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无语的命运)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无语的命运
- 入库:04.13
算起来,现在的平国,那怕就是在海外立国,“国人”也有足足近万人,甚至还有几千“野人”。
看着新城的地图,朱慈烺问道:
“我们到地方就直接打戈尔孔达?”
曹安国摇头说:
“打,肯定要打戈尔孔达,要不然平国怎么拓土,但是,咱们是靠条约在那里站住的脚,朝廷在那边的贸易站有五六十个,咱们要打,肯定要先找一个借口,然后,再和他们打,今天是戈尔孔达,将来就是咱们平国。”
朱慈烺挠头道:
“曹提督,这打仗找借口怎么找?我都听糊涂了。”
“王上不用着急,等咱们到了那,自然会有借口找上门来的。”
那怕就是没找上门,不会“造”吗?
当天,三十余艘战船、商船,驶出了长江口,就像周天子封建诸侯,诸侯率领卫兵、亲族、百姓乘车前往满是四夷的封地时一样,平国的船队出航了。
第一次出海,势必要先晕船,晕了几天后,平国大王朱慈烺与他的王妃,兵士、国人终于适应了海上航行。
在这一路上,平王朱慈烺一路熟悉着与天竺相关知识,从种姓到宗教,从人种到文明,再到军事。至于什么航海之类的专业,一时半会儿肯定学不会,作为国君的朱慈烺也不需要学。
这一路上,朱慈烺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天竺。抵达孟加拉湾畔的新城时,已是十一月初六了。
这一天,从此成为平国的“开国日”。
那怕是皇帝封建“平国”的日子是六个月前,但他们抵达的这天,仍然意味着平国的“开国日”,成为王朝的庆典。
在平国君臣百姓抵达新城后,在一边休息并适应当地气候的同时,同样要为臣民百姓封赏土地,除了按官职分配多则四五千亩,少则五百亩土地外,士兵每人都得到了四百亩田地,移民也得到了50亩。
新城位于三角洲上,土地异常肥沃,这么大的三角洲,别说只有几万移民,就是再来十几万人,每人也能分到大片土地。
一个人种不完,没有关系。
无论是在北方的莫卧尔,还是在戈尔孔达都有大量的奴隶,那些奴隶非常便宜,一匹棉布就能换一个奴隶,驱使奴隶种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这些廉价的奴隶,平国君臣还是会心安理得的使用的。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入乡随俗。
买不起,没有关系。国君可以贷款给你。
凭借着明人特有的坚韧、勤劳的性格,那些士兵、移民们各自经营的农场,很快就步入了正轨。他们在田地里使用着土人奴隶为自己劳作,接受着女奴的侍奉,当然,也有不少人把女奴变成了侍妾,毕竟,移民中很多都是独身的青年壮丁。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在高人一等的生活……
第673章 大王要亲征
作为平国国都的新城倒也不大,搁大明也就是县城的规模。遵循《皇明祖训》,新城开有四门,分别是东体仁门、西尊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
出广智门,向北十里,有“尼山牌坊”。
尼山,即孔子爹妈的野合之地。
为什么要建“尼山牌坊”?
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国人,他们人人都负担有“教化四夷”的责任。孔圣人他老人家都是“野合而生”
所谓“野合”是什么?,只能是指颜氏女——城外野人,在野外被国人叔梁纥看中,使她怀孕而生下圣人。至于这个“野合”,倒底是怎么个“合”法,就看各自的体谅了。
不过在这里建“尼山牌坊”,是为了鼓励国人与土人通婚。为了传播文明,为了……嗯,抚夷归夏!
“国人为国君服役,土人居田劳作耕种,这也是符合周礼的嘛!”
搭乘两轮轻便马车,前往自己的封地时,看到田间正在劳作的土人,刘宗周颇为自得的抚须说道。
现在的平国,人分两类,一类是“国人”,就是国内来的移民,无论是国君勋贵或者百姓,都是“国人”。一类是“土人”,就是本地土民,可以是奴隶,也可能是自由民。
这一点与西周分为“国人”和“野人”相似。“国人”居住在城郭之内,是随国君封建到四方的亲族士兵,他们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地的土人,以种田为生,地位低下,但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赏易给“国人”,不会被任意杀戮。
原本使用奴隶只是入乡随俗而已。可是经过刘宗周等大儒的一番解释,这事变成了遵循“周礼”的“复古”之制,甚至还有大儒偶尔也会体验一番“野合”,万一要是生出一位配享孔庙的大学者呢?
正当刘宗周感叹着能够生见周礼复兴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铳响,远远的看去,只见数名国人手持火枪,依着大树正与人对射。
“刘三,快,快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从马车跳下来的刘宗周,倒也没有拔剑,而是拿出了火枪——圣人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射,现在早就变成火枪了。没有谁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至于什么祖制……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计较。手持火枪的刘宗周一边走一边喊。
“我乃礼部主官刘宗周,这边是怎么回事?”
“启禀刘大人,我等都是此地国人,一直收土人为家奴加以教化,可不曾想今天有土人找上门说,我们家的家奴是他们的逃奴,他们居然敢强行抢掠我等家奴……”
“哎呀,那还得了!快,拿我的腰牌,请国兵支援。”
冲着远处的土人放了一枪,刘宗周大声喊道。
“土人蛮横不知王法教化,待我等教化他们一番!”
火枪既是教化!
那些土人有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但是当消息传到新城的王宫时,在朱慈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曹安国就拍手道。
“王上,这可是天赐良机啊!请王上挥师讨伐蛮夷!”
面对曹将军的建议,朱慈烺犹豫道。
“曹将军,现在……合适吗?”
对于已经在这定居长达四个月的朱慈烺来说,他现在可真是乐不思蜀了,陛下封建的土地之大、土质之肥沃,更是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虽然这里是海外,而且没有四季之分,但是在这里,身为国君的他,确实是一国之君啊。那怕平国是大明的诸侯国。
可是作为诸侯王的他,只需要每年进贡一次就行了,从粮食布帛,到珠宝美人,都可以。当然陛下也有赏赐。按照封国的规矩,诸侯朝贡大明天子如不按时朝贡,轻则削爵,重则灭国。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除此之外,朝廷对他就是不管不问,只要他履行诸侯国的义务就可以了,国内大小事务,都是他作主。
那怕这个百里的“国”,顶多只相当于县,可一地之君,那也是君啊。也正因如此,他还真不想打破现在的“岁月静好”。
不过怕静好的岁月到了头,而是害怕失了国,毕竟,旁边的这个国……可不小啊!
“难道王上甘愿作区区百里之君!”
曹安国激动道。
“王上,这土人领下不下万里,我等欲为王上开疆,为平国创万世之基业。”
“可,可曹将军,这土人可是人口近千万,披甲十数万的大国啊!”
“那又如何!汉军满万不可敌,我平国虽然没有万人精兵,可却有三千虎贲,怕他作什!”
曹安国的话声刚落,殿外就有人急急打断他的话声。
“王上,还请王上三思啊。”
急急闯进来的是国相徐石麒,得知与土人发生冲突后,他就急急的赶了过来,正好听到了曹安国的话声。
“王上,王上兵戈不能轻动啊,轻起兵戈,只恐怕会有损平国基业,现在我国初建,实在不易轻启战端,现在正百忍辱负重之时啊!”
徐石麒是国相,也是主动投奔平王的老臣,他以年近七十的高龄滔海追随的忠义,早就让他名扬海内外,可是作为老臣,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稳!
简真就是太稳了!
这恐怕也是平国诸臣最大的特点,他们之中既然有先帝老臣,也有当世大儒,可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多少奋进之心。
似乎,他们真的满足于这个三十里之国了。
不一会,吏、户、礼、刑、兵、工六官也纷纷赶了过来的,他们态度都是非常鲜明——不赞同开启兵火。
“如今之事,理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臣以为,可派行人出使土邦,命土王交出作乱土人,赔偿损失,并且通令各地保护国人财产,如此百姓便可以重享太平……”
在刘宗周在那里发表他的看法时,朱慈烺把目光投向看似气定神贤的典属国王续,他是扬州举人出身,当年陛下在扬州时,他就从军出征,现在出任正五品的典属国,根本就是大才小用。
那怕是他是五品的官儿,可搁在平国,他却代表着大明天朝,代表着大明天子!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谈诗书文章,几乎从来不对平国的事务发表任何看法,完全就像不存在一样。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大明做帝师 (大猪蹄子) 国风中文网VIP2021-11-25完结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楚宁,意外穿越到土木堡之战的战场,逃亡途中救下明英宗朱祁镇,也...
-
大唐仙师 (水无形) 红薯网VIP2021-11-01完结大唐补习班开课啦!唐太宗李二:“老师,您说的蒸汽机功率可否再次提升?我想把铁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