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卢象升提供的兴汉军已经攻占辽南的消息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兴趣,立即派人去进行查证。因为北方港口冰冻,不利船只出行,所以要核实辽南的消息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结合孙什援军南下增援卢象升的情况,兴汉军在这次鞑子入侵中站队大明却是实打实没有折扣的。这样一个有实力的潜在友善势力,朝廷终于起了收编的心思。
这就像一个大型的龙头企业,内有员工造反,外有另外一家上市企业冲击市场,即便如此对于兴汉军这样刚刚创业的小型企业也是不怎么看得上的。现在形势越来越危急,这个龙头企业终于起了收编小型企业的心思,否则还真看不上兴汉军。
不过大明是想收编兴汉军做自己的炮灰,而鲁若麟只是想成为大明这个企业的挂靠子公司,独立核算的那种。挂靠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吸收大明的员工和市场,终极目的是取而代之。
崇祯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内阁大员们召集起来商讨。
内阁首辅刘宇亮是临危受命的,这几年国事艰难,首辅这个以前权势滔天的隐形宰相也是走马换灯似的变个不停,有的连几个月都待不住,政治混乱可见一斑。
越是如此,国事越颓废,面对败坏的局势朝中大员们想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保全自身,至于解决办法,没有。
大殿内几位阁老正襟危坐,等待崇祯发话。
“首辅,卢象升上言让朝廷收编兴汉军,内阁怎么看?”崇祯是个急性子,没有多客套,直接进入主体。
“回皇上,内阁经过商议,认为可行,但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历史上的刘宇亮已经没有几天好日子过了,崇祯对他并不是特别信任,崇祯真正看中的是内阁的另外一个成员杨嗣昌。
至于另外的几位内阁成员薛国观、程国祥、蔡国用、范复粹,存在感同样不高,只是资历摆在那里,得以进入内阁艰难维持帝国的运转。
不过如今因为卢象升的几次胜利,崇祯的颜面要好看的多,内阁的处境比历史上也要稍微好一些,崇祯的耐性多了那么一点点,暂时没有换掉首辅的意思。
崇祯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刘宇亮,继续听他的解释。
“鲁若麟此任臣也是了解过了的。本是我大明山东水师的军户,因为与上司起了冲突反叛而出,还带走了一艘船,鲁若麟正是凭借此船开始在海上谋生。不过此人还有些许坚持,没有行贼寇之事,做的都是些走私违禁物品的违法勾当。崇祯六年,鲁若麟突然崛起,占据了朝鲜的白翎岛,投靠了朝鲜人,并大肆制盐贩卖货物,积累了不少的钱财,其在海上的势力也愈发庞大。”
“此人占据白翎岛,贩卖南北货物,获利巨大,各方势力多有参与。而且此人在我大明趁着各地战乱,流民众多的机会大肆收拢流民运往外海,据传现在此人手下有汉民接近百万之众。”
“后来此人帮助朝鲜收复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将此岛据为己有,势力开始膨胀,渐有称雄我大明北方外海的架势。”
“十年的时候,鞑子入寇朝鲜,逼迫朝鲜将其定位逆贼,此人就此脱离朝鲜自立,自号为兴汉军,此人自称兴汉军大都督。”
“不过此人对我大明一向恭顺,十年鞑子入寇时就曾派兵在天津抵抗鞑奴,斩获颇丰。战后还留其部下黄济部在天津驻守,不过对外是打着天津总兵沈志祥的旗号。”
说到这里,崇祯点头表示自己知道。确实,黄济借着沈志祥的壳在天津操练兵马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正是因为当初鲁若麟带兵在天津附近杀了三千多鞑子,让朝廷的脸面没有丢干净,崇祯才会允许黄济在天津留下来。否则仅凭天津离京师如此之近,朝廷也不会允许体系外的兵马驻扎。
当然更主要的是黄济一向表现的非常乖巧,从来不掺和其他事情,除了运一些流民就是卖东西,对朝廷下达的指令也没有违背,所以当黄济将兵马扩充到一万五千人的时候,朝廷也没有发难,当然,再多朝廷只怕也坐不住了。
更令朝廷满意的是这次鞑子入寇,黄济二话不说的就拉着队伍上了战场,而且一路上表现非常出色,是明军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为兴汉军加分不少。
这样的军队朝廷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189章 杨嗣昌和陈新甲
“这次鞑子入寇,黄济部的表现也非常不错,也杀了不少的鞑子。不过毕竟不是朝廷兵马,对朝廷的命令曾抗命不尊,想来是因为不归朝廷管辖,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刘宇亮对于黄济上次违抗朝廷命令始终耿耿于怀,如果都像这样,那还要朝廷和内阁干什么,大明皇朝也可以关门歇业了。
“你是说上次要将他调到高起潜麾下的事情吗?”崇祯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心里也有数的。
“是的。黄济化外野民,不服王化,就连造反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能随口说来,想来对我大明还缺乏忠心。由此推之,这个鲁若麟对我大明究竟有多忠诚就值得深思了。”刘宇亮虽然同意收编兴汉军,但是如果万一出现反复,他可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丑话先要说好。
崇祯听到这里脸色也不太好,只要是个皇帝都不会喜欢怀有二心的手下,万一养虎为患,反噬己身就得不偿失了。
见崇祯变了脸,杨嗣昌坐不住了。
杨嗣昌还是有些能力的,否则也不会得到崇祯的信任。兼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当然知道如今大明的局势有多么糟糕,战乱四起、入不敷出、民不聊生,再不想办法,大明公司就要倒闭了。
今年国内的形势刚刚有点好转,流寇张献忠等部相继受抚,李自成部在陕西接连失利,此后潜伏于川、陕、楚交界山区。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被打压了下来,正准备收拾残局的大明就迎来了清军的大举入侵,大批兵马驰援京师,杨嗣昌担心流寇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而且经年累战,朝廷的财政早就崩溃了,为了供养军队,不得不大肆增税。后果就是有更多的百姓破产,加入了流民的队伍。如果不能趁着有点喘息的机会安抚流民,大明就是一堆干草,一个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再也不没有熄灭的可能了。
所以只要是能打击清军,让大明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军队,杨嗣昌都欢迎。哪怕是毒药,只要现在吃了不死,可以止住清军造成的流血伤口,杨嗣昌也认了。
“启禀圣上,所谓两厢其害取其轻,兴汉军固然不是十分可靠,但是用来对付鞑奴却正当其用。只要我们做好防范,不让兴汉军插足大明本土,又有何惧哉?”杨嗣昌先是表明了立场,支持收编兴汉军。
“辽南之地本就被鞑奴占去,而我大明无力夺回,让他兴汉军拿去又如何?鞑奴必然不会甘心,大战一场在所难免。如果是兴汉军打赢了当然最好,以后鞑子必然会和他们进行长久的拉锯战,甚至无力南侵,到时候我大明北部的防御压力必然大减。如果是鞑子打赢了,只怕依然会伤筋动骨。而且兴汉军的根基远在济州岛,败而不亡,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鞑奴在辽南依然不敢放松警惕,必然要加强防守,分散其兵力。”
“而我大明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
“最重要的是这兴汉军打鞑奴不需要我们花费一分一毫,国库如今是什么情况相必大家都清楚,再增税只怕民乱又要四起,局势刻不容缓啊。”
“皇上,只要有兴汉军牵制住鞑奴,我朝专心整顿内务、安抚流民,最多三年,等局势平稳,恢复元气,区区兴汉军又有何惧哉?”杨嗣昌明白崇祯的想法,急于改变现状,所以给崇祯画了一个大饼。
果然,崇祯被杨嗣昌的说词所打动。
崇祯也是个悲惨的皇帝,非亡国之君而亡国,一心想要改变大明的现状,但是能力和手段又欠缺,还急于求成没有耐心,结果局势是越来越糟。
到了大明如今这个地步,真的是积重难返,非常破而后立,否则真的是回天乏力。杨嗣昌所说的三年改变现状不过是一厢情愿,即使没有鞑奴和流寇,一样难以实现。
但是崇祯却相信了,不是他天真,而是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哪怕是根救命稻草他也得抓住。
其他的阁老们都端坐着没有说话,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如今已经回天乏力。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最关键是财政已经崩溃了,丁吃卯粮依旧入不敷出。这些阁老们也是无力支撑局面,所以成了崇祯的出气筒,上课下课变得无比频繁。
到了这个份上,大臣们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求力挽狂澜名留青史,能够安稳下台就不错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嗣昌觉得大明朝还可以抢救一下,自然显得与众不同,崇祯对他另眼相看就情有可原了。
眼见杨嗣昌在崇祯面前大出风头,阁老们一点嫉妒的心思都没有。都到如此地步了还争个屁的宠啊,谁有本事谁上,这个阁老的位置让出去都无所谓了。
相似小说推荐
-
文唐 (步兵长) 起点VIP2021-06-01完结238.59万字 2.33万总推荐现实中的历史老师,网络上的键盘侠,魂穿初唐农家子。此时玄武门...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