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 (一笑澄明)


  军饷与军心有极大的关系,肚子饿了,士卒就容易心慌,容易受风吹草动的影响,不敢与瓦剌人厮杀。
  王守仁再会行军,也不能平白变出大米来。
  “真是个好问题。”
  在西域,有银子也买不到米面。
  需从京城或江南调拨,但商队赶不上骑兵的速度,有心也无力助王守仁。
  ……
  西域,吐蕃疆域。
  王守仁骑马立在军前,满天黄沙吹打得脸疼,天地一片昏黄。
  难以行进,于是命人原地安营扎寨。
  “整顿一日,明日继续北上。”
  追击突厥人进入吐蕃,经过两月,几乎斩杀殆尽,西边有一支大明军队。
  是定国公徐光祚率领。
  避免与他们碰上,王守仁一直朝东行军,游荡在定国公围剿过的区域。
  突厥人以为定国公走了,大抵会藏身在此。
  副将凌十三看着王守仁,眸中露出佩服的神色,请教道:
  “大人,突厥人只剩残部,不足为患,为何不返回王庭?”
  “先在这里驻扎一月,或许要打瓦剌了。”王守仁道。
  听过往的商人说,大同兵变,老高兄虽然未给他传信。
  但他猜测,老高兄或许会送叛军过来。
  唐宋依附大明,若大明决意进攻瓦剌,唐宋也会进攻瓦剌。
  故而,他要在此观望,杨一清是否会出兵瓦剌。
  “军饷不足一月,或许不能再北上了。”
  另一个掌管粮仓的副将禀报。
  王守仁想了想,若是老高兄在这里,或许会以唐宋的名义,向过往的百姓和番人发国债吧?
  唐宋有数不尽的香料。
  只要给商贾和此地王侯,写下香料凭证,会有人送来军饷。
  “传本官令,以唐宋的名义放国债,一股一千两银子,凭借据去唐宋取香料。”
  唐宋的公信,比不上大明。
  一股定价太高,商贾和士绅未必会买账。
  短短半日,有一支商贾带着车队来询问,买下十股国债,随着名声传出,越来越多商贾从四面八方汇聚来。
  惊动了吐蕃的王庭。
  吐蕃和哈密常年征战,骑兵只有六万余人,远远不及唐宋的二十五万兵马,不敢对王守仁如何。
  这片疆域,除了大明和瓦剌。
  势力最强盛的国家,就是唐宋。
  故而,吐蕃王室虽觊觎唐宋的香料,却不敢来犯,反倒派人送钱粮来,购置唐宋的国债。
  “恩师,军饷折算成银子,筹备了一百二十万两,还要发吗?”
  翌日大清早,张景岳向王守仁禀报。
  过往的商贾多有钱粮,但筹备的银两太多,不利于奔袭。
  需像鞑靼人一样,以战养战,不能带太多的辎重。
  “继续发放。”
  王守仁也不敢确定,老高兄会送多少兵马来,要多预备一些钱粮。
  若不送,多余的钱粮就送回唐宋。
  又半日后,塘骑传回消息,宁夏三边闭关锁城,不许鞑人入关,杨一清则率领十五万兵马北上鞑靼,后方跟着兵部郎中詹容押送的粮车。
  “这是要攻打瓦剌的征兆。”
  “在城外交战,除了宁夏边军,其余兵马皆不如瓦剌,恩师,我等要北上支援吗?”
  一个清秀的儒生露出激动之色,他们愿意跟着王守仁,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学。
  更是因所做之事,是为大明百姓立命。
  一听就很来劲啊。
  “再等几日,等大同的兵变平息。”王守仁道。
  不知,此番派去大同平息叛乱的官员是谁。
  若叛乱平息,没有兵马送来,便是老高兄在朝中,失算了。
  …………
  大同,玉林卫。
  这里曾经是戍守鞑靼的卫所,但大同兵变后,被士卒占领。
  大同的长城,长达一千二百五十二里,唯独六处卫所占据关隘,随时可以出关。
  “你要将十万兵马押送出西域?谁下的圣旨!”
  英国公张懋如怒目金刚,和杨一清共同镇压兵变,包围玉林卫,断水断粮,只等过几日发起进攻,全部斩杀。
  这个时候,朝廷却要把五万兵马放出西域。
  这些人没有生计,定会落草为寇!
  五万贼寇藏,身在西域大漠中,日后又会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这种不管不顾的圣旨,一听就是朱厚照那小儿下的。
  太年轻,太年轻了啊!
  “下官只管宣旨,还请英国公不要为难,若抗旨,下官将奉命押送您回京城。”
  陆完递上朱厚照的圣旨,一脸严肃之色。
  他猜不到,新皇流放这些人去西域的意图。
  但严成锦的命他,押送这些士卒,从甘肃出关,交给唐宋的将军,兴许是要采摘香料也说不定。
  毕竟,俘虏通常是用来做奴隶的。
  “你放吧,本国公回去,禀报太上皇!”
  ……
  京城,临近八月。
  乡试还有十五日,张骢和夏言在牙行厢房中看了几月书,不闻窗外事。
  这一日,却有十几个人闯了进来,二话不说就套麻袋。
  抗着不知多久。
  等撤去麻袋时,张骢和夏言心底猛然一惊,朱红色的柱子和穹顶映入眼帘,门外站在两个门监,灯架是黄铜所铸,地上金砖发亮。
  “皇宫!”
  僵硬的转过身,御案上的朱厚照,正喜滋滋的看着他们。
  “谷伴伴,给他们上策题,朕当主考官。”


第879章 让出官职
  张璁下意识的看了眼大殿。
  看见严成锦也站在大殿中,心中安定许多。
  就算新皇报复,严大人也会替他求情。
  至于眼前的策题,只能放开手脚来答了,也不知是谁出的题?
  这么难!
  “秉用兄,新皇为何要虏我二人进宫?”
  夏言面色惨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严成锦目光扫过张熜旁边的书生,眉头紧皱,有些不满。
  “怎么多掳了一个?”
  谷大用身躯哆嗦一下,这些狗奴才,一点小事都办不好,连忙道:
  “奴婢这就把他丢回去。”
  “大人且慢,此人名叫夏言,有才学,还请准许他作题。”
  张熜眼神坚定,得到新皇和严大人赏识,傻子也知道是机缘。
  夏言供他吃住,是时候报答一波了。
  “你叫夏言?”
  严成锦瞥了眼前年轻的书生,掐指一算,夏言也该入京赶考了。
  和张熜一样,夏言也是考试困难户,逢考必挂。
  难怪两人走到一起,两人都是有大气运的人,这就是同幸相吸啊。
  夏言略微昂首,道:
  “学生是夏言,大人抓错人了,可否放学生出宫?”
  若是恩幸,怎么会用麻袋捆绑?而且看策题,也不是什么正经的策题:
  五事七计
  这是兵法中,圣人说取胜的要素,他略懂一些,但却不精通,策题也绝不会考这个。
  “答对,就放你出去,你们二人有才学,若答不对,就在宫里当朕的伴伴吧。”
  “……”张熜。
  “……”夏言。
  小太监们搬来矮书案,分发策卷,一个时辰后,交上来策题,朱厚照看了几眼画个大叉。
  张熜和夏言低下头去,心中有些不忿。
  他们自认为答得不错,一定是朱厚照的学识不高,欣赏不来。
  “学生错在何处?”
  “你们没错,错在朕,拿错策题了,这是朕自考的策题。”
  “……”张骢。
  “……”夏言。
  严成锦嘴角微动,朱厚照故意报复,这厮还记着张熜骂他,真是个小气的家伙。
  片刻后,张熜和夏言被换上衣裳,去文渊阁听大儒讲经筵。
  两人浑身激动的颤抖,这就等于开了小灶啊。
  文华殿中,
  严成锦想和朱厚照商量正事,见四处无人,才对朱厚照道:
  “新皇知道,翰苑积压了有多少翰林?”
  “三百五十余人?”
  翰林官,分为修书和起草诏书。
  侍奉翰林和编修官,通过翰林学士的考试后,才能到地方为官。
  “臣想立一道律法,年逾五十五者,需致仕归乡。”
  大明没有退休制度。
  是通过吏部的年间大计,来刷选官员,让许多年轻的翰林,等不到做官的机会。
  “原来你想吏治。”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若按五十五岁为标准,不知多少大臣要致仕。
  “父皇恨不得用到入土为安,朕很难办呀。”
  “若不这样,许多年轻的官员,就没有被重用的机会。”
  诸如马文升被重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
  成贤街,河边。
  铁打的棋盘,流水的下棋人。
  太上皇弘治的棋艺小有名声,许多天南地北的儒生,慕名来下一盘。
  能胜他者,少之又少。
  他觉得下棋有趣,能从儒生口中听到对朝廷的评判。
  多日下来,收获颇丰。
  真正的帝王之道,他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自上而下,天子颁布法令,让天下百姓不得不顺从,称为暴政。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