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李世民在自人面前极少称呼魏征表字,有些时候甚至直接爆粗口“田舍汉”。
  但是至一年前,魏征病故以后,李世民多已“玄成”呼他。
  也许是因为蝴蝶效应,这个年代的魏征并没有举荐侯君集为相,也没有跟李承乾走得太近,故而没有发生推墓碑事件。言语间,对于那个明镜,还是有些怀念的。
  李元瑷本有些叫苦,此刻听得如此,只觉得一切都值了,粗声道:“区区海东蛮夷,想要霸占我大唐领土,孰不可忍。不将辽东收复,皇兄有何面目位列千古圣君之列?”
  李世民飘飘然的,高声道:“此方皇兄不只要收复失地,还得让高句丽的渊盖苏至长安,为满朝武献舞。”
  李元瑷瞬间不敢接话了,天晓得自己这只蝴蝶,干扰到历史走向没。
  万一没成功,如历史一样,那可丢脸了。
  李治见自己的父亲成功给李元瑷转移话题,扶额道:“父皇的意思是让十六叔劝玄奘还俗”
  “”
  李元瑷彻底傻眼了。


第113章 神话了的玄奘法师
  劝唐玄奘还俗?
  李元瑷顿感头晕目眩,这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里如花似玉的女儿国国王都做不到,自己这个帅气的糙汉,凭什么做得到?
  而且现实比更加玄幻,玄奘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向佛心前往天竺取得真经,这份诚心足以让人动容。
  不管李元瑷心底如何不喜欢佛教,但对于自小耳熟能详的唐僧没有任何恶感。尤其是现在知道他是偷渡出关,反而心生好感,暗暗佩服。
  “这事不太好办,玄奘在我朝本就是地位崇高的得道高僧。以他的才学与地位,就算不去天竺,其佛法成就也是数一数二。可他甘愿放弃这一切,不顾艰险去天竺求佛。这份信仰,不是外物能够打动的。”
  李世民认可的颔首点头,道:“皇兄也是这个意思,但此事关乎我大唐未来,不得不慎重处理。”
  他担心李元瑷听不懂,说道:“玄成之所以多方劝阻便是因为他意图将我朝重心放于西域,西域是我朝壮大的最佳出路。玄奘此去天竺,风餐露宿,一路所见所闻,皆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他若还俗,朕可以许他高官厚禄,只要他能成为我朝向导。以他对西域的认知,在西域的声望。可以为我朝开拓西域获取莫大便利。”
  李元瑷听到前面,觉得不以为然,不过細細一想亦能理解。
  将目标放在西方是这个时代的必然性,并非李世民自身的短视。
  东边的大海束缚住了这时代所有人的眼见,而自张骞凿空西域后,东西方的连接越来来越密切。丝绸之路也因唐王朝四方出击取得的霍霍战功而异样稳定,成为唐王朝一大经济来源。
  唐王朝自身的影响力,也跟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扩散。
  往西发展,怎么看都是大势所趋。
  李元瑷心底却是清楚,真正大势所趋的不是路上丝绸之路,而是海上丝绸之路。
  星辰大海才是未来。
  只是现在唐王朝的造船技术还不够发达,因为并不重视,进步的速度极慢。可李元瑷相信,以他们古人的智慧,只要朝廷推行,要不了多久就能制作出硬抗大海风浪的船舰。
  世人一旦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暴利,即便朝廷放弃推行,也会让逐利者推着前进。
  不过李元瑷并没有说话,现在的唐王朝可谓负重前行。
  现在说了,非但没有好处,兴许还会增添整个王朝的负担。
  当然开发西域,对于唐王朝而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只是劝说唐玄奘还俗入仕为朝廷效力,那当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元瑷暗自思量,忽然想到历史上也有唐玄奘求经返唐事件,李世民想来也会有同样的想法,似乎并没有成功。
  他并不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的过往,却也听过玄奘法师的爱徒辩机与高阳公子的风流韵事,知道辩机是帮助玄奘翻译经的故事。可见玄奘并未有如李世民所愿,但是他不信李世民会放弃,一定有什么缘由让彼此达成了共识,双手一拍道:“于其强迫玄奘法师还俗,不如让他写一本书,就叫大唐西域记,让他详细的讲解西域风貌,讲他西行以及归途一路上经过的国家,他们的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语言、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一并详细写出来。他人不做向导,以书作向导,也是可以的。”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如此倒是两全之法,故不及他自身投效,却也能达到目的。”
  李治突然道:“就怕玄奘连大唐西域记都不愿意写,那些秃驴讲究四大皆空,主张不杀生,说什么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他的才智,焉能看不穿让他写大唐西域记的目的?”
  李元瑷心头火气,叫道:“嘿,岂有此理了。皇兄、太子,此事就交给臣弟来办,他一个秃驴,还敢翻天不成?这大唐西域记,他还非写不可了。”
  李世民拍板道:“理当如此,能劝说玄奘还俗入仕最好。答应写大唐西域记,朕也算你一功。”
  李元瑷道:“那皇兄就等我的好消息。”
  李世民捻须笑道:“不急不急,玄奘不久前刚过玉门关,还在往长安的路上。为了应对高句丽战事,朕与太子驻跸洛阳,你代表太子往长安迎接玄奘,将他接到洛阳,与皇兄见上一见。”
  他已经有所预感,玄奘此次归来,将会是佛教第一高僧,在佛教有极高的威信。
  佛教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一千三百多所,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天下僧侣以数十万计,这才有了北周武帝灭佛之举。
  但是隋朝杨坚、杨广皆是佛家信徒,大力发展佛教,使得佛教很快的恢复元气。而唐王朝固然信奉道教,但自身秉性海纳百川的气度,并未排斥打压佛教,也使得佛教能够平稳发展,成为仅次于国教道教的第二大信仰。
  这也是李世民要亲自接见玄奘的原因,王朝第二大信仰的领军人物。
  为了迎接玄奘,李元瑷并未在洛阳多呆,而是先一步往长安做准备。
  其实也没啥可准备的,李元瑷留下了自己南北疏通运河时的船舶,便等着玄奘法师的到来,心底还不住在想,跟着玄奘一并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人一猴一猪一巨怪一白马?
  然而李元瑷两者并未猜中。
  玄奘并非一人来,也非一人一猴一猪一巨怪一白马,是领着数以千计的佛教信徒。
  相比中原道教,佛教于西域、凉州因地利关系,发展的更好。
  玄奘在天竺学佛十数载,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还参加了天竺最负盛名的无遮大会,且大放异彩。
  玄奘在诸多佛教信徒心中已经升华神话,一路闻其名,随他而来的信徒居然有几千人之多。


第114章 再跑一趟天竺
  奉旨迎接的李元瑷见此情形,眉头微皱。
  这两天他特地了解了道教、佛教于当前的处境。
  道教早在李唐立国之初就给定为国教,提高道士地位,导致发展迅速,而且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剔除那些为了蒙骗愚弄百姓的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
  最著名的道士袁天罡、李淳风更是通过道学研究天、历法,将道教推向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而佛教却缺少扛鼎之人,本来道佛之争就落入下风,又没有一个上的了牌面的高僧,于发展一图自是处处受制。
  三清道主、佛陀菩萨这些传说中的神仙有没有私心,凡人不好判断。
  但只要是人,皆有私心。
  这些佛教信徒等一领袖久已,玄奘这一出现,立刻将之推上高阁,引为领袖,意图重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景象,重新取代道教,成为中原第一信仰。
  李元瑷心底自是偏向本土道教,故而见此景象,本能的有些反感,挥了挥手,让人将那些闻风而来存心造势的和尚阻挡在外。
  玄奘一步一步走向李元瑷,与电视里的高大伟不同,面前的这位圣僧一身洗的苍白的袈裟,苍老的脸庞黝黑遍布皱纹,身子还有些伛偻,手中拄着一根木棍,一眼望去就跟五六十的老叟一般。但李元瑷却知玄奘今年不过四十三而已
  书里明显美化了佛教,美化了唐玄奘,一个偷渡出关的人,昼伏夜行,吃尽苦头,哪能维持自己的形象。
  这才是玄奘真正的模样。
  可玄奘一步一步走的极稳,脚步有力,目光清澈有神,似乎有着一往无前的决然。
  一步一步来到近处,玄奘躬身单手行了法礼道:“贫僧玄奘,见过商王。”
  李元瑷只是颔首示意,他不信佛,自然不会为了一个佛教高僧而自降身份,道:“玄奘法师一路辛苦,孤奉太子命,代表太子前来迎接法师,领法师往洛阳面圣。”
  玄奘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随即道:“陛下所请,贫僧自当遵从。此次西来,贫僧求得真经六百五十七部,待贫僧将经书送往大觉寺,立刻随殿下东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