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第0413章 中央集权
  马邑战役稳步推进,长安,也即将进入又一次的岁首新年。
  汉元正武二年,即将到来!
  和平常时日的新年相比,这一次的新年,有一个极其特殊的意义。
  ——这一次岁首,是刘弘从法理上正式摄政(改元)的第二个新年,也可以说,是刘弘加冠摄政一周年的纪念日。
  而这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将会迎来关东诸侯的亲自朝觐、祝贺。
  如刘弘亲自送往梁都睢阳的梁王刘恒,送往齐都临淄的齐王刘遂,还有尚未曾有机会谋面的吴王刘濞,都将在元朔之前抵达长安。
  除此之外,前年才继任为楚王,却已经有些‘身老体弱’之态的楚王刘郢客,也已经在王太子刘戊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长安。
  原本燕王刘信、淮南王刘长、长沙王吴辰也应该前来,但毕竟如今汉室‘两线开战’,南北边地,还需要留几个宗亲诸侯。
  不过也没关系,梁王、楚王、吴王、齐王等宗亲诸侯在一个月后就会回国,来年开春,刘弘自可以单独召其余几位宗室叔伯至长安觐见。
  总体而言,此次元朔的大朝仪,算是刘弘这一生少有的几次极其重要的大朝仪。
  倒不是说,除今年之外的大朝仪就都不重要了,而是今年的大朝仪,将有几件关乎汉家百年兴衰的政策变动!
  为了将这些政策顺利推行下去,刘弘在未央宫内,已然是数夜未曾合眼。
  当张苍受持竹简、案牍,来到宣室殿的时候,刘弘那布满血丝的眼眶,便首先进入了张苍的视野范围当中。
  “陛······”
  下意识张开嘴,尚未出口的关切之语,却被张苍悄然无痕的咽回了肚中。
  不是张苍不关心刘弘的身体,而是最近这段时间,刘弘要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对于刘弘如此不知疲倦的‘勤政’态度,张苍作为当朝三公,自然是有一定程度的欣慰、敬佩在其中。
  至于对刘弘身体状况的担忧,却也只能暂时藏回心里,回头再慢慢调养······
  “北平侯来了啊?”
  张苍正思虑间,御阶之上便传下一声略显疲惫的招呼声,将张苍飞散心绪拉回现实。
  “御史大夫臣苍,参见陛下~”
  一声中规中矩的拜喏之后,君臣二人便在宣室殿对坐下来。
  “启禀陛下,楚王及王太子,已至长安府邸;另吴王、齐王遣人送回消息,也已过函谷,不日便当抵长安。”
  听闻张苍此言,刘弘不由轻点了点头,心中却生出了一丝本能的警惕。
  “齐王、吴王同行?”
  不能怪刘弘如此疑神疑鬼,实在是这两位宗亲诸侯,在历史上的‘前科’很难让人放下心来。
  ——吴王刘濞,历史上景帝一朝吴楚之乱的直接发起者!
  现如今的齐王刘遂,在历史上也曾以赵王之声,响应刘濞的号召,甚至曾试图和匈奴人接触,意欲引外胡入关!
  这样两个人走在一起,但凡是个穿越者,都很难不警惕。
  不过这点警惕,只是刘弘因为自己皇帝的身份,而本能做出的反应。
  说到底,现在的时间线,早已和原本的历史有了天差地别的差异。
  历史上富拥甲士数以十万计的吴王刘濞,还没来得及和历史上那样,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大开发,就已经被《左官令》给束缚住了手脚。
  而原本使吴国靠着铜矿开采而迅速富强的《许民驰山泽令》,也被刘弘刨除了开矿权的私有化。
  至于历史上被文帝刘恒废除的津关律,如今更是完整如初的躺在《汉律》当中。
  可以说,历史上富甲天下,拥兵数十万的吴王刘濞,这一世已经不可能再有起兵反叛的底气了。
  刘濞这还算好的——虽然发育不起来了,但吴王的位置还是相当稳。
  与刘濞相比,刘遂无疑是惨到了极点。
  原本应该由刘遂继承的赵国宗庙,被刘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给了因刘恒移封梁国而失去风土的弟弟刘太。
  而被赐予刘遂的齐国,更是被刘弘大笔一挥,削成了一个一郡九城的弹丸之地。
  相比起原本的历史,如今的刘遂王齐军,一没钱,二没兵,三没渠道和匈奴人勾勾搭搭。
  不出意外的话,等刘遂在二十多年后亡故,大概率会获得类似‘恭’‘顺’‘孝’这样的谥号。
  “禀陛下,吴王、齐王于睢阳附近偶遇,而后同行,当非为事先所约。”
  张苍这一句话,让刘弘暂时放下了对刘濞、刘遂二人‘私交甚笃’的担忧,只将最后一丝戒备放回了心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为了汉室的政权安稳,也为了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如今的刘弘很难对某一个人报以绝对的信任。
  这也是每一个合格的皇帝,都普遍具有的特质:留三分疑神疑鬼,以防江山顷刻易主。
  自然而然,刘弘也将话题引向了今日的正题。
  “审计之制,御史大夫谋划的如何了?”
  这,就是刘弘在过去这段时间废寝忘食,日夜思虑的事。
  ——官员审计制度!
  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刘弘如今所处的时间线,汉室初期的地方官府,都是几乎没有审计制度的。
  地方政府的运转,也严格按照上下级直接负责制度,按‘上级的上级不是我上级’的潜规则运转。
  简单来说,就是乡一级的啬夫、有秩等官员,向上一级的县官府负责,县衙每年会召治下的乡级官员一到两次,以简单询问行政事务。
  而县一级官府,则直接向上一级的郡守府衙负责,同样的,各地郡守也会在每年,借着祝寿、贺喜的名义,向县级单位了解地方行政运转状况。
  郡守,则直接向朝堂的丞相府负责。
  再配合着御史大夫衙门,会每年派出数百批次的‘采风团’公款旅游一圈,大概就形成了汉室初,中央与地方之间相对松散,又隐隐‘尽在掌控’的政权秩序。
  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后世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
  ——怠政!
  绝大多数情况下,县一级官府对乡级官员的问责,都集中在秋收前后,针对税收工作出现的问题。
  而郡一级单位对县级单位,也同样秉承类似‘有事就喊来问一问,大事就上报,小事就摁下去’的态度。
  至于郡级单位对中央,那更是夸张。
  ——理论上,只要该郡没有发生大到关中都有风闻,朝堂都有所耳闻的大事,郡守就不大可能被问责。
  中央了解地方事物的唯一渠道,除了中央朝堂出缺,某郡守被召回长安时君前奏对之外,就是御史大夫派出去的采风团,究竟从此郡带回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好消息,还是‘遍地饿殍,民不聊生,豪绅恶吏残民,二千石不能治’的坏消息。
  如此单一的监督手段,显然是有极大弊端的。
  举个例子:某人做了某郡郡守,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赚的个盆满钵满,百姓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要想治下的情况不被中央知晓,这个郡守需要做什么?
  答案是:只要收买了前来公费旅游的御史大夫采风团,就万事大吉!
  在民用通讯手段几近于零,地方官府的权力又几乎大到无边无际的汉室初,地方官员成为土皇帝,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难度事件。
  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审计制度推行之后,汉室也出现过地方官员为非作歹,蝇营狗苟,中央却毫不知情的事件发生。
  至于故事的主人公,也荣幸的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到了《酷吏列传》当中。
  ——河东郡守,周阳由!
  根据太史公在《史记·酷吏列传》当中的记载,周阳由本名赵由,其父乃淮南王刘长之母舅,被历史上的文帝刘恒恩封为周阳侯,随改氏为:周阳。
  借着父亲和淮南王刘长之间的舅侄关系,周阳氏成功成为了文帝一朝的外戚家族,周阳侯庶子赵由,也借着父亲的余荫,成为了郎官。
  适逢文帝刘恒十数年,周阳由终于在景帝一朝等来了外方机会,被任命为河东郡守。
  后市的一部主旋律影视剧当中,主人公便得到‘做书记,书记是一把手;做市长,市长就是一把手’的评价。
  周阳由,也同样是这样的人——为郡守则凌尉,为郡尉则犯守,为人强横,暴戾。
  故事,也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强势的汉官身上。
  汉文帝前元六年,淮南王刘长因谋反之醉被捕,后饿死囚车之中,作为刘长母的周阳一族,借着外戚的身份勉强置身事外。
  但在那个微妙的时间点,一个同样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刘氏宗亲,找上了时为郎官的周阳由。
  ——德侯,刘广!
  对景帝一朝的历史有些了解得人都知道: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身处长安的德侯刘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就算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刘广的身份,也很能说明问题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