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安恭着身子,便如没有骨头一样,腰都直不起来。
李元瑷连忙上前将之扶起,看着面前这不过三十许岁,却有五十姿态的壮年,道:“苦了你了!泗州若非有你,后果不堪设想。”
他这话并非虚言。
遇到这种突如而来的天灾,朝廷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
得到命令的李元瑷也需要时间准备才能动身。
在这段时间里,灾区乱不乱,全看地方官吏处置妥不妥当。
张大安是将门之后,父亲张公谨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作为张家三子,张大安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的,想要出人头地,得靠自己拼搏。
相比他人,张大安的起点还是要高上不少,但能够做到刺史这位子亦与他的干略密不可分。
这水患一出现,张大安立刻就安排了各项救灾措施,将受灾村镇的百姓接入城中,安排他们住所,然后利用泗州地势高的特点,将洪水引入泗水,诱使之进入大海。
张大安出色的应对方式,让泗州成为江淮灾区唯一可以生存的土地。
也是因为张大安处理得当,灾民才会聚集在泗州。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民的聚集,超出了泗州府衙所能承受的范围。
张大安顶着自己刺史的头衔,张公瑾这老父亲的面子,不住的舔着脸上门求见泗州豪绅大商,否则将府库清空亦无力救助源源不断的灾民。
尤其是李元瑷入淮,将泗州定为赈济中心,往泗州赶来的灾民更是成倍上涨,泗州府衙的压力更大,差点就没将张大安给压垮。
泗州灾民不乱,全靠张大安的兢兢业业。
“将泗州府衙所有官吏全部聚集起来,我们开个小会,将赈灾救命的基调定下。”
李元瑷一路上见了太多惨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想,竭尽自己所能将灾情减至最低,刻不容缓的召开会议。
不过小半时辰,泗州府衙就聚满了泗州大大小小的官吏。
李元瑷看着堂下的百余人,说道:“赈灾是大事,且灾情如此严重,没有时间细谈。孤先说几点,有异议直接提。非常时刻,无需顾忌太多。等我说完,你们有更好的法子也可以说明。”
他语调清晰快捷,直接道:“路上听张刺史略说泗州灾民情况,泗州城附近已经聚集了近乎十一万的灾民。再加上泗州城原有的十数万百姓,要管控这些仅靠我等百余人分身乏术。于此,孤先做一决定,从百姓、灾民中选择有威望有才学以及有善心自愿为灾民付出的人协助管理百姓灾民,我们可称之为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并非公职,但可将经历义举记录于案,提拔干吏时,优先择取。”
张大安眼睛一亮,这些日子除了粮食不足,最大的麻烦就是官吏太少。
他们州府的官吏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无以为继。
李元瑷这一手,大大的减免了主事者的压力,能够更容易准确的管制灾民。
“其次,一直不计成本得失的赈济灾民太耗损经济,朝廷亦不富裕。不能将所有压力都交给朝廷,我们可以垮,朝廷不能跨,以工代赈是减少朝廷压力的不二之法。应当将灾民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孩童都区分开来。男人干体力活,女人或缝补或做饭,老人也找些不耗费体力的事情给他们干。至于孩子,选择一平坦安全的地方,让人教他们读书习字,要他们知道他们这个年纪,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总之,不能养成灾民躺着就有的吃的习惯。赈灾,朝廷赈灾赈的是急救的是命,真正要克服灾祸,还得靠自己。”
“我们最先要解决的是灾民住宿问题,不能让他们一直露宿街头。现在是多雨时节,时不时就来一场大雨,一直淋着雨身体会垮的。择一块适合搭建屋舍的土地,搭建简易的小屋,几块木板,几根支柱,一些茅草就行。四面通风都无所谓,现在七月份的气候,通风的环境反而舒适,只要能避雨就可。未来还会有很多灾民,可以提前为他们做准备!”
“另外据说还有一些城镇至今没有消息,这不行,得派人去联系,去调查,如果为堰塞湖困在,该救援的救援。不能不闻不问,都是大唐子民,所有难民皆虚一视同仁。”
“最后也就是粮食问题,这些你们别管。孤会想尽一切法子筹措,尽全力的让所有江淮百姓、灾民吃的上热饭。”
谋定而后动,在来的路上,李元瑷就一直再想赈灾环节步奏,在脑海中模拟,此刻将想法一股脑的说出来。
如此严重的灾祸,堂下官吏皆未遇到过,没有什么经验,不敢随意发言。
李元瑷见众人不言,将自己的方法实施下去。他也不怕政策有误,都这个时候了,发现错误,总比什么都不干,没有错误强。
张大安倒是对于李元瑷的志愿者很感兴趣,多问了几句。
李元瑷将细节说明。
张大安听得神采飞扬,直呼:“吴王英明!”
安排众人下去各司其职,招募志愿者,做好以工代赈的准备。
李元瑷见众人下去,对石磐陀道:“你告之门外护卫,要是有叫狄仁杰的求见,直接让他入内。”
狄仁杰早他一月入淮,属于微服私访,所行所见将是灾情最真实的写照。
而今自己已达泗州,狄仁杰没有第一时间前来拜见,让他有些意外。
第294章 祸消无形
李元瑷并没有等到狄仁杰本人,只是收到了他传来的锦袋。
看着面前的捆扎严实的锦袋,李元瑷问道:“是谁将这锦袋送来的?”
接收锦袋的卫兵说道:“他说他叫端木华,送来了锦袋就急冲冲的走了。得石护卫提醒,留意叫狄仁杰的书生求见。他本人未至,派人急送了锦袋,想来是贵重之物。”
他不知狄仁杰是一介白衣书生,只知道狄仁杰是李元瑷亲自要求接见的人,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尽管人未至,对于他交付的锦袋极为重视,恭恭敬敬的呈现。
李元瑷挥手让卫兵下去,带着几分慎重的打卡了锦袋。
如他所想一般,锦袋里是裹叠好的帛书。
这个时代造纸业已经新起,只是所生产纸张高档好用如宣纸过于昂贵,次之的材质又过于低劣,不好携带保存。
帛布方才是时下最流行的书写用具,轻巧便与携带。
李元瑷打开帛书,认真阅读。
这只是看了一个开头,李元瑷便不住点头,暗自赞叹:狄仁杰无愧是狄仁杰,干略实务,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自李治任命下达,李元瑷当任江淮安抚大使之后,收到关于灾情的汇报没有一百亦有八十。
这些汇报几乎是千篇一律,各自叫惨。
什么水患百年一遇,什么百姓食不果腹等,莫不在描述各地的情况。
李元瑷理解他们表达的心情,但与现实毫无意义。
这水患已经发生,天灾不可避免,李元瑷心底已经够堵了,不太想知道这里几多惨,那里几多凄凉,他想知道一些实在的东西。
如有多少灾民需要救助,还有多少余粮供给百姓食用等
这些才是他最关心的,然而诸多地方官员对此都避而不谈,只论天灾可怖。
李元瑷并非不了解他们的心思,毕竟遇到这种大型天灾,仅凭当地府衙是应付不来的。
这处理不过来都在情理之中。
哪怕是泗州,张大安有他父亲张公瑾的面子,一样有饿死的灾民以及小范围的动荡出现。
张大安已经竭尽全力的去干了,且不是瞎搞乱来,即便力有不逮也是人之常情,李元瑷不会计较这些无可避免的事情。
可如此规避细节,无疑是给李元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狄仁杰这份书札却是不同,以旁观者的态度,将自己北上灾区的见闻详细书写。他笔墨的着重点不在灾民,而在官吏,细写面对天灾来临之后的反应调度。
这位未来的千古名相已经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目光,他看穿了此次赈灾的关键。
想要将灾祸降至最低,靠的不是灾民,而是官吏。
如此严重的灾祸,灾民只会越来越多,官吏的应急调配才是真正的关键。
而且李元瑷亦不可能亲力亲为的每个县每家每户的去安排,他的作用是最终调度,真正执行的还得看地方官员。
地方官员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着赈灾的效率。
狄仁杰的手札便将个地方官吏在面对灾情时候的应对举措,一一写明。
除了个别一无是处的官吏,狄仁杰尽量的以中立的态度描绘县村官吏的表现。
李元瑷看得极为认真,脸上还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这狄仁杰毫无疑问是极其出色的,但真正与历史上那个狄阁老相比,显然大有区别。
久经官场的狄阁老那是能屈能伸老奸巨猾,将来俊臣耍的是团团转。现在的狄仁杰显然是有着几分少年意气,他是想尽可能的表达中立,不过对于许多蠢猪似的指挥处理,还是表露着些许不满,对于个别处理得当的管理,透着几分赞赏。
是有意还是无心?
相似小说推荐
-
朝为田舍郎 (贼眉鼠眼) 起点VIP2021-06-24完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宝,顾青身着布衣从烟尘里走来,在长安皇城的大道上,看着鳞...
-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起点VIP2021-08-31完结我爹,大宋文宗!我娘,大族薛家女!我大哥,进士!我二哥,进士!我三哥,进士!所以我混吃等死应该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