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无语的命运)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无语的命运
- 入库:04.13
宋学朱的话立即引得周围的一阵赞同。
如果说大明受什么影响最深?
恐怕要数两宋灭亡了。有明一代一直在吸取宋代灭亡的经验教训。甚至在与满清议和的问题上,许多人提出的也是两宋与金、蒙议和的养虎为患。
现在,他们理所当然的把满清、流寇在西方的扩张拿来与成吉思汗相比了,甚至——多尔衮他们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
“取西方各国的人力、物力,然后再回师征服中国。”
朱国强冷笑道。
“他们做梦!”
随后他的双眼盯着地图,随手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然后说道。
“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现在是科技决定一切的时代,他们西征靠的是什么?不还是拾人牙慧,靠着捡点咱们不要的破烂,就在那里横行无忌了,这样也好,等他们把那些地方蹂躏个差不多了,咱们再过去,他们去做他们的征服者,咱们去做……”
顿了顿,朱国强笑道。
“世界的解放者!”
解放者!
这个名字多么的伟光正!
这简直就是老天给大明准备的头衔嘛。
再过几百年,史书上怎么说?
王师西征,解救水深火热中的欧罗马民众。
“王师所至,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样的场面多伟光正,我来,我见,我解放……
解放者大明!
其实也不错嘛。
解放者大明,文明传播者、打碎镣铐者……
“可是陛下……”
不等高弘图说完,朱国强就反问道。
“高卿家,铁路现在修到什么地方了?”
第669章 钢铁时代
乾圣三年,在火车真正实用化之后,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内府出资修建铁路之初,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铁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革,甚至在乾圣三年岁末,南京城外的那条铁路筑通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只是陛下的“新鲜玩意”。
或许人们惊讶于它的速度,它的运力,但是没有任何人会相信,铁路可以修遍大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铁。
一里铁路需要将近6万斤铁!
六万斤铁,说多不多,一百里需要六百万斤,一千里需要六千万斤,而乾圣三年,大明的铁产量,不过只有区区八千万斤!
也就是五万吨上下。
多吗?
搁古代这样的产量绝对是空前的,即便是在工业社会,18世纪的英国铁产量也不过是区区两万吨上下而已。
放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产量绝对可以满足全国上下的需求。而且还是绰绰有余。可是用来修建铁路肯定不够。
况且民间也需要大量的铁,而且铁器还是大明的优势出口产品——历史上,甚至直到18世纪前半期时,欧洲的冶铁产能还是不能满足需求,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佛山、南京、大连等地的铁器,如洪水般的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各国。
这个时代的大明就是典型的世界工厂,从铁锅到棉布再到白铜。供应着半个世界的需求。当然大量的出口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产量不足。
产量的不足甚至影响到国内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大修铁路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有大臣上疏称“缓建铁路,以解民需”,为啥会这样?
因为廉价的高炉铁进一步拉低了大明铁器价格,自然刺激了出口,在日本一口大铁锅可以卖一两银子!
一口锅一两银子……这根本就是黑心黑到家了。
可就那,还抢着买,为啥?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造不出来,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更贵。出口的铁器多了,直接导致民间的铁器不够用了。现在又冒出来一个铁路来“抢铁”,当然经抑制一下。
面对这样的奏折,朱国强作出的回应非常简单——扩建铁厂。
但是提高铁产量,不仅仅是扩建铁厂那么简单,还涉及到采矿,既要有足够的铁矿石,也要有足够的煤炭。
所以在过去的两年中,除了新式的铁皮焦炭高炉,新式的采煤、采矿工艺,都被引入了大明,那怕那些工艺不过只是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前期水平,但是仍然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甚至带来了产量的大爆炸——南京铁厂的一座铁皮焦炭高炉每年可以生产多达万吨生铁。
这种19世纪前期水平的35吨高炉,简直颠覆了一切,不仅带来了产量上的大爆炸式的跃进,它甚至进一步降低生铁的价格,而这样的高炉,现在大明一共有多达七座。
廉价且数量的生铁供应,让铁路的建设不再受制的生铁供应。于是从乾圣四年起,大明的铁路才真正进入了建设期。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乾圣四年三月,根据圣旨在工部新设一个员外郎级别的铁道清吏司。原本工部一共有四大清吏司,分别是营缮(营造修缮)、虞衡(山林水泽)、都水(水利工程)和屯田。随着铁路的筑建,朝廷便添设了一个铁道清吏司,铁道司,总管天下铁路,暂设正五品郎中一人,从五品员外郎三人,正六品主事三人。
而蔡方炳就是铁道司的正六品主事的,他是前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蔡懋德之子,李自成破太原时,拒绝逃离太原,选择了自缢殉国,作为忠烈之后的蔡方炳,在乾圣元年,就受恩荫,入朝为官。当年特旨召入朝中为官的忠烈之后,不下数百人,无不是量才而用,即便是没有什么才能的,也会安置一个领取俸禄的闲差。
总之,对于忠臣之后,乾圣朝一直都是极为关照,与对待降虏从贼的逆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其实,没有人知道,这些因为父辈“难荫”入朝为官的忠烈之后,其实是陛下在文官里掺的“沙子”,他们的身份不同于“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也不同于世卿勋臣,靠着父辈“难荫”入朝的他们,很难真正融入文官团体,毕竟,他们既没有同年,也没有座师。可即便如此文官团体绝对不会排斥他们。
为什么?
他们的爹是文官啊!
而且还是为殉国的文官。谁敢排挤他们,那肯定是会落下骂名的。非但不能排挤,甚至还要重用,毕竟,照料忠烈之后,本身就是在为自己扬名。
这可是做好事啊!
将来那怕就是自己致仕之后,子孙也能从中受益。
也正得益于这种照料,蔡方炳才会在区区二十五岁时,成为铁道司的六品主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精通铁路筑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级官长的照料。
但是对于蔡方炳来说,他却很难适应这种照料。
“这位是故忠襄公之子……”
每每别人这么介绍他时,蔡方炳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阵,道不尽其中的滋味。一边是做事小心翼翼,不敢有损先父的英明。而另一边,他又渴望着能够得到外界认可,而不仅仅只是故忠襄公之子。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大明的环境中,长辈们会提到他的父亲,表示对他的照顾,而同辈也会用景仰的语气拉近双方的关系。
这天前脚刚出的工部衙门,那边就有一位读书人打扮的中年迎着他说道。
“这位可是故忠襄公之后……”
这样的称谓,让蔡方炳的心里颇不是滋味,但仍然勉强对来者应道。
“在下蔡方炳,还未请教朋友是……”
“鄙人孙业,是平王府长史,奉平王之命,特来请蔡主事往府上一坐。”
平王府长吏?
平王请自己?
诧异的看着来人,蔡方炳不解道。
“平王?”
第670章 当皇帝不容易啊
南京十王府。
因为大明的王爷成年后都要去封地就藩,如果每位王爷都建座府邸有点浪费土地,所以尊循着旧例,乾圣朝也在南京建造了十王府。
两年前,平王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抵达南京后,就住在十王府内,等待着就国。按照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则,除太子外,皇帝诸子十岁封亲王,二十岁就藩出任藩王。
这三位孝烈皇帝之后,第一个要就国的,就是平王朱慈烺。按年龄,乾圣四年,他就应该就国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现在。
甚至直到现在,朝野还有争论,是如其所愿,效仿唐王的例子,封建海外,还是和其它的藩王一样,封藩内地?
甚至直到蔡方炳来到十王府里的时候,心里还在念叨着这个问题。不过,这一切都和他没有丝毫关系,可等到他见到平王后,心思立即发生了变化。
“什么?修铁路?”
“对,就是修铁路,蔡大人请看。”
朱慈烺摊开一张地图。
“陛下已经下旨许本王就国,封建‘平国’,你看,平国就在这里,虽说是沿海立国,但往内陆却有数千里沃土,土民不下数百万……”
手指着地图上的平国,朱慈烺说道。
“孤的平国与蛮夷大国比邻而处,想要守住平国,就非得修铁路不可,孤年初在国子监听过蔡大人的讲课,修筑铁路,再辅以铁甲列车,北边可靖……”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大明做帝师 (大猪蹄子) 国风中文网VIP2021-11-25完结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楚宁,意外穿越到土木堡之战的战场,逃亡途中救下明英宗朱祁镇,也...
-
大唐仙师 (水无形) 红薯网VIP2021-11-01完结大唐补习班开课啦!唐太宗李二:“老师,您说的蒸汽机功率可否再次提升?我想把铁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