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自下而上,天子从百姓的需求中,总结出“道”,再以颁布法令,回应和满足百姓的需求,称为仁政。
“这样的道理,只有到了寡人的境界,才能领悟出来吧?”
太上皇弘治一边执棋,一边陷入沉思中。
忍不住想把领悟的帝王之道,告诉厚照,等这盘棋下完,他就回宫。
“爷,宫里又出事了。”
萧敬手合在太上皇弘治的耳边,轻声说了一句。
这几日,太上皇似乎在躲着诸公,将权力交给新皇。
可新皇似乎又闯祸了……
“你是说,年满五十五岁的官员,都要致仕?”
太上皇弘治转过头,目光逐渐有些锐利。
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这些人,都是寡人留给他的能臣。
“朝廷有这等善政?朱兄从何处听来的消息?”
坐在对面下棋的老者,面颊上充斥着急切之色。
“善政?”
“是啊,朝廷官员任到耄耋之年,堵塞年轻俊才的幸进之路。
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如今要裁撤,难道不是善政吗?”
这些官员占着茅坑,许多年轻的俊才,想升迁却没有门路。
若能五十五岁致仕,会空出多少官位。
科举取士,也会增加名额,这不是善政,又是什么?
一时间,在场的所有儒生看向太上皇弘治。
“一看阁下,就知道是官绅人家,不妨与我等说说,朝廷真要五十五岁致仕了吗?”
今年是乡试之年,可是一件大事啊!
“应…应当是吧,今日就下到这里,在下明日再来。”
太上皇弘治站起身来,匆忙赶回宫中,不用问也知道是厚照和严成锦商量的,上了马车,转头看向萧敬:
“朝廷年逾五十五的官员,有多少人?”
“内阁中就有张升,六部有韩文,放眼天下,大抵有五百余官员。”
萧敬也是猜的,将这批官员全部换下,谁来干活。
翰苑只有三百多翰林,不足以填补空缺。
新皇不把江山搞跨,就不会罢休,这就是亡国之君啊。
……
东暖阁,
“新皇,许多耄臣是太上皇选的肱股之臣,诸如张大人和韩大人,还能替朝廷效力十几年,怎能致仕?”
蒋冕前来质问。
这家伙不会顾及情面,也不担忧后果,成日与严成锦厮混在一起。
不想让朱厚照当皇帝,就是这个原因。
百官颔首点头。
刘健和马文升,不都干到七十多岁吗?
未听说过,要以年岁强制官员致仕。
朱厚照看着大殿中的人,眨了眨眼睛。
“他们是父皇的肱骨,不是朕的肱骨,朕又不是傻子,要父皇的肱骨有何用?”
“……”蒋冕。
张升脖子梗都气红了。
严成锦退后了一步,朱厚照故意气诸公,让他们自己罢官。
“臣且先告退。”
第880章 功臣
严成锦刚走出大殿,却被文吏请去内阁。
知道李东阳这关免不了,索性跟着文吏去值房。
此时,李东阳正面露思索坐在书案前,新皇和成锦想腾出朝廷中的官位,疏通晋升道路,本意是好。
翰苑堆积的翰林,越来越多。
如同一棵大树,老叶掉落,新叶才有长出来的机会。
但定五十五岁,太过年轻,许多官员正值壮年,尚能处置部务。
“为何要定五十五?”
李东阳看向眼前的严成锦,就算要定致仕的年龄,也要定六十岁啊。
按这个标准,内阁和六部至少有三人要致仕。
其他人,也没几年官可以当。
严成锦走进值房,六部尚书坐在椅子上,像开椭圆桌会议。
“黄册人口,日渐增多,大量生员参加科举,因名额不足落榜,
日后,还会越来越多,朝廷要如何安置这些读书人?”
刘健是内阁首辅时,有言官弹劾他阻塞言路,占着坑位。
天下读书人,已经对朝廷的官员不满,先上岸的官员把持权柄,没有退休制度,朝廷就会慢慢腐朽。
以前的大明,黄册人口几乎不变,取仕人数也不必增加。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时不同往日。
盛世,是重用贤才,旧的官员不退,新的官员怎么上来?
老臣固然有谋略,但张骢、夏言之流,未必比他们差。
朝廷每年因取士名额不够,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
或许,有些人才被埋没在山野中,所以被历史遗忘。
“盛世要循序渐进,到了这一步,就要做相应的事,这是下官的为官之道。”
严成锦看了众人一圈,本官摊牌了。
李东阳瞧了眼严成锦,露出几分无奈之色,胆小的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无非是治国之道不同罢了。
…………
内阁大会散去。
严成锦回都察院值房,还没捂热椅子,小太监就来宣去奉天殿。
此时,朱厚照正站在大殿中央,气势却比太上皇弱一截,梗着脖子道:
“老高有一句话说得有理,父皇可曾听说过?”
“说。”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朱厚照看向太上皇弘治,脸上一副“爹教训儿子”的得意表情。
老高说这是圣人说的,可他知道,这话就是老高这狗官说的,只是觉得有道理,他就记了下来。
“父皇知道是何意?”
太上皇弘治收起严肃的表情,露出几分好奇的看向朱厚照。
本想教导朱厚照,刚才下棋悟出的道理,反被教训了:
“你说说看。”
“能让江山毁于一旦的人,不仅是君王,还有大臣,君王是贤君,若大臣都是逆臣,江山也要毁于一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谁说这个舟一定是皇帝,就不能是大臣?
太上皇弘治听出了些道理,却也不全都赞同,不由挑眉:
“你说张师傅和韩卿家是逆臣?”
“儿臣自然不是说两位师傅,而是说地方的官员。
他们升迁无望,也就开始懒政失职了,地方之弊才屡治不止,不如将他们裁撤。”
严成锦还想等父子两对线结束,再进去补刀。
但萧敬已经发现了他……
恐怕,他要和朱厚照二打一了。
太上皇弘治没有召内阁和六部来,此事已经在朝中传开,才三五日没上朝,就搅得朝堂天翻地覆。
但他已经决定,将权力交给朱厚照。
这个节骨眼上,不能出面,否则又会功亏一篑。
严成锦表情也没什么变化,抬眸看向太上皇弘治,明明是小鲜肉,却展示出老戏骨的演技:
“太上皇召臣?”
“你与新皇,要裁撤朝中年逾五十五的官员?”太上皇弘治略带惋惜。
这是他建立起来的江山。
此举,无疑是在摧毁和瓦解他建立起来的功绩,有些可惜。
“不是裁撤,是确立致仕的制度,大明除了年间大计,并没有令官员致仕的律法,对朝廷和百官,都不利。”
严成锦暗怪朱厚照玩过火,令太上皇弘治误解。
这并不是要裁撤官员,而是确立制度,确保年轻的官员有机会当官。
“寡人听说,你要增加今年乡试的取士名额?”
听萧敬禀报,今年乡试顺天府增纳五百余监生,其余各地也增加取士的名额。
“是。”
严成锦想了想,和太上皇弘治有一说一。
“臣以为,危难爆发,能化解为难的人是贤君。
但有一种贤君,比化解为难的贤君更厉害,能预料到危机爆发,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就像华佗,把医术分为三等。”
“你是说,此事不解,会招致灾祸?”
“是。”
天下等待进入仕途的秀才,越来越多,朝廷要解决就业问题。
许多朝代没意识到就业的严重,才导致灭亡,李自成不就是就业没得到解决,才起义吗?
解决就业。
要么鼓励创业,要么推行退休制度,让老龄官员尽快退休。
商人的地位低下,儒生不会做买卖,也不会耕田。
所以,确立退休制度,最合适不过。
“而且,张大人和韩大人不必致仕,新皇可以下旨,重新起用,与律令不冲突。”
听叶准说,太上皇躲在成贤街的河边下棋。
避着百官,有意把权力交给朱厚照,否则,他也不敢痛快的提出来。
“内阁和六部不动?不动就好!”
太上皇弘治脸色舒缓几分。
严成锦和朱厚照相视一眼,目送着太上皇弘治离开,殿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老高,你写圣旨吧。”
“臣到时间下值了。”
“………朕给你加俸禄。”朱厚照乐道。
严成锦淡定地拿起芴牌,三步并作两步,潇洒的走出大殿,赶着下班。
圣旨他不能写,需留给朱厚照写。
这是名传千古的机会。
至少在朱厚照的百度百科上,会一条政绩:明朝第一个确定退休制度的皇帝。
相似小说推荐
-
脸谱下的大明 (狂风徐徐) 起点VIP2021-08-30完结来到这个时代,我想在绍兴和青藤一醉,想去翻翻那失传的《永乐大典》,想见见一生未曾一败...
-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起点VIP2021-05-07完结穿越到大明朝,考科举是黑户,想读书又没老师。好在隔壁就是流放王阳明的龙场驿,不过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