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既然丞相府要收税,尤其还是汉室头一次的‘春天收农税’,那为了避免意外状况,作为名义监管部门的御史大夫,也得派出大量的采诗团,前往关中各地采风。
  三公九卿,但凡是有点实际权力的,几乎都因为宿麦收获工作而忙碌起来。
  ——包括少府。
  或许听起来很奇怪:作为刘弘的小金库,少府的工作也就是生产和储存,和宿麦收获能有什么关系?
  顶天了去,也不过是治粟都尉忙一些,以吃进收获的宿麦吧?
  但实际上,整个长安朝堂最忙的,或许就是少府了。
  其他属衙,要么是忙于税收,要么是忙于治安,亦或是如御史大夫、省御卫那样忙于监督。
  但少府的忙碌,却是其他属衙根本无法体会的。
  ——少府,也同样要和百姓一样,进行宿麦收获!
  别忘了,在上林苑,以及长安附近的区域,都有大片属于刘弘本人,且交由少府打理的‘官田’!
  很简单的道理:刘宏作为‘宿麦补种’的首倡者,自然要做出榜样,在自己的土地上也种上宿麦了。
  现如今,宿麦临近收获,那作为刘弘私有土地的管理者,少府自然要负责收获工作。
  即便不提这一点,光是治粟都尉收购宿麦之事,也已经让少府田叔忙的脚不沾地,像香囊般挂在刘弘身边好几天了。
  ——少府现在,可是一点钱都没有了···
  倒也不是说少府的财政状况出了问题,而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少府,没‘钱’了。
  早在去年,意图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垄断关中粮食市场,从而获得‘微薄’利润之时,刘弘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粮食保护价政策得利润虽然不高,但‘贸易量’,实在是太大了···
  道理很简单:做生意,尤其是做垄断生意,那是要本钱的~
  还得是大本钱!
  具体到垄断大半个国家某一市场的大生意,所需要的本钱更是大到令人发指!
  就拿关中的粮食市场来说,刘弘要想达成完全垄断,就需要保证每年都有二百万万钱以上得资金储备,用于秋收后得粮食收购。
  这还只是垄断粟米,还没把产量近乎相等得宿麦计算在内!
  等将来,宿麦也成为粮食保护价政策得一部分,这个数就得立刻乘以二。
  四百万万钱得资金储备···
  刘弘非常确定:即便是在原本的历史上,武帝爷发动汉匈全面战争之时,汉室府库存有的现金,也未必能达到四百万万钱!
  对于刘弘而言,这也同样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为了缓解现金短缺的问题,刘弘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在竭尽全力回收钱币得同时,尽量得避免现金外流了。
  朝堂俸禄不用多说,自古以来都是粮米;地方官府从农税中截留的‘行政支出预留款’,也同样是粟米。
  这着实让刘弘伤了一番脑筋。
  最后,刘弘再次将一个本打算将来推出的计划,在现在这个尚未成熟得时间点推出,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金-铜兑换!
  贵重金属之间的兑换,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有些奇怪,但换个角度想,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在汉室,金确实是贵重金属,但铜却并不是单纯的贵重金属,也同时是通行货币的主要原材料。
  所以在汉室进行金-铜兑换,实际上就理解成在后世,拿纸币购买黄金。
  而黄金在汉室,也同样比后世更具备实际意义——除了是贵重金属,黄金还是此时必不可少的随葬品!
  汉室上的皇帝,下到黎明百姓,都有在墓穴中陪葬黄金制品的习惯。
  如后世被挖掘出的汉梁孝王墓,即便是在摸金校尉们数千年的摧残之后,也依旧保留了大量的黄金制品。
  具体到百姓,黄金陪葬的习俗更是深入人心——在汉室,先祖陪葬品中的黄金之多寡,是直接和后代孝顺与否挂钩的!
  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丧父的汉室青年为了证明自己足够孝顺,只能是散尽大半家财,使出后世双亲给后代付首付的力气,为父亲置办出足够的金制陪葬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黄金,属于汉室绝大多数百姓的‘刚需’——为了将来丧葬之用,几乎所有的汉人家庭,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储存点黄金。
  这样一来,刘弘决定用黄金交换铜钱,以撑起粮食保护价政策前期的资金投入,也就是顺利无比了。
  在金额兑换方面,刘弘也是狠狠下了一番功夫,终于定下了一个合适的兑换比例。
  一金,换秦半两钱一万五千枚;八铢二万二千五百枚;五铢钱三万六千枚;三株钱六万枚。
  与此同时,这个交换比例严格遵照一条铁律:铜含量低于三成的钱,一律不收!
  这样一来,某人拿着一堆铅片片,就从刘弘这里换走黄金的可能性就被堵死。
  刘弘也并没有将此事,按照朝堂正式公文的形式宣布,而是将其默认为了‘少府的私人举措’。
  如此,也好随时踩刹车——等铜钱够用了,就不再往外兑换黄金。
  说起来,为黄金和铜制定兑换比例一事,算是刘弘早就想做的经济举措了。
  ——没办法,此时的汉室,就连大概的金铜兑换比例都没有!
  出于‘备做丧葬之用’的考虑,在民间,也很少有人愿意拿黄金,去兑换别人的铜钱。
  但对于一个政权的金融建设而言,贵重金属被赋予具体的货币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很简单的道理:要想学后世的鹰国玩儿金本位,那首先要给出一个标准——一盎司黄金,等于多少美金?
  也只有具体的货币价值,才能让贵重金属具有确切的金融价值,而不再是‘很贵,但不知道有多贵’的模糊价值。
  金本位作为后世经验证明其正确性的金融举措,是刘弘必然要推动的。
  虽然这一步还很遥远,汉室的黄金储量根本无法满足,但刘弘也要慢慢开始做准备。
  为金-铜构建出一个官方的兑换比例标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刘弘这么早放出‘金-铜兑换比例’的口子,主要原因,还是被逼无奈···
  自去年九月,关中的秋收工作开始,直到冬十二月末,关中粮食的收购工作完成,少府连抠搜带铸钱,几乎把少府所有的铜储量消耗掉,也才拿出了一百五十万钱。
  为了凑够这一百五十万钱,少府甚至从长安的公卿贵族,乃至于子钱商人那里,‘务必自愿’借来了一大批铜!
  可以说,整个长安城的铜储备,都被少府用在了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启动之上。
  但少府拼死拼活拿出的一百五十万万钱,却根本无法满足今年,粮食保护价所需要的资金储备···
  为了顺利完成秋收粟米的收购工作,刘弘花费了足足五万金,才用换来的铜钱,让少府勉强将关中去年的粟米吃了进去。
  而接下来的宿麦收获,少府将再次面临二百万万钱以上的资金缺口!
  要想顺利的将宿麦划入粮食保护价政策之内,并达成粮食保护价‘高调起步’的宏愿,刘弘还需要将近二十万金,才能换来足够少府使用的铜钱。
  二十万万金?
  ——就连那五万万金,刘弘都给勋贵打了将近三万五千金的欠条!
  再打二十万万金的欠条,那刘弘,可就真和拿鹿皮当钱的猪,没啥两样了···
  好在秋收收上来的粟米,已经缓满的被少府售出;经过过去四个月在关中的粟米出售,少府前期投入的两百万万钱,已经有六十万万以上资金回笼。
  剩下的一百四十多万万,刘弘也已经有了大概的解决方式。
  ——关中推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可关东没有啊!
  即便是如今,长安粟米石价九十钱的时节,关东的粟米价格,也依旧维持在一百五十钱到二百钱之间,居高不下!
  只要刘弘狠狠心,把关中多出来的粮食送出函谷,只需要送一万万石出去,收回来的钱,就足以支撑少府完成接下来的宿麦收购工作。
  至于从关中运量到关东,会不会让关中人不满,以及关中-关东巨大的粮价差异,会不会让关东百姓不满,则都全然不在刘弘的考虑范围内。
  ——早在战国后期,七国依旧各自为政,互相明争暗斗之时,掌握关中、巴蜀的秦,就已经隐隐成为‘天下粮仓’了。
  燕、齐这种重度依赖秦国粮食进口的国家不说,就连与秦世代结仇的赵国,都无法制止商人从秦国走私粮食。
  为了能吃饱不肚子,少交一点税赋,列国百姓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前往秦国扎根。
  到秦统一天下之时,天下人更是极其自然的接受了‘天下粮米半出关中’的事实。
  ——作为关中-关东粮食调节阀的敖仓,至今都还在河东境内屹立,并常年保持数百万石的粮食库存!
  至于关东人会不会对粮价不满,刘弘也是毫不担心。
  大不了,关东粮商卖一百五十钱,朕卖一百三十钱好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