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沈兵做的手脚。
用的方法虽然与对付楚国一样,但有纸这种宣传武器在手又为什么不用?
接着北地陆陆续续就迎来了返乡的百姓。
沈兵也大方,那是来者不拒,而且按人口分田分地甚至还准备了种子。
此时这些零散返乡的还只是少数,若有一天燕、代被灭后,可想而知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返城。
到时云中郡就需要圈更多的地往九原郡发展了。
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在迎来返乡高潮的时候必定存在“人地矛盾”。
也就是返乡的人太多而地却已经分完了。
到时多出来的人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加入军队去匈奴手里把地抢回来?
或者让他们饿着肚子等着大梁军去抢地?
这些都不现实,发展是一步步来的,同时也需要时间。
但这些对沈兵来说都算不上什么问题,因为他正需要劳动力。
沈兵在云中郡以东地区又沿河圈了一片地,同样也是五里。
这片地的驻军就少了些,每座城寨只两百多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兵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往东向就是云中郡的补给路线,一直都有大梁军巡逻守护,是以遭受攻击的可能也较小。
这片区域与北面的农耕区不同,沈兵打算将其打造成工业区,也就是冶铁、打制铁器、另外还有织布的区域。
这是一早就规划好的:
工业区适合建在河流的下游。
原因是工业用水有可能会污染水源,比如冶铁、打制铁器、造纸等。
如果工业区在上游,那么河水往下一流就流进城里,直接污染城市生活用水。
另外工业区还适合建在盛行风的切线或下风处。
冶铁会排出废气,另外还有烧煤等等,被风一吹全灌进城内肯定不行。
云中郡属于季风带,夏季盛行西北风冬季盛行东南风,这与西向的云中郡完美的错开。
沈兵是这么打算的:
既然一开始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那为什么不能将这些多出来的人直接转化成工人?
近代西方进行工业化时,为了将农民赶出土地成为工人,还进行“圈地运动”。
沈兵这是连赶都不用赶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探矿
工业区主要划分为造纸、冶铁和纺织三大块。
最简单、成熟的是造纸。
只不过这东西在古时与国家宣传战略有关,沈兵暂时不敢放开手脚生产并流入市场。
于是造纸方面只是更多是提供云中郡自己使用。
另一方面,沈兵有意让扶苏将造纸方法详细向嬴政汇报……只有这样才能让嬴政彻底放心同时也能提高扶苏在嬴政心中的位置。
其实从某种方面说,扶苏在嬴政心里的位置不是重点。
因为史上扶苏在嬴政眼里一直很重要,否则就不会又是淳于越又是蒙恬的费心培养。
虽然明面上嬴政没立扶苏为太子,不过那只是因为嬴政对这个继承者要求比较严格,担心他无法管理好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或觉得扶苏还没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太子。
但试想,如果扶苏都还没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太子,其它皇子哪个能及?
还未成年的胡亥?
那是想都不用想了。
所以嬴政心中其实一直都认定扶苏就是继承人,是以死前才会让扶苏来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就是让扶苏继承皇位的意思,只是被赵高和李斯给按下不表改为赐死而已。
因此扶苏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嬴政,甚至沈兵认为只要扶苏继续这么跟着自己在前线磨练就能让嬴政很满意,就像史上扶苏在蒙恬身边磨练一样。
但沈兵还是在有意无意的让扶苏与嬴政保持联系并不断提升其好感。
这不只是将来对扶苏的皇位有利,更是对沈兵甚至云中郡有利。
沈兵虽是征战有功且“忠心耿耿”……带引号的“忠心耿耿”,沈兵是知道结果所以才铁了心跟着嬴政混,本质谈不上忠心。
但沈兵终究是个外人。
就像赵高所言,北地有自治的需求,李牧因自治所以招赵王所忌,最终导致李牧身死赵国灭亡。
再加上秦国全国上下都是郡县制凭什么让北地形成事实上的“分封”?
此时嬴政让北地自治……难道真是因为他信得过沈兵或是不像赵王那般昏庸?
实则不然。
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扶苏为大梁军的监军参与其中且知道个中秘密,于是嬴政对沈兵的底细一清二楚。
甚至严格说北地是在扶苏的控制之下……北地最有话语权的毫无疑问是扶苏,他可是秦国公子,他要说什么谁敢说个“不”字?
所以,北地自治怎么了?
自己能产粮、产铁还能挡住匈奴怎么了?
这不就是整个小国家让扶苏学着打理么?
将来皇位都是要传给扶苏的,扶苏有必要造反么?
扶苏这个公子要是自立造反,那只怕是脑子进水了吧!
所以,嬴政对扶苏的信任,直接关系到云中郡的自立程度。
若信任并认定他是继承人,就会给民、给资源、给权力……
否则嬴政就要担心扶苏尾大不掉最后来个弑父,就像头曼单于先立冒顿之后打算改立一样。
沈兵明白这其中微妙的关系,这其实与他这个外人无关。
工业区的冶铁依旧使用旧式高炉。
在铁这方面沈兵还是保持着足够的谨慎。
如果说纸是国家宣传工具的话,那么铁这玩意在古时那就代表着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了。
沈兵不打算让质量上乘的新铁大批量流入市场,甚至其冶铁作坊都是私设不外传。
它只作为增强云中郡战斗力的兵器制作、存储以及将来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铁,所以钢铁产量才会成为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之一。
因为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高质量铁的流出,是不是代表云中郡对其它地区及军队的兵器就没有太多的军备优势?
其次更重要的是……
如果云中郡大批量生产甚至就成为商品流通,那就不可能对嬴政保密……比如造铁锅、铁碗、铁桶、铁锄、铁犁等等。
嬴政那边一看,这还了得?
我大秦军队都还在使用青铜器,你自治的北地就在用如此成熟的铁器甚至大批量生产日用品了?
再一问扶苏,居然连扶苏也不懂制法……这莫不是要私藏兵器反了么?
于是沈兵卒,扶苏这个监军也将受牵连。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且比纸更敏感、更严重,沈兵不能不小心。
沈兵在工业区用旧式高炉冶铁,其实也有迷惑他人之意……云中郡炼出的铁质量上乘?
只怕未必。
其也有质量差的铁,且数量还不少。
至于那用作箭矢及床弩那些质量上乘的铁……那便是在大批量劣铁生产中挑选优质铁用于军队,而并非有什么其它的炼铁方法。
这么一解释,云中郡出现新铁的情况就解释得通了。
甚至可以说更合理。
因为这时代偶尔也有某座名山某个铸剑名师不经意就炼出质量上乘的铁甚至钢并将其制成宝剑,于是一件“神兵”就出炉了。
让沈兵欣喜若狂的是,嬴政甚至派了一支百余人的“探矿”到云中郡。
所谓的探矿,就是在该地寻找铁、铜、锡等矿于是可以直接在本地开采而不需要从远处运输。
这对沈兵妥妥的是好消息。
首先这说明了嬴政对扶苏和沈兵的信任。
其次,若真能在云中郡探到了矿,就算只是铜、锡矿,对云中郡也是莫大的帮助。
因为这才是真正意味着云中郡可以“自治”而不是在关键时刻会被赵高、李斯等人卡脖子。
比如有朝一日沈兵抗旨不遵反对扶苏自尽……赵高、李斯只要断了往云中郡的矿石来源,云中郡的军力就受限了。
沈兵当下就好酒好菜的将这些探矿招待了一番。
为首的是个叫钵的老者。
后来沈兵才知道他其实只有四十出头,只不过因为生活不易常年劳累看起来显老……古时生活艰苦像这样的百姓有许多。
钵其实是采草药为生的药农,长年在山中行走寻找,无意间发现了一座铁矿,于是其人生轨迹就变成了“探矿”。
在这时代发现一座铁矿可是了不得的事。
因为此时全中原产铁之山只有37处,且均在山上。
也难怪只有这些采草药的人才能发现。
第三百一十四章 纺织
钵一上来就给沈兵浇了盆冷水:
“将军,大王虽派我等来探矿,但小民初步询问之后,以为在云中郡能探到矿的可能性并不大。”
沈兵疑惑的问:
“为何?”
钵回答:
“只因矿脉多处于深山之中,而云中郡却地处平原,山脉分别在北部及西部处在匈奴控制之中……”
沈兵想了想就明白钵这话的意思了。
钵所说的山脉指的是北部阴山、大青山及西部的狼山、贺兰山。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