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替朱见深担心,有这么不靠谱的一位,朱见深不会也跟着学坏了吧,看来自己很有必要给朱祁镇写信说说这件事。
张懋没有直奔最前线,因为大坂城外的指挥是钱勇,钱勇指挥的也不错,起码已经把龟缩在城里的倭国军队都逼出来了。
当然,城里的百姓也都开始出城避难,没办法,现在大坂城已经变成一片火海了,根本就没法呆了。而且现在的倭国十分贫穷,加上地震多发,所以人们逃难还是很有经验的。
大坂城的倭国百姓扶老携幼出城之后,没有走大路,出城之后,直接从小路绕开交战的双方,张懋都觉得有点意外,没想到倭国的老百姓这么‘懂事’。
张懋选择了城东的一处倭国军营,这里不仅是整个战场的关键,也是抵抗最激烈的地方。
这里扼守着明军继续向前的通道,因为现在大坂城已经成了火海,所以这里就成了明军继续快速前进的唯一通道。
显然织田敏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建立营寨之初就是防守最严密的地方,兵力也最多,达到了七万人,几乎是其他两处营寨的两倍!
而且在他身后还有一处小规模的营寨作为后援,所以这一出就有近十万倭国军队。
明军的进攻让这座大营收到了致命的打击,不够这里坐镇的是倭国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在短暂的混乱之后,他在营地后方布置好防线,阻止明军可能发起的进攻。
然后带着大队人马向后撤到后边的营地,然后将两处军队合在一处,现在这里倭国军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八万之众。
张懋来到明军这边,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他来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阻止军队进攻,现在文官军队已经建立了防线,如果明军硬打的话,是可以突破防线。
但是在突破防线之后,他们就要面对文官军队的八万大军,十倍以上的人数差距,肯定会给明军带来很大的困难。
张懋不想冒险,他没有急于进攻,也没有继续开火,现在整个倭国大营几乎全都被点燃了,他在等,等火势稍弱了,就是他发动的时候。
不过他也没闲着,他让人把火炮全都装在架子上,随时准备前进。
没错,现在大明的火炮都是纯钢打造,所以火炮的重量减少了许多,再配上专门拿打造的炮架,完全可以被挽马拖曳这前进。
只不过这些火炮重量大,行动缓慢,不适合快速行军,但是现在张懋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保证胜利的绝对优势。
现在的明军数量上肯定不会有任何优势,活力和战斗力就是明军的优势,张懋当然不会让给士兵们用生命冒险,又火炮不用,简直就是浪费。
所以,张懋的战术就是稳扎稳打,只要有火炮在,取胜只是早晚的事。
在后方观战的楚宁见状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相比起钱勇,张懋明显成熟稳重的多,他知道战场上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这种扬长避短的作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倭国联军,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数量,当初他们如果拼着死伤惨重的待见,强行和明军城外野战,或许还有些机会。
现在他们看似明智合理的选择,就是给了明军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也将他们的人数优势彻底放弃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主将足利义政的懦弱,更是因为个人战士素质。
不管这些倭国人经历多少战火,他们毕竟是寻常百姓出身,根本没法和经过专业训练的明军士兵相提并论,如果战事出现什么问题,他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逃跑!
这就是现实,倭国常年战乱不断,倭国百姓已经习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变化,所以他们对那些领主大名的忠诚很值得商榷。
张懋透过望远镜,朝倭国大营后边的防线看去,他也不得不佩服对面的将领,这种时候能这么理智地建立防线,给身后的大部队赢得时间,就很不简单。
这样的对手,也让张懋期待不已,话说从离开奥斯曼之后,他就再没碰上这么强悍的对手,作为一个军人,他渴望战功,但更加渴望遇到这样的对手。
打败这样的对手,从他们身上取得的战功才是耀眼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228章 一战而定(四)
随着时间的推移,倭国的大营已经燃烧的差不多了,只有很少的地方还在燃烧,不过已经可以行军了,张懋见状,命令大军开始前进。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倭国人组建的那道防线,并没有因为明军的休整而撤去,他们依然呆在那里,继续他们的使命。
这让张懋有些意外,因为这条防线有一万人左右,而自己手下的士兵有七千人,对面的倭国将领不可能不清楚明军的战力。
那就是说,这些人被安排在这,就是要延缓明军的进攻速度,同时消耗明军的人员和武器。
这才是让张懋意外的地方,他知道这么做的好处,但同时这样做的坏处,就是这一万人已经被倭国放弃了!
张懋不会因为对面倭国将领的残忍而怜悯这些倭国军队,因为楚宁的原因,整支明军两万,有一大半都对倭国有着一种天然的憎恶。
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沿海出身的战士还能理解,毕竟倭国除了海盗,其他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产’了。
可楚宁自幼生长在宣府,几乎不可能有接触倭国人的机会,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这个国家如此痛恨,甚至不远万里亲自征讨。
以倭国的实力来说,其实随便派以一个人来就可以了,只不过来的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对倭国的征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楚宁一样,能得到朝廷近乎无限的信任。
武器人员随便配,只要楚宁开口,几乎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张懋很同情那些被安置在这里阻击的倭国士兵,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死脑筋和是厌恶,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张懋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随着明军火炮的发威,倭国军队的阻击防线开始混乱起来,不过混乱很快就渐渐平息,显然是领兵的将领制止了。
张懋也不意外,他指挥部队按部就班继续轰炸,在轰炸了一刻钟之后,张懋大手一挥,一千骑兵越众而出,直接冲向倭国军队的防线。
此时倭国军队这边的阻击防线也没想到明军会突然派出骑兵进攻,因为在之前的交战中,明军的火炮和战车才是最让他们忌惮的。
而骑兵和那些步兵组成的鸳鸯阵,因为参加战斗少,就算是参加战斗的鸳鸯阵,也因为处在车阵之中,倭国人几乎看不到他们强悍的战斗力。
他们更加不会知道,鸳鸯阵就是后世军事天才戚继光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阵型。
而明军的骑兵,尤其是舰队中的骑兵,更是经过埃及、奥斯曼多次大战锻炼出来的精锐部队,就算是对上鞑靼和瓦剌骑兵,也毫不逊色。
因为明军火炮的压制,倭国的弓箭手根本不敢露头,当明军的骑兵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很多人甚至来不及起身,就被明军斩杀。
明军的骑兵一个冲锋,就将倭国军队的防线凿穿,然后骑兵开始在倭国的防线上纵横驰骋,倭国军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很快这条被寄予厚望的防线,就彻底被明军击溃了。
倭国士兵开始亡命逃跑,其实他们的逃跑很有意思,倭国士兵一般在战败之后逃跑都是向着两侧逃跑。
楚宁和张懋一开始还觉得倭国士兵素质高,这样逃跑既能减少后面追兵的追杀,又能避免冲击身后的队友阵型。
可后来他们发现,他们想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
这些倭国士兵之所以向后逃跑,完全是因为这在倭国战场是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要一方士兵战败向后两侧后方逃跑,对手就不会掩杀过去。
毕竟倭国人口有限,那些逃跑的士兵说不定就是今后自己统治下的百姓,或者是士兵,如果赶尽杀绝,那他们这仗就算打赢了,没有人口,只有土地,一点用都没有。
得到这样的结果之后,楚宁也是哭笑不得,这个结果简直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此时倭国军队的防线开始崩溃,张懋命令骑兵停止进攻,撤回来休整,虽然倭国士兵已经撤退,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杀回来,或者身后地敌人冲上来。
等防线上的士兵跑的差不多了,张懋惊奇地发现,那些士兵竟然没有一个是返回自己身后的大营的,而是从大营两侧逃走。
果然是真逃走了!张懋心里默默说道。
虽然原因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是结果是好的,作为楚宁的首先,张懋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比如这种实用主义就是最大的体现。
此时张懋的大军和倭国的八万大军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遮拦,双方的大战也即将开始,这时张懋身边来了一个人。
“你怎么来了?”怎么没有回身,似乎知道来人是谁。
“伯爷说过,这一战之后,末将就将跟随王爷留在这里,而这一战也是倭国本土最大更是最后一次大兵团作战,所以末将想在将军身边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