医官都是「学生」。
此刻,刘闪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名普通的老师。
穿越前的刘闪只是普通的大学生,他并没有系统地学过医学知识或微生物学,他跟许多后世的普通人一样,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
刘闪耐心地通过显微镜,向学生们普及了「细菌」无处不在的概念,明确指出外伤常见的红肿、化脓、溃烂等现象都是细菌感染所致。
讲完「细菌」之后,刘闪还向学生们讲解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基本常识和试验方法,鼓励学生们在众多的草药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和浓缩出专门的抗菌药剂。
接下来,刘闪向学生们讲解了许多自己知道的人体基本结构常识,比如「经络」、「脏腑」等词汇与医官们掌握的知识有些冲突,他就鼓励医官们解剖尸体,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
刘闪能了解的医学知识确实不多,他只希望自己能起到「引路」的作用。
更希望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提高之后,能观察到更多细菌的存在,能观察到动、植物的细胞层面的东西,能将传统的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方向去引导。
次日的朝会上,刘闪将马忠升任为「科技局」的副局长,并且在朝上特别说明,其官职和俸禄与局长相同。
这样一来,有了马均的协助,黄月英在培养更多的学生和技工,能做出更多显微镜的同时,也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搞发明研究。
蒋琬上表言道,魏、吴两国正在效仿蜀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希望能刺激本国的粮食生产和百姓的参军热情,引得朝中众臣担心不已。
刘闪对此却满不在乎,因为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纵然蜀国由自己亲自主导,仍然引得世家门阀的一致反对,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改革的决心,魏、吴两国的改革不过是黄粱一梦。
孟光为了持续刺激百姓种粮,又提出了许多掏空老百姓钱袋的办法,他提出:允许世家门阀从「大汉银行」购买部分粮食,用以制糖、酿酒,并允许百姓消费粮类和酒类商品;
允许并鼓励百姓养殖、宰杀、销售、食用猪、羊、鸡、鸭、鱼等肉类牲畜及动物。
在刘闪看来,孟光的这些建议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对促进国内铢钱的流通,改善百姓的生活非常有利。
朝中众臣似乎都开明了许多,都同意孟光的这些建议,朝臣们商定了极低的税率后立刻就告示天下。
刘闪始终记挂着东边的那个岛国,他希望蜀国也能造出大船,可以征讨倭国的大船,可以远渡重洋的蒸汽动力大船!
可惜这个时代的工业基础太落后,黄月英和马均都明白了「特斯林」发动机的原理,多次试验却未能成功,刘闪再急也没用,只得退而求其次,准备造一批吴国用的那种大楼船。
可惜的是,这个要求对现在的蜀国来说也极难实现,因为永安至信陵一线江水湍急,并不适合造太大的船,而且更加关键的是,蜀国没有造船方面的人才!
几天后,吴国,建业。
宜昌和益阳方向的蜀军仍在增兵,寿春和襄阳方向,大批的魏军正在集结。
现在的吴国根本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面对两国的威胁,吴皇孙权寝食难安。
被扣留在吴境的倭国使者难升米、都井牛得二人也陷入两难的境地:一百多年前倭人前来朝贡的「大汉王朝」已经不复存在,经过数十年的纷争,现在竟然有三个「大汉」!
二人不敢辜负卑弥呼女王的嘱托,只得暂时观望,希望选择一个正确的势力做为臣服和朝贡的对象。
面对魏、蜀两国的大兵压境,现在的吴国最需要的却是时间和休整,它再也经不起战争。
魏、蜀两国的使臣都到了建业,都在向吴国施压并索要倭国使臣,孙权只得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
然而,不论将倭国使臣交给魏国还是蜀国,都会得罪另一方,朝中众臣议论纷纷,「联魏」、「联蜀」者都有,相互之间争执不下,孙权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眼看吴皇犹豫不决,陆逊几经思量之后,提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策略:邀魏、蜀两国在长安「友好协商」。
陆逊的计策实在高明,既能让魏、蜀两国罢兵,又不得罪任何一方。
让魏、蜀两国在长安自行争夺,吴国置身事外,既可得到喘息的机会,还可根据双方争夺的结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盟友。
计策虽好,孙权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他担心陆逊不能说服魏、吴两国罢兵并同意吴国的方案。
陆逊却自信地表示,他只需要说服司马懿即可,并且陆逊手上还有个重要人物,只需将其交给司马懿,魏国必会罢兵离去。
“是何人物如此重要?”孙权半信半疑地问道。
陆逊自信地笑道:“陛下!去年冬,蜀将姜维在中卢小镇屠杀1万魏卒,就是在寻找此人!姜维自以为做得滴水不漏,他却不知臣已经抢先一步,偶然在汉水秘密将此人擒获!”
“你是说司马……”
“不错!陛下,臣只是将此人秘密软禁,只要将此人交给魏国使臣以表修好之意,相信司马懿定会同意!”
次日晨,步骘前来与向朗和宗预会面,席间大倒苦水,声泪俱下地哭诉吴国的难处:现在的吴国实力弱小,很想与蜀国修好,但又不敢得罪魏国。
步骘表示,吴皇在无奈之下,已经想办法说服了魏国,魏国已经同意以「友好协商」的方式决定倭国使者的归属,吴国不参与倭国使臣的争夺。
步骘再三言明,由魏、蜀两国自行约定时间,在先汉的旧都长安商谈此事,不论倭国使臣向魏国还是蜀国称臣朝贡,吴国都会鼎力支持。
此时的蜀军对宜昌和益阳围而不攻,只是逼迫孙权交出倭国使者,没想到吴国巧妙地打了个太极,将魏、蜀两国的注意力转到了长安。
向朗使吴的结果传回成都,刘闪恨恨地骂着狡诈的陆逊,纵然百般不愿也只好同意「友好协商」之法,他让姜维退去围城兵马的同时,令向朗和宗预首先前往长安,与魏国使臣商议具体的时间和细节。
刘闪脸上的表情极为恐惧,他心里暗下决心:倭国人要么向自己臣服纳贡,要么永世为奴!
第148章 唇枪舌剑
刘闪对长安自然不会陌生,它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21个王朝、政权在此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