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葬元 (武猎)


  李洛却已经非常满意了。随着商业越来越兴旺,商税会越来越多,大唐皇家银行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国库比较困难,尤其是粮食。而皇室的钱很多,就暂时不收供奉金了吧?”李洛很大气很大方的说道。
  所谓供奉金,按照《大唐典律》的规定,就是每年国库收入的五分之一,要用来供奉皇室,作为皇室和内政府的专项经费。
  这保证了大唐皇室不能像前朝皇室那样,把国库当成私库,大肆赏赐,穷奢极欲。保证了国库不至于被皇室滥用,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你说啥?那可不行。”崔秀宁想都不想的反对,“本来就是供奉给皇家的钱,为何暂时不要?”
  皇后露出守财奴般的嘴脸,不过她的理由很充分:
  “洛,我们家现在是有钱,可有钱也要算账啊,不能大手大脚。”崔秀宁开始扳起指头算账。
  “国库五分之一贡献给皇室内廷花,说起来五分之一不算少了。可是这笔钱,不是只有皇室花。我们一家人,就是再会花,一年又能花多少钱?”
  “几千宫女宦官,皇室要养。上千侍卫,皇室也要养。两百多个五等贵族的俸禄,还有一百多勋爵(龙禁尉和云骑尉),包括贵女们的俸禄,都要走内廷的账!”
  “皇室直接养的人那么多,一年光是俸禄和嚼用就是几百万啊。这还不算,还有平时赏赐大臣的钱,将来养宗室的钱,公主亲王的婚礼,杂七杂八的,都是大开销。”
  “现在钱多,不代表一直钱多。按照制度分给皇室的钱,我们不能不要。你暂时不要,臣子们当然高兴,肯定会歌功颂德,你当然得了美名。可是此例一开,那么后世就可能有臣子拿此事做文章,找借口少给皇室钱,甚至不给钱。”
  “大唐只有国家产业,可没有皇家产业。后世的近支宗室,都要指着这五分之一的供奉过活。明朝宗室花了多少钱?满清的八旗子弟花了多少钱?我们只拿五分之一,国库不再出钱养宗室养贵族,真的很不错了。”
  李洛听了,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大方。
  为何贵族,勋爵,侍卫需要皇室来养呢?这当然是崔秀宁设计《大唐典律》时刻意为之了。
  贵族和侍卫,绝大多数是元从出身,是对两人最忠心的一批人,大多数也是武人。他们是皇室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核心的基本盘。
  当宫女期满后嫁出去“转业”的亭君贵女,也是如此。
  让他们的俸禄走皇室内库,就相当是皇帝个人给他们发工资,就能让他们更加忠心的拱卫皇室,成为皇家铁杆。
  任何人想要篡位,都要面临勋贵和侍卫阶层这两大障碍,还要面临出嫁宫女的夫家势力、娘家势力。这些宫女的丈夫,都是优秀的军官或文官,团结在皇室周围,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种财务设计,能让李氏成为自古以来基本盘最强的皇室。
  崔秀宁虽然是所谓的官三代,根正苗红,可她从来没想过在古代社会搞现代那一套。
  “你看你,一谈钱就不淡定了。”李洛笑道,“我只是顺口一说而已。这样吧,五分之一的国库供奉还是要收,但是只记账不要钱粮实物,就当借给国库。等到国库钱粮充裕了,再还给皇室。”
  崔秀宁点头:“没错,这才是最好的法子。就算皇室的钱用不完,也只能借给国库,但不能免收供奉金。内廷外朝之间也要明算账,一码归一码。”
  李洛道:“转过年嫁出去三百宫女,宫女就不够用了。尤其到了长安,那么大的宫殿,就更不够用。我的意思,是定下宫中的人员编制。”
  “从洪武六年起,定宫女编制四千,宦官编制四千,共八千人。永为定制,后世之君不能扩编。内政府十六司衙门,八千人足够了。”
  明朝宫女九千人,宦官数万。清朝宫女最多的乾隆朝,宫女也不过三千多,太监也不过四千人。
  李洛定下的八千宫人编制,也就比清朝多些,却远不如明朝。
  “宫女十四岁到十五岁选拔,这个年纪能干些活,又还能接受学习培养。低小于十四岁大于十五岁,就没有资格参加选拔,每年招募四百人。等到服役满十年,就可以赐婚嫁人。”
  每年四百人,服役满十年赐婚嫁人,这真是很人性化了。
  “至于宦官,十二岁净身入宫,每年只招募一百人。服役四十年可出宫退休荣养,皇家负责身后之事。”
  崔秀宁道:“我觉得宦官太可怜了。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皇宫不管他们,他们就是最悲催的人。”
  李洛想了想,“每年招募一百小宦官,唐民身份的,最多二十人。其他八十人,都从殖民地招募。唐民身份的宦官少,作为骨干来培养,担任管事。殖民地出身的宦官多,就负担杂役。”
  崔秀宁有些担心,“那到时,宫中四千宦官,大多数都是殖民地的人,会不会作乱?”
  “放心吧。”李洛摇头,“十二岁就入宫,又是不同的民族来源,怎么抱团?就算要作乱,也逃不出大安府的眼线。再说,宫中有教育,衣食无忧,老了还能退休,丧葬之事都包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作乱?”
  李洛定下的这个制度,一点也不复杂,却能很好的解决宫女和宦官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尽量减少了汉人宦官的数量,不得不说是一项德政。
  并不复杂的制度,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想不到?
  不是没有那个智慧,而是没有那个意识。那些皇帝,根本不把宫人当人看,怎么可能替他们着想?
  第二天,李洛召见卫王赵显。
  “臣赵显,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显一见到李洛,就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神色有些激动。
  “起来吧,地上凉。”唐主微笑着指指蒲团,“坐下说话。”
  “遵旨,谢陛下。”赵显小心翼翼的正坐下来,也不敢拂拭狐裘上的雪花。不过很快就有宫女递给他一个手炉。
  殿外飘着雪花,唐主坐在旺旺烧着银霜炭的铜兽炉边,用火钳拨弄着炉中的炭块,眼眸中映照着红红的炭火,使得他的语气,也充满了暖人心的温度。
  “卫王啊,你正月才离开洛阳,为何年底就要亲自入京朝见?朕不是说过,许你明年再来么?这一年之内来回两次,倒是辛苦了。”
  赵显拱手道:“臣蒙陛下天高地厚之恩,封藩于天竺,心中对陛下感激涕零。陛下于臣,恩同再造,臣感念无极,日夜思念陛下,是以再次回朝,得见天颜。”
  李洛呵呵笑道:“你的忠孝之心,朕已俱知。既然这次回中原,就多待些时日,随朕参加迁都关中后的长安大典。”
  赵显眼睛一亮,“长安城要完工了?”
  唐主神色欣慰的点头,“六十万人修了三年多,也该完工了。不但长安城快要完工,就是关中水利绿化,也大有成效。眼下的关中,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关中了。”
  “臣恭贺陛下,恭贺大唐。”赵显下拜道,抬起一双充满希冀的眼睛,“等到臣年老,就禅让王位给王太子,亲自来长安,颐养残年。”
  “哈哈。”唐主乐了,“好。等你年老去长安,朕就赏赐你一座宅院,许你终老长安。”
  赵显谢恩,从怀中掏出一张礼单,双手奉上道:“这是臣敬献陛下的心意,请陛下笑纳。”
  李洛接过来一看,道是黄金九千两、母牛九千头、象牙九十对、陨铁九十斤、极品蓝宝石九十颗、极品绿宝石九十颗、极品粉宝石九十颗。
  礼物很重了。
  李洛知道,天竺盛产宝石,而且宝石的质量很高。赵显送的蓝宝石,很可能是蓝钻,绿宝石很可能是祖母绿。
  “卫王有心了。不过,卫国初建,百废待兴,这等重礼,以后不必再送。”李洛很坦然的说道。
  赵显亲自用手从木箱中拿起一块银霜炭,小心翼翼的放进火炉,坐回来说道:“臣此次回京,也是向陛下禀报卫国之事。”
  “陛下送了臣五万汉军俘虏,又送了一万户汉人,又将王师打下来的土地赏赐给臣,臣凭此方能建国。”
  “如今,臣已完成清查人口田亩之事。卫国有汉人十万零三千余,有天竺土著三百六十万余。卫国兵马除了五万汉军,又招募了三万天竺兵。”
  “卫国王廷也已经组建,臣离开后,由臣母执掌朝政。眼下卫国还算安稳,天竺土著当年被海宋征服过一次,汉化本有了一些根基,后又被王师征服,反抗者已经偃旗息鼓。”
  “卫国王廷大政,如今以推行我华夏教化为主。这婆罗门教,都已经被废止,改宗汉传佛教。汉话汉字,也逐渐推广。等再过两年,臣就要移风易俗,逐步废除天竺风俗衣冠,改易汉家之风了。”
  李洛连连点头:“你做的很好,就要如此才对。卫国的汉化,要尽快赶上梁国和理国。我华夏联盟,占了东方最好的土地,就要拿出华夏风姿,傲立于外夷。等到数十年后,天竺汉化够了,再广建道庙,引入道家名教。”
  “还有一事,务必仔细了。卫国汉人稀少,以寡治多,岂能长治久安?这等级划分,乃是百世大计,所谓釜底抽薪也。只要照此办理,数十年后,汉人日多,土著日少,总有寡众易形的那一天…”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