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莹起身,带着陈孚一道离开。
第八百二十一章 千里神州烟波生(五)
回到左掖门旁边的太府寺,齐莹召集一干官吏,讲明陈孚在太府寺内只涉纸钞事,任何人若横生枝节,不要怪他齐莹不庇护下属。
随后,各自散去,陈孚被下属带着进了钱钞署。
他这次被任命为太府丞,之前并没有太府丞去职,故而太府卿齐莹将在钱钞署内给他安排了一个办公地点。
位置稍稍有点偏,但内外布置都换了新的。
太府不缺钱,陈孚身份不一般,哪怕想把他同太府官员隔开,也要客客气气恭恭敬敬。
陈孚恍若未觉般走进屋内,站在书桌前转身看向跟着进屋的钱钞署令丞们,脸上带着客气的笑容:“有劳高署令先把前些年发行纸钞的记录和太府存银数送来。”
……
五月份影响最大的事件是陈梁王在开封举办的晒书之会。
晒书之会从五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初十,近万名士子参与,超过十万百姓围观。
一开始是奉贤馆诸学士展示《四书集注》,并就其中注解同鸿儒辩论。
到端午那天,陈佑在奉贤馆讲学,以“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为始,谈及注解四书的缘由。
其后五天,陈佑开篇的那两句话,以及他其后提到的两个问题——为何而言、为何而行——成为士子百姓们讨论的热点。
持续十数年的扫盲运动在这个时候显现出它的效果,各类私报将士子们的讨论扩散开来,奉贤馆每日一出的会报更是牢牢把握陈梁王的讲话主旨,将讨论的风向往“民为邦本”和“国将兴听于民”上引导。
晒书之会结束后,没了奉贤馆的引导,这样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联系到现实。
兴国之政和盛德之政,以及更久远一点,兴国前的政策也被拎出来做对比。
纷纷扰扰中,五月底,太府寺丞陈孚终于和各大商行谈好了纸钞事宜。
根据计划,六月会发行两千万缗纸钞,七月份开始兑现到期纸钞。
但是,也可以提前以旧钞换新钞,比例是一百比一百零五,也就是一百缗旧钞可以换一百零五缗新钞。
超发不是什么大事,这种短期让利,长期贬值的操作,让太府卿齐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尤其是,这一次发行纸钞,除了收拢现钱之外,另一个目的是购买储备粮,必然要保留相当一部分新钞用作购粮款。
这就导致,陈孚给以旧换新设了个额度,制造出一种“稀有资源”的假象。
那些商行是不是真的蠢到相信这个假象,陈孚也不知道,反正这个额度被预约完了。
六月,刘光义调任开封兵马都监。
刘守忠属于保皇派,准确来说,是“反陈派”。
与刘守忠一道上任的,还有五名师一级将领。
这一次任命,事先没有征询陈佑的意见,事后也没有通告梁王府。
明面上看,梁王府是在调令下达之后,才从旁处得知此事。
陈佑早在天子起意后,就知道开封兵马都监要换人的消息,可他也未曾料到,天子会这般果决,直接将开封兵马大半个领导层都换了!。
在名单确定,调令尚未拟就之前,梁王府长史出面宴请开封将领。
消息传出,一片哗然,甚至有人在奏章中直言“梁王此举与谋反无异”。
面对此等奏章,两府不敢下笔,尽皆送到天子面前。
赵德昭选了骂得最凶的一份,批复“梁王,吾师也,忠义岂是你所能妄言”,之后把其它奏章全部留中。
就在刘守忠调令下达次日,赵德昭册皇子惟益为郑王,特授布衣陈元为郑王府西阁祭酒。
陈元是周山书院的学生,在自然理学之道上颇有声名,同时,他是梁王陈佑三子。
……
“君不仁则臣不义,臣不义则君不仁。”
走在梁王府的花园中,陈佑感慨着。
突然,他停下脚步,侧身看向跟在他身后的宋白:“太素啊。”
“学生在。”
宋白立刻停下,恭声答应。
“你说,是君先不仁,还是臣先不义?”
宋白略一思忖,谨慎答道:“回山长,学生以为,君臣同心则有仁义,君臣异志则仁义失。”
陈佑闻言微微颔首,已而叹道:“人心易变。”
心易变,志易改,君臣之间,还是少讲仁义比较好。
“过些日子,你带奉贤馆的学士们去乡下走走看看。看看这天下,瞅瞅这百姓。不要联系当地官员。”
“喏。”
“等刘守忠到汴梁之后,请开封一干将领来府中一叙。”
宋白犹豫着提醒:“恐怕刘都监不会应邀。”
“无妨。”陈佑没有丝毫波动,“下了请柬即可。”
“是”
……
“先召我入京,后召大哥回洛阳,现在又给三哥授官,看来天子对我家起了杀心啊!”
说这话时,陈孚神情严肃。
“梁王也知天子之意,不然,不会有宋太素宴请开封诸将的事情发生。“
坐在一旁的苏文彦同样面色凝重,但语气听来依然沉稳。
听他此言,陈孚不由问道:“此时不应尽力避免刺激天子么?何以大人叫宋长史那般行事?”
这时候,苏文彦就没之前那么自信了:“或许梁王早有定计,这般作为,不过是在逼迫天子。”
“然而如此行事,岂不大伤声望?”
苏文彦笑了。
他遥指皇宫方向,笑问道:“三十年前,殿中坐着何人?”
陈孚微微皱眉,他大概理解了。
苏文彦继续道:“况且,此时非彼时。这天下,可不仅仅只有儒士们能识字了!朝廷能管到周山的报刊,难道还能管到锦官,管到两浙,管到荆湖、岭南、陇西不成?”
哪怕各类私报良莠不齐,错字漏字别字甚多,纸张质量极差,但识字群体的扩大,仍然养活了不少发行区域只有一县之地的小报。
舆论的平台,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文人聚会往纸质传媒上过渡了!
“这天下如何,你我说了不算,两府说了不算,那些百姓说了才算!”
说到此处,苏文彦面露红光,他看着连连点头的陈孚,沉声断言:“从兴国之政被废黜开始,这天下就已经乱了,这大义,就到了梁王手中!”
第八百二十二章 千里神州烟波生(六)
所谓“大义”,可以帮人积攒起足够强大的力量,但若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也能让别人失去积攒力量所需要的时间。
陈佑通过自废武功,抓住了“大义”这面旗帜,同时他从细微之处出发,诱导天子站在兴国之政的对立面,防止天子借着天然的地位拿走旗帜。
眼看天子极有可能利用手中的力量来摧毁陈佑抓着的旗帜,陈佑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执政十年,他的基本盘在海军,在岭南。
岭南太远,海军么,离开封最近的是渤海海军。
于是,数封陈佑亲笔写下的书信迅速往登州去。
陈佑的书信还没有抵达登州的渤海海军衙门,从扶桑列岛上送出的消息在海军衙门中转后,朝梁王府和枢密院赶去。
日本国内发生的叛乱终于有了结果,叛军攻陷了王城。
但他们没有改朝换代,把持朝政的藤原氏、源氏、橘氏被横扫而空后,日本王守平认可了叛军“清君侧”的举动。
叛军,现在该叫勤王军了,勤王军的首领谭博文被任命为关白太政大臣,开始主导日本国内改革。
谭博文,河中人,毕业于周山书院。
这是清君侧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有人过滤了日本叛乱的消息,让这件事显得不那么严重。日本王室得不到朝廷的支援,而勤王军却有外援,谁胜谁负,显而易见。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原本不通畅的消息,突然变得通畅起来。
七月,当河淮水灾陆续发生,借灾兼并的事情一再上演,远隔重洋的日本改革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谭博文主持的改革并没有多么离经叛道,至少在他们这群人看来,的确如此。
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把山长那些或者打了折扣,或者干脆被废止的政策拿出来,严格执行。
刚刚经历过一场持续时间极短的战争,扫落下去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谭博文不缺钱。
更重要的是,日本国比较小。
扣除被朝廷挖走的西海道,再扣除北边苦寒之地,真实统治区域不过二三十个州那么大。
船小好掉头。
而且地狭人少,监管也更方便。
但中原的灾民可不管这些。
七月底,终于有灾民抱团往开封方向聚集。
这种情况超出了陈佑的预料。
准确的说,天子坐视此类事情发生的态度,在陈佑意料之外。
“天子希望有一场波及汴梁的民乱。”
陈佑给出这样一个结论。
坐在他面前的有五人。
宋白、刘河,以及负责护卫的葛福善,飞鸽商行和平安商行的大管事马福元、耿利家。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