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知道了,不过是以防万一罢了。对了,朝廷的大军呢?怎么只有你们这一点人马?”德王觉得仅凭四万大军不保险,要是军队更多一点岂不是更好。
“高起潜那厮统领几万兵马,还有辽东来的关宁军,却畏敌如虎,至今没有与鞑子干过仗,只知道跟在我们屁股后头想捡现成的。如今多尔衮的大军来了,只怕更加不敢出来了,指不定躲在哪个地方护着屁股蛋子瑟瑟发抖呢。”孙什自然要给高起潜上眼药了,这厮完全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白白浪费了手上的几万兵马。
德王的脸色也有些黑了,不过涉及到宫里的大太监,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王爷放心,没有其他兵马我们一样可以打赢。而且没有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咱们上下一心直管杀鞑子,反而更好些。”军队也不是越多越好,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反而更重要。
“带兵打仗本王不懂,既然你这么有信心,孤也就放心了。你先安心养伤,到时候好杀鞑子。要是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我去找卢象升谈。”尽管德王如今落魄的很,身边连合用的人手都没有,不过人家在这李家庄依然是地位最高的一个,真要拉下脸去找卢象升,卢象升也不能不给面子。
临了孙什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排的士兵给德王当警卫,换下了卢象升临时安排的士兵,德王对此很满意。在他心里,孙什是自己人,用他的人手更加放心一些。而且孙什的兵一看就比卢象升的更加精锐,至少从卖相上就要强上一个档次。
带队的那个排长一看就是个读过书的,行事非常有规矩,待人接物也非常得体,做事也很有方寸。自从这个排长接手了德王的护卫工作,德王身边的安保等级立马就上了个台阶,而德王一家的生活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让德王愈发满意了。
他以为这是孙什给他安排的自己最精锐的家丁部队,否则一个排长哪能是个读书人。却不知道,这样的队伍在兴汉军中最多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孙什也舍不得拿出来给德王看家护院。
德王妃此时却有了别样的心思。
自家如今的状况可谓声名扫地,一家人都被鞑子俘虏过,男人们放回来了还好说,女人们就很麻烦了。
虽然自己和几个女儿都是清白的,但是别人不信啊。你说你在鞑子营里呆了那么长的时间,还能保证清白之身,真当鞑子是善男信女吗?有了这个遭遇,可以想见德王的几个女儿身价大跌,想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根本就不要想了。
今天和孙什聊天的时候得知孙什至今单身,德王妃就起了心思,只是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
在德王妃看来,孙什简直就是自家女儿的良配。
首先因为相互搭救的原因,两家的关系天然就非常亲近,而且非常稳固。在这个年代,忘恩负义可是做人的大忌。先是德王妃发善心救了孙什一家,然后孙什全力帮忙救出德王妃和她的女儿,这样的互动简直就是好心有好报,知恩图报的最佳样板,在外界看来这都是一段传世的佳话。所以孙什和德王一家绝对不会轻易破坏这种关系,这种纽带可能比血缘关系都要可靠。
再则孙什是统兵的将领,手下有一帮精兵强将,一个手握兵权的实权将领有多重要,经历过被俘的德王一家是深有体会的。德王和德王妃也不是傻子,眼看着乱世就要到了,如何自保也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孙什成了自家女婿,再遇到安全问题需要武力支持的时候找几家女婿岂不是名正言顺。
而且德王此番结亲武将也不是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只要是知道德王遭遇的人对德王的做法都能表示理解,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多说什么。既然朝廷的兵马靠不住,难道还不许人家自己找几个救兵吗?
老朱家向来有下嫁的传统,所以将郡主许配给一个将领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情。德王妃相信只要自己出面证明自家女儿的清白,孙什绝对会相信的。没有了这些障碍,现在需要的就是征得德王和孙什的同意。
在德王妃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德王后,德王也是眼前一亮。
他正在发愁怎么笼络孙什,德王虽然爵位是顶级的,但自身并没有什么权力,至少在官位上无法为孙什提供什么帮助。至于钱财,除了那些在济南府和其他地方鞑子拿不走的固定资产,德王府累世积攒的钱财都进了鞑子的口袋,如今的德王还是靠着卢象升接济才能过活,真的是身无分文。
德王妃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德王的大力支持,既拉拢了孙什又为女儿找到一个好的归宿,简直是一箭双雕。
德王相信如果自家提出这个想法,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孙什很难拒绝。自家女儿那是生的花容月貌,知书达理。要不是因为出了这档事情,怎么也轮不到孙什占这个便宜。唯一的问题就是孙什的身份问题,毕竟不是朝廷的正式武将,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带着顾虑,德王找到了卢象升。
即使再忙,卢象升也要抽时间来见德王,毕竟德王的身份摆在那里。
对于卢象升德王倒是没有遮遮掩掩,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将女儿许配给孙什,只是因为孙什不是朝廷的武将,所以特意来卢象升这里寻个主意。
卢象升倒是没有想到德王的动作这么快,迅速就决定将女儿下嫁,不由得有点佩服这些亲贵们的手段,在联姻这种技能上真的都是专家级的。不过人家也有这个条件,身份高、女儿多,还个个漂亮、有钱,哪个单身男儿顶的住啊。
不过他对于此时倒也乐见其成,再怎么说德王也是明朝宗室,与孙什结亲,对于加深明朝与兴汉军的关系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卢象升好好的给德王普及了一下兴汉军的情况,以及和孙什联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时德王才知道兴汉军竟然是一个实力强悍的海外割据势力。
兴汉军虽然只是称军,最高首领也只是大都督,但是本身的实力其实与一般的王国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地盘不大,但是有钱、有人、有军队,前途非常光明。
卢象升更是告诉德王,兴汉军独自就将辽南给攻下来了,并且准备和鞑子死磕,死守辽南,在鞑子的后院安家。连鞑子都要避其锋芒,等多尔衮的大军回去才敢前去夺回失地,可见其实力有多强了。
最关键的是兴汉军对大明是报有非常大的善意的,已经几次帮助朝廷抵抗鞑子了,而且没有要分毫的钱粮,比朝廷的部队还要上心。
虽然兴汉军在不断的从大明收集流民充实自己的人口,有挖大明墙角的嫌疑。但是大明本身已经养不活这些流民了,与其让这些流民饿死或者造反,让他们去兴汉军寻条活路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好歹兴汉军拿了好处也知道回报,这两年对鞑子的胜利基本都是出自他们的手里,让那些朝中大佬们多少留了些脸面,才会对兴汉军的大肆移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之,只要兴汉军不将势力和地盘建在大明的本土上,那么在这些朝中大佬们的眼里兴汉军始终都是化外之民,影响不大,是可以利用的对象。况且兴汉军通过销售肥皂、玻璃、食盐、布匹等,很是拉拢了一批朝中权贵参与到利益链条里,也不是没有人为自己说话的。
大明的问题和矛盾多了去,兴汉军的威胁无论是从利害程度还是紧迫度来说都排不上号,至于有人说兴汉军深谋远虑、图谋不轨,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先把流寇和鞑子摆平了再说吧。有那个心思担心兴汉军还不如担心大明能不能挺过鞑子和流寇的双重打击更实在,所以兴汉军威胁论至少在目前还不是主流。
在知道兴汉军攻占了辽南之后,卢象升立马向朝廷上了封奏折,趁着船只北上返回天津的时候带回京师。否则等多尔衮大军到来,再想传递消息就比较困难了。
在奏折里,卢象升告知了朝廷兴汉军攻占辽南的消息。一旦兴汉军在辽南站稳脚跟,满清将会腹背受敌,大明的战略态势将会大大好转,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说以前兴汉军龟缩在济州岛的时候大明还可以有意无意的忽视兴汉军的存在,毕竟那里以前是朝鲜的地盘。如今兴汉军都打到辽南了,再装睁眼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何况兴汉军与大明的互动一直非常良好,给朝廷留下的印象也非常不错。几次卖力帮助朝廷抵抗清军,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战果,对此无论是皇帝还是朝中大臣们都是点头认可的。
这次孙什增援卢象升的事情朝廷也知道了,孙什抵达天津的时候是向天津巡抚报备了的。如果是平时这种外兵进入京师周边肯定是不会被允许的,不过此时整个大明北方都是鞑子的兵马,难得有军队愿意来帮忙抵抗清军,所以天津方面既不反对也不肯定,将这个消息上报了朝廷,放任孙什南下增援卢象升。
天津方面因为与黄济长期打交道的原因,对兴汉军了解的更多,信任度也更高,相信兴汉军绝对不会是来趁火打劫的。所以才会帮助孙什组织船只,安排他们南下,受到的待遇甚至比大明的军队都要好一些。当然孙什花费大笔银子大肆采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起要这要那的大明客军,兴汉军这样的财神爷谁不喜欢。
相似小说推荐
-
文唐 (步兵长) 起点VIP2021-06-01完结238.59万字 2.33万总推荐现实中的历史老师,网络上的键盘侠,魂穿初唐农家子。此时玄武门...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