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冷眸盯着高凤,要不是这太监能找到黄金州,早就被他丢下海去喂鲨鱼了。
副将们颇为为难。
这两个太监,一人是太上皇钦派寻找黄金州,一人是新皇和严成锦派督军。
“刘公公,或许这是倭寇,我等也不能听你号令,需得迎击。”
“这是唐宋大船。”
副将再凝神看去,只见船头是儒裳纶巾的书生。
“唐宋向大明进贡,大明理应庇护其舰船。”
张敷华撑着身体来到船头,闻着海风就想吐,不知为何会如此。
用单筒望远镜看去,十几艘舰船在缓慢靠近。
“让他们过来吧。”
……
紫禁城,西暖阁。
太上皇弘治在殿宇中走动,翻着唐皇留下的贞观政要,心中有感而发。
“真是好书啊!”
“若太上皇也能留下一部治国之书,必定福泽子孙后代。”
萧敬拍马屁道。
太上皇弘治听到这里,沉吟许久后。
“你所言甚是,皇孙可以看如何治理的天下,这就是帝王之道啊!”
片刻后,小太监跑来内阁传旨。
诸公不感觉诧异,颔首点头。
李东阳看向严成锦:“这弘治政要就由你来编修吧?”
严成锦思索片刻,以贞观政要的标准来编修,难度很高。
且要将弘治皇帝当朝时,与大臣们的对话,全部记录下来。
还得揣测每句话的用意。
“下官恐怕不能胜任。”
蒋冕却看向严成锦:“弘治朝中,你提的政要最多,理应由你来编修,我等辅佐。”
张升和崔岩点头。
一旦整理下来,就会发现有许多是此子和太上皇弘治的话。
见状,李东阳开口:“你编修此书,内阁的疏奏,就不用票拟了。”
严成锦思索片刻,以他如今的学识,难以引经据典,编修成贞观政要的水平。
能理解太上皇弘治的心情,但凡像唐太宗这样的贤王。
都会有书流传于世,像后世人出名,会写一本自传。
这是成功的标志。
看来,只能用白话文了。
“下官遵从,只是届时,还请诸公编修。”
严成锦去史馆找史官,弘治年间的时,他大抵记得一些。
但没有到记录对话的程度。
而他穿越的时间,是弘治十一年,前面缺失的部分,得去找史官要史料。
弘治元年到弘治末年的史料有缺,中间有曾经废过史官。
“看来只能问太上皇了。”
严成锦让文吏抱着史料,来到太上皇弘治的大殿。
“太上皇还记得弘治元年,到弘治三年的廷议?”
“不记得。”
你自己都不记得,叫我编个……
“那从弘治十一年开始编吧?臣记得。”
“……”太上皇弘治。
萧敬眼睛一直看着这些史料,不由插嘴说道:“奴婢记得一些。”
他是侍奉太上皇登基至今的伴伴,经常听廷议,对宫中大事记忆犹新。
严成锦给了萧敬一个本子,让他先写下来。
回到都察院后,开始编修简体字的字典。
明朝虽有些字体简化,但也有些用着繁体,与上一世不同。
第861章 回京
半月过去,
萧敬命人送来一堆书稿,博古通今,也算得上大明的小司马迁。
严成锦递给方学几人一本简体字典,“太上皇命修弘治政要,你们用白话将它写出来。”
“大人,皇家典籍用白话,可否有些不妥?”郑乾担忧。
“无妨,按本官说的修。”
唐朝时,写贞观政云里雾里,后人还要猜测句子的真意。
政要,就是帝传。
要领会的是皇帝治国用意、精神和道理,卖弄辞藻也成,但会给后人增加翻译工作。
方学、郑乾、刘来等几人,各自分了五年的份。
写白话文十分轻松,只是将萧敬写的话再译出来。
几日过后,严成锦细细看了五遍,更正十几处,才让方学送去内阁。
李东阳询问了几次,只说在修撰中,不知道此子是真修还是假修,不让内阁诸公参与。
“李大人,弘治政要已成。”
“这…这皇家典籍,怎么都是大白话?”
蒋冕翻了几页,眼睛看到的文字都是用白话修撰,一个引经据典的地方都没有,像是坊间说书先生写的毫无才气。
“这…太粗鄙了?”
李东阳想过严成锦会偷工减料,这简直是偷工没有料。
方学眸中凝聚神采,作揖:“诸位大人,可否看懂其中的道理?”
“我等自然能看懂!”
“皇孙年幼,看这等白话正合适,诸公应当知道买椟还珠的道理。”
见到方学说得有理有据,知道这是严成锦教的。
“严成锦呢?”
“在奉天殿。”
李东阳几人对视一眼,这家伙大抵也知道无法过内阁审查。
所以,才先去通报太上皇。
“重新编修吧?”
重新编修,只是将白话转译成书面试的格式,并不难。
蒋冕也觉得应该重修,这样的帝王之道,实在拿不出手。
甚至,会弱了他们这一届阁臣的实力。
这时,小太监走进来禀报,“李大人,新皇让您将书稿,送去奉天殿。”
“此稿还未修成,告诉太上皇,再容内阁几日。”
李东阳觉得难为情,毕竟是自己的女婿,也不好将罪责推到严成锦身上。
可成了严成锦的老泰山后,脸皮却越来越厚了。
小太监抬头看着书案上的书本,脸色焦虑起来。
“新皇说,看过再论。”
……
奉天殿,
李东阳几人捧着修撰的书籍见礼,严成锦站在平时上朝的位置。
太上皇弘治翻开书稿看了几眼,手边还有一本简体字典。
“不错,就按严卿家说的办吧。”
“新皇,这是?”
李东阳和蒋冕心中微骇。
这其中的字体,还有些他们不认识的,严成锦造字了?
太上皇弘治和颜悦色,心中也是啧啧称奇,对这本书极为喜欢。
“这字典?”
“臣拆字拼出来的。”
“不错,看起来顺眼。”
“出精修本和白话本,存于文渊阁中,这本给皇孙送去。”
李东阳的面色稍微缓和了些。
有精修本和白话本的话,倒也无事了。
……
京畿,
英国公张懋黑着脸,回京却听说京营统领给了定国公。
骂了朱厚照几遍,还不解气。
所幸,他已经班师回朝。
“回京禀报陛下,说臣已到京畿,这就脱去帅袍,让给徐光祚!”
谁还没有点脾气呢。
亲兵连忙骑上最快的骏马,飞蹄赶往京城,半日就到了午门。
一刻钟后,西暖阁。
谢迁和蒋冕几人诧异的看着亲卫。
“英国公要解去帅印?”
问完这句,李东阳看向严成锦,后者被看得有些诧异,随后开口道:“新皇在京营。”
“新皇令定国公统领京营,未与我等商议,如今定是要选出一位,不知太上皇?”
哪怕是百官,也知道该选英国公。
祖辈开始,定国公徐增寿立下的功勋,就不如英国公张辅。
就如今而言,英国公张懋功劳也比徐光祚高。
太上皇弘治瞥了一眼萧敬,开口道:“传新皇回京。”
严成锦抬眸,朱厚照知道今日英国公张懋回京,去京营派徐光祚去边陲了。
只是太上皇和诸公还不知晓。
……
京营,
徐光祚换了一身红色戎甲,骑在大马上,督训三千营的士卒。
三千营有七万,神机营有十万士卒,五军营有八万士卒,总计二十五万兵力!
除了三边总制,就属他掌握兵力最多。
定国公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定国公,英国公回京城了。”亲卫走来小声禀报。
他们原本是戍守大同的士卒,属于武定侯。
但武定侯被斩杀后,京边两军互调,故而京营中并无张懋亲信。
徐光祚卖力操练,正是想从英国公手中夺京营。
“定国公,新皇邀您去大帐中。”谷大用道。
徐光祚走进大帐中,不由心中暗自欣喜,朱厚照行事不按常理。
只要是宠幸的人,就会白白给官职。
严成锦不就是这样入了内阁吗。
“新皇宣臣?”
“你将这身帅袍脱下来,今日收拾包裹,去甘肃卫。”
“……”徐光祚。
朱厚照取过豪笔,稍稍沾点墨水,在册书上写下几行字,似乎是任命的疏奏,仔细一想还给徐光祚封了个骠骑大将军。
“来,你收好。”
“新皇……这?可否将地契还给臣,臣想留在京城。”
徐光祚接过册书瞥了一眼,这真的是册封边陲将领的疏奏。
还有一块新雕刻的将印。
朱厚照望着徐光祚畏缩的身影,喜滋滋道:“也行,你将爵位也一起还给朕。”
相似小说推荐
-
脸谱下的大明 (狂风徐徐) 起点VIP2021-08-30完结来到这个时代,我想在绍兴和青藤一醉,想去翻翻那失传的《永乐大典》,想见见一生未曾一败...
-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起点VIP2021-05-07完结穿越到大明朝,考科举是黑户,想读书又没老师。好在隔壁就是流放王阳明的龙场驿,不过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