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往旁边挤。
李东阳同在一旁,也不敢劝弘治皇帝,殿下今日之举,实在太稀松平常了。
弘治皇帝吃着黄金米糕,“回到宫中,给仁寿宫和坤宁宫送一些过去,算了,此物太硬,太后牙口不好,就送坤宁宫吧。”
“父皇不罚儿臣?”朱厚照狐疑。
弘治皇帝不冷不淡道:“你就跪到京城吧。”
这马车颠簸起伏,就如同在火车上蹲坑一般,十分考验人的技术。
严成锦有点心疼朱厚照。
地板坚硬,马车东摇西晃,朱厚照不一会儿就疼得龇牙咧嘴,扶住弘治皇帝的膝盖。
瞧见弘治皇帝脸色不对,又闪电般缩回了手。
“疼就起来坐一下吧。”弘治皇帝轻描淡写道。
朱厚照愁着的脸,顿时露出笑容,喜滋滋地道:“老高你让一让,本宫要坐这儿。”
“陛下,臣站起来就会晕车。”严成锦深以为然道。
弘治皇帝看严成锦精神萎靡,便对朱厚照道:“让你坐着已是宽仁,一会儿还要跪呢,就坐地上吧。”
朱厚照黑着一张脸,对塑料父子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弘治皇帝撩开帘子,望着窗外一片青葱的山岭,问:“严卿家,山岭上种的是什么?”
“回禀陛下,那便是玉米了。”严成锦望向车帘外:“说起来,已经可以采摘了,晒干后研成粉末,就可以送进宫中。
今年的数量多了,玉米的价钱,会便宜许多。”
弘治皇帝若有所思:“西北筑起长城后,就能栽种玉米?可朕听说,河套荒凉难以耕种。”
“若是以往,确实如此,但如今耕牛多了,铁具也多了,玉米在旱地也能耕种。
只要抵御住套虏进犯,就能有如此景象。”严成锦道。
李东阳道:“能安置荆襄的数万流民,这个玉米,真是好东西。”
“臣觉得,西北一片荒凉,有良乡的商会走商,会更繁荣一些。”严成锦道。
修长城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流民驻扎在西北,就会安家落户。
若西北的环境有所改善。
流民也就不会逃亡了。
“还是想说混凝土工场的事?”弘治皇帝问。
“陛下圣明,就算不将交给良乡的工坊,别人恐怕也做不来,普通之下,只有良乡商会才有工程师。”
混凝土的配方,虽然写在宋氏天工上。
但真正能做出来的人,只有宋景和良乡的一群工程师。
换言之,技术还是掌握在良乡商会手中。
“在河套建一座混凝土工场,修筑长城,朕准了,不过,朝廷不出靡费。”弘治皇帝道。
严成锦大喜过望:“谢陛下恩典!”
西北有丰富的石灰岩和高岭土,修长城足够用了。
良乡商会还十分弱小,有了土木这块商业版图,比起徽商和晋商来,又多了一些优势。
“荆襄流民之数,足有百万人,问题是如何调到河套?”李东阳道:“潘王就潘尚且扰民,况且百万流民,该如何安置到西北?”
流民粗鄙野蛮,看押荆襄的百万流民迁移,至少要万人大军。
“不如就让张贤来办,张贤安置过顺天府的流民,由他去牵引再好不过。”严成锦道。
“那良乡的知县,岂不是要换人?”
良乡是大明的义鸟,日后地位堪比顺天府府尹,这个位置要替张贤保住。
严成锦道:“陛下多虑了,如今良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需过度监管,张贤前去迁移流民,两月就可以赶回良乡。”
“张贤为人秉直,又安置过良乡的流民,倒是不错的人选。”李东阳也觉得张贤合适。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那就命张贤为钦差,前往良乡迁移流民吧。”
朱厚照低着头,目光微微一动。
说起来,张贤是他的待定勇士,不提都快把此人忘了。
老高这家伙,又把冷不丁就把张贤安排了。
“两百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需一人督造,司礼监可有合适的人选?”
弘治皇帝声音提高了一些,让坐在外头的萧敬能听见。
“回禀陛下,奴婢手下有个大垱,名叫徐坤,倒是极为合适。”
严成锦却道:“臣有一人更合适,御史方学。”
“那就让方学督工吧。”
良乡到京城的路远,纵然是马车,也要一个时辰。
弘治皇帝又拿起来一块,咀嚼起来咯吱作响,“这黄金米糕,是谁教你做的?”
“老高。”
“明明是殿下太聪明,无师自通。”
第276章 夜访乾清宫
回到宫中,
严成锦来到都察院的值房,看见方学忙着整理宗卷,将河套的案子写下来。
都察院终归还是查案的衙门,要将案子归档。
不一会儿,御书房的小太监来传旨:方学督工,修建长城。
戴姗大喜过望,从怀中掏出几两碎银,打点来宣旨的太监。
那太监和戴姗寒暄几句,便喜滋滋地回去复命了。
“以往陛下都派太监去,这次竟想起咱们都察院,小方啊,你是咱们都察院之光啊。”戴姗摸着肚子喜不自胜。
“不敢当,严大人在此,下官的慎重不足其万分之一,哪敢当得部堂这样夸赞。”方学低着头,谦虚道。
严成锦坐在书案前,正对着窗口,可看见外头的庭院,太监拿着旨意来,又走了。
戴姗转头看了严成锦一眼,笑眯眯地走过来:“成锦,你谏得好。”
我贱得好?
严成锦有点懵了。
戴姗正用老父亲般的笑容,感慨:“修长城是大功,前朝迫于国库空虚,只修了辽东一段。
如今,终于可以将西北的疆域补上了。”
修长城是大功,前朝几个修长城的官员,都记录在翰苑的史籍中,流传后世。
当官最看重的,不正是名声吗?
自从严成锦来都察院后,业务是越来越多了。
戴姗走后,方学走到他的书案前,低着头,欲言又止。
“大人,下官没有督管过二百万两银子,实在是惭愧……”
“这次去河套重要的,不是银子。”严成锦仔细揣测过,这次修建长城出现的种种可能。
方学嗯了一声,一脸问号,有些不明所以。
“是暴乱。
百万流民瘫在荆襄,无事发生,到长城做苦力就不一定了。
受士卒的管辖,极容易发生暴乱。”
自古以来,修建长城都是一件积压民愤的事。
为何要给流民发工钱,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西北长城后,第一件事,便是先给流民发第一个月的工钱,再许诺,今后每个月都有工钱。”
得了银子,再画一个大饼,大多数流民不会有异心。
当然,有个别粗鄙的流民,有朱晖解决。
朱晖带着京营的士卒督修长城,作用除了抵御鞑靼人进犯,其次就是防止流民暴乱。
方学顿时找到了方向,这次去河套,最重要的,是不发生暴乱。
其次是监督朝廷的银子的流向,以及银子是否都发到了流民手中,工钱不得拖欠。
“下官再想一想,还有什么纰漏。”
下了值,
严成锦回到府中,一阵白烟笼罩着府邸,从远处看去,宛如起火了一般。
这是,有人把府邸烧了?
“何能,府上起火了?”
“不是啊少爷,小的让下人烧了艾草,给府里驱驱蚊。”何能在少林寺时见过,邀功似的道。
坊间有烧艾草驱蚊的方式,尤其是牛棚。
“怎如此大意!你可知这样会引来火灾?轻则烧了一座府,重则可将京城都烧了。”严成锦皱着眉头:“罚你抄严府做人小心经,一万遍。”
上一世,一把大火,差点把一个国家都点了。
防火为上。
“少爷……少爷,小人……”何能苦着脸,仿佛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绿了。
走进府中,严成锦看见一堆堆用铜盆,艾草冒着浓烟。
春晓和千金两姊妹,正拿着蒲扇,轻轻扇动,不停轻咳。
“把火都灭了!谁让你们点的?”
春晓怯怕道:“是……何哥。”
严成锦对着何能道:“罚半年工钱。”
“少……少爷。”何能抱着严成锦的大腿,嚎啕大哭,半年的工钱就是十三两银子。
“把这些铜盆里的火,全都灭了。”
春晓和千金连忙去端水,浇到铜盆里,又是一阵大烟。
严成锦到了府外,等弥漫的烟雾散去后,才回到府中。
府上的人被召集过来,严府家规又增多了一条:火禁。
夜里,
春晓和千金给严成锦放洗澡水,严成锦问:“何能呢?”
“回少爷,在房中抄书。”
自从严府做人小心经普及后,严府下人的识字率提高了,至少认得家规里的字。
连庖厨的大爷大妈也会抄,这是进严府当家丁的最低标准。
“出去吧,本少爷要沐浴了。”
春晓和千金低着头,双颊微红,竟有些不舍的样子,慢慢退了出去。
相似小说推荐
-
脸谱下的大明 (狂风徐徐) 起点VIP2021-08-30完结来到这个时代,我想在绍兴和青藤一醉,想去翻翻那失传的《永乐大典》,想见见一生未曾一败...
-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起点VIP2021-05-07完结穿越到大明朝,考科举是黑户,想读书又没老师。好在隔壁就是流放王阳明的龙场驿,不过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