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不然呢?”李元瑷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南段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坏了的东西,挽回不来。除非老天赐福,再来一次地龙翻身,你觉得这样的几率有多大?给恩赐了条河道,已经是数百年不遇,我们就不要奢望奇迹发生了。”
  姜之明长叹了口气,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不在强求。
  船队转到而行,走昔年曹操运粮路线。
  河道的流动,若非是受到人为的干预,或者自然的强制扭转,便是千百年都不会轻易改变。
  杨广建造的大运河,很多也是从古河道扩充而来的。
  这时隔三四百年,曹操开凿的河道旧址依在,而且还在默默的造福沿岸百姓。
  李元瑷与姜之明站在船头,商讨着改运河河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永济渠改道可不可行,这点毋庸置疑。
  后世已经证明了这点,李元瑷与姜之明皆是这方面的好手,仅从水网图就能判断是否可行。
  只是当下的关键并不在于可行不可行,而是能否在李世民定下出征日子前大功告成。
  倘若无法功成,改道就无实质性的意义。
  李元瑷还得知,李世民已经安排官员负责将洛口仓的粮食往北地运转了。
  然后运粮船堵在了永济渠南段,进退不得。
  李世民一气之下,将悲剧的运粮官给革职查办。
  李元瑷、姜之明一直抵达古邺城,对于周边的水网已了然于胸。
  姜之明道:“大王选择无错,卫水确实是沁水除却之外更适合通永济渠的河流。选择卫水,还能借助曹操故道,大大缩减施工时间,减轻徭役负担。只是卫水小,水流会存在不足。沁水的优势,卫水实难相比。”
  他还是有些遗憾,未能弥补先人遗愿。
  李元瑷却如落井下石般道:“卫水大而沁心小,此次开凿曹操故道,我们非但不能借用卫水,反而要讲卫水隔绝在外,免得喧宾夺主。卫水水资源不够,我们可以花费时间徐徐引流,决不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他说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上唐朝改道卫水作为永济渠南段,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但是因为忽视了沁水的存在,导致了沁水的泥沙时常侵入卫水,给卫水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故而李元瑷这一次决定一劳永逸,不给沁水入侵的机会。
  李元瑷没有纠结永济渠南段,果断的选择废弃,重新由卫水定漕运路线,为朝廷节约了大把时间。
  贞观十七年,九月。
  洛水成功由荣口引入汴水。
  浑浊的汴水,得清澈的洛水注入,水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不过一月,已经呈现清澈迹象。
  至关重要的还是,汴水从此告别了一年两百日通行的常态,转为全年无休通行。
  汴水,至此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心脏,汴州大获便利,成为了唐王朝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
  在阎立本的监督下,九座船闸大坝、十六座进水闸,八座减水闸全数竣工。
  船闸大坝完美解决了运河上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带来的风险,进水闸、减水闸控制着河床的深浅高低,人为控制水资源的来去,给予往来的货船航行的保障。
  贞观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在李元瑷、姜之明的齐心协力下,永济渠南段改流,弃沁水而改,走昔年曹操白沟故道,改道成功。
  贞观十八年,七月一日。
  收到李元瑷喜讯,李世民立刻发洪、饶、江三州水师,驶四百艘船舰运军粮北上,并且征发幽州、营州二州府兵为先锋军马,发兵辽东。
  同年十月,李世民讲长安留给房玄龄管理,亲自率领太子李治与满朝武,入住洛阳。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势所趋。
  贞观十八年,十月二一日。
  李元瑷率领阎立本、姜之明回到洛阳。
  他们三人得到了李世民的盛情款待,亲自与洛阳行宫为他们接风洗尘。
  李元瑷辛苦两年,屁股尚未坐热,李世民毫不讲客气的再次给了新的任务。
  接待一个西行来的和尚


第112章 劝玄奘还俗
  天竺来的和尚?
  李元瑷狼吞虎咽的咀嚼着嘴里的驴肉。
  这两年在运河来来往往,吃住大多数都在河岸旁,伙食质量有限。
  这好不容易吃上人间驴肉,将自己的嘴巴噻的满满的。
  没想到李世民没给他机会,直接又安排了新的任务。
  猛力的咀嚼几下,将熏熟的驴肉咽入肚中,李元瑷道:“天竺来的和尚,是真天竺还是假的,不会是唐三藏吧?”
  李世民皱眉道:“满口胡说,哪来的唐三藏。”
  原来三藏所指的并非是唐僧,而是精于三藏真经的和尚统称为三藏法师。
  唐僧也确实精于三藏真经,可以称之为三藏法师。三藏真经是他从天竺带来的佛经,现在中土佛教根本没有这个说法。
  李世民续道:“那人叫玄奘,乃我朝颇具盛名的高僧。贞观元年,皇兄初登大宝,收到他西行请求,说是去西天求取真经。皇兄当初颇为恼怒,那时西域高昌王礼佛,重金寻求得道高僧为国师,长安上下不少和尚为之心动。那玄奘颇负盛名,为年青一辈佛法翘楚。即便诸多知名得道高僧与之论佛皆不如他。”
  “皇兄当时以为他为高昌国重利所惑,驳回了他的请求,此后再也没有听过玄奘的名号。”
  “皇兄甚至都记不得此人了,直到十日前,朕得道西域传来奏报,说玄奘法师从天竺求得六百五十七部真经而归。此人竟在未得准许的情形下,一路西行,抵达天竺,取来真经。此情此心,皇兄尤其意外。”
  李元瑷暗骂一声:“里果然都是骗人的。”
  这前因后果,可比西游记里精彩的多。
  古代可没有身份证一说,可以凭借一证闯天下。
  在这个时代,你想要外出远行,需要很复杂的程序。最关键的东西是过所,这种过所是官府给你开的通行证明,并非是身份证明。
  过所上写明某某某与几日几日从哪里到哪里,干什么事情,会写的一清二楚。
  如果你说你去洛阳,结果你走到了宛城或者汝南。
  对不起,你过所失效,等待你的是大狱。你要是有钱,那还还好说,地方官员问清楚原因,然后派人去你家乡,开过所的府衙确认,经过一系列流程,确定之后,给你重新开过所。当然这漫长的时间,你必须在大牢里度过。
  如果你没有钱,那也没关系,朝廷自有一套对付黑户逃户的手段的。
  唐朝确实没有隋朝那般要命的徭役,可不代表没有需要重苦力的地方。
  先好好改造,待你身份确定,视问题轻重,再考虑是否放人。
  如果你很不幸是穿越者,别说过所,连户口都没有。
  那更不好意思,你将寸步难行。
  别说进城过县,哪怕是个不起眼的小村,也有治安官也会因为你是生面孔来查探过所。
  现在是太平年代,只有江洋大盗,人犯流寇才没有户籍。
  等待你的将是流放,去岭南西域填充那边的人口。除非你躲在大山沟沟里,等到皇帝大赦天下,趁机出山,然后迅速的找个靠山,在他的帮助下让你在他的户口本里加上名字
  由此可见,身为一个万众瞩目的高僧,要避开重重关卡,在没有过所得不到准许的情况下,不远万万里跨国去天竺取经。这其中的艰难,绝对不比电视里放的九九八十一难更少。
  李元瑷道:“皇兄还信这个?”
  在他的记忆里,李世民对佛教就如对皮球一样,需要就拜拜,如老婆长孙皇后病了,求三清顺带拜菩萨,赏道士连带奖和尚或者自己儿子病了,这个神仙求求,那个菩萨拜拜。
  没事的时候,他就一脚踢开,可没有半点推崇的感觉。
  李世民一本正经的道:“皇兄对这些一视同仁。”
  好一个一视同仁。
  这不就是三清、玉帝、上帝、耶稣、如来、菩萨一起拜,总有一个显灵的?
  李元瑷一时无言。
  李世民道:“玄奘向佛之心,皇兄极为感动。可与佛教?所谓四大皆空,委实笑话,不符实际。皇兄看中的不是他带来的那些经书,而是他这一路西行的阅历。高句丽只是关乎我朝后方安定,若非辽东、辽西乃我中国领土,皇兄甚至懒得打这一仗。所得所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他口中的中国指的是华夏。
  华夏民族思想向来唯我独尊,自认为居天下之中,故而喜欢自称中国,而周边异族,则被称之为四夷,并且在各自国都建造四夷馆。
  李元瑷却让这一句中国勾起了热血,高声道:“中国的地图,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在这方面,我们寸土不让。”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故而玄成多次劝说朕,莫要为了高句丽劳师动众,说不值得。朕不以为然,辽东已为高句丽占据两百年余,境内百姓已经不说我华夏语言,他们的后人甚至没有身为华夏子民的觉悟,借认为自己是高句丽的子民。长此以往下去,那还了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