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秦工程兵 (远征士兵)


  前者一直都是匈奴的势力范围……便是李牧时期也没推到阴山,直到蒙恬出兵才赶走匈奴控制那片区域。
  后者则是被沈兵放弃的后套及西套周边。
  而云中郡,则的确像钵所说的,大面积平原一路空旷,黄河以南甚至是沙漠。
  只不过沈兵还是不明白。
  “敢问老丈。”沈兵不解的问:“为何探矿需要在深山中探?”
  钵一脸懵:
  “若不在深山中探,又有何处能探?”
  沈兵这是被问住了。
  后来沈兵才搞明白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现代人与古代人对铜、铁、锡矿认识的差距,甚至涅石矿也是如此。
  现代人是知道铜、铁、锡等矿物不一定只在深山才有,包括涅石矿(煤)也是如此。
  但现代人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因为有现代更先进的探矿设备和理论铺垫,比如打个孔从地表深处钻出土石来然后分析其成分。
  古时没有这些设备,探矿总不能随便找块地就往下挖吧!
  除非是像沈兵一样知道河曲有煤矿于是一挖一个准,否则累死了也找不到铁矿在哪。
  因此古时所说的“探矿”,其实更多的应是“寻矿”。
  也就是去深山中寻找裸露的铁矿石。
  这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需要知识铺垫,只需要能认得铁矿石就成了。
  至于为什么要去深山中寻,则是因为通常只有在山上才会有裸露的矿……因为山体滑坡、塌方等原因裸露出土层于是被发现,平原处想要矿石裸露出地面十分困难也十分罕见。
  因此战国时有明确记载的37处铁矿均为“产铁之山”,包括涅石也是在山上发现。
  于是古时的人就想当然的以为这些矿物都是山生长出来的东西必须在深山中寻找。
  因此就有钵的这种说法……云中郡无山,又哪能寻到矿?
  不过这还真是个难题。
  沈兵之前是粗略的知道煤矿覆盖地且山西这片地区是产矿大省,所以要挖到煤还相对容易。
  此时要找这铜、锡、铁矿而又没有设备,难道真要让兵士一锄一锄的满地挖?
  又或等打下阴山或是收复后套、西套后再考虑矿的问题?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若是要深山……云中郡确是没有。”
  “但不知老丈可否沿河探矿?”
  钵一脸迷糊:
  “沿河探矿?小民从未听闻有此探矿之法……”
  沈兵则回答:
  “老丈不妨一试。”
  “沈兵会造旧支付费用,若是探得矿产则另有重酬!”
  钵没有多想就点头答应了。
  钵等一行人要的并不是矿,矿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他们只要报酬。
  只要报酬到位,就算让他们去沙漠里探矿他们也乐意。
  沈兵又交待了一句:
  “尤其是在河道拐弯处。”
  “有可能被浅层淤泥覆盖。”
  “若在河道某处发现矿石,则矿地未必是附近,有可能自上游冲涮流至该地!”
  钵半信半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沈兵这其实也是“死马当活马医”。
  既然古时因为设备所限探矿只能限定在表层裸露矿,那么除了山体有可能裸露矿脉之外就是河道了。
  河道其实就是河水往下挖了一条深沟……原本该处应是平的,长期经河水冲涮于是河道越来越深,两岸则突显出来。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黄河含沙量大,带来的泥土会一层层的往地面上覆盖结果越来越高。
  但河套地区的黄河与下游的黄河不尽相同。
  河套地区的黄河只是部份经过黄土高原……西套附近通过一小段黄土高原,接着到云中郡附近往南直至“几”字形第三拐角处一大段黄土高原地区,由此含沙量大增。
  于是云中郡一带黄河含沙量并不高。
  不过能否找到露天矿还是要看运气,实在找不到就只能等收复后套再说。
  纸、铁两项都因关系国之命脉过于敏感暂时无法放手生产。
  于是就只剩下纺织这一项了。
  纺织就没什么问题了,而且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纺织开始。
  原因无它。
  纺织是解决“衣食住行”中“衣”的问题。
  古人将“衣”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衣”是解决“温饱”中“温”的问题,尤其地处寒冷的北方这一点尤为重要。
  而古人制衣程序繁琐极为耗时:先要种植苎麻,接着要将其剥皮浸泡取其纤维纺成麻线,再将麻线织成布,最后才能将布制成衣。
  正如之前所言,古时女人并不是不会干活只会呆家里做家务。
  而是古时的家务极为繁重,只舂米、织布制衣两项就几乎是起早贪黑的成天劳累了。
  如果没有解决“衣”的问题,劳动力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几乎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吃和穿上,这两样不解决连生存都成问题,又如何去工厂干活?
  纺织业的好处就在这,它既解决了“穿”的基本生存问题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同时又是工业化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一点是……纺织业相对于大机器生产要简单得多,它初期只需要水力就可以完成。
  而其它的机器生产首先得有蒸汽机。
  所以毫无疑问,沈兵将重点工业区商业化生产的重点放在纺织业上。
  于是一具具水车制作出来……初时浍等人以为这些水车还是用来舂米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舂米作坊根本不需要放在工业区内。
  一来舂米作坊不污染水源可以放在城内。
  二来舂米作坊更适合在城内分散分布以方便百姓。
  纺织作坊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三百一十五章 织布机
  古时的纺织其实是各有其意。
  纺即纺纱,指的是将苎麻纤维纺成纱或线
  织即织布,指的是将纱线织成布。
  近现代因为工业化生产两者同时进行,甚至不需要纺直接就可以制成布,于是纺织才被当成一体。
  而秦时两者都是相当繁琐的工作。
  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繁琐但不复杂,要的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进行同样的重复。
  比如织布,它实际上就是跟编筐一样,分经、纬线,然后将经纬线互相交错编在一起就成一块布。
  只是因为纱线很细,于是手工编成一块可以制成衣服的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也成倍的提高了衣服的成本……其成本绝大多数是人工成本。
  原始的织布机是腰机,也就是坐在地上将经线的一端用麻绳固定在腰上另一端用双脚顶住以“分绞棒”分开经线单双数……
  “分绞棒”是古时人们在织布时发明的东西。
  正如之前所言,织布就是像编筐一样将纬线一根根交错穿插在经线中。
  如果是手工制作且每根纬线都要这么穿插一下,其工作量显然太大。
  于是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将经线头尾固定并崩直,接着在经线单双数错开插入一根“分绞棒”,这样经线的单双数便始终都处于错开的状态,纬线只需要在提起“分绞棒”时形成的“织口”中穿过就可以了。
  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脚踏式织布机,它其实跟“腰机”的原理一样,只是加上了机架、综框、辘轳和踏板,全名为“脚踏提综斜织机”。
  不过依旧还有许多人使用这种原始的织布法。
  沈兵认为这主要是与百姓制作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关。
  脚踏式织布机虽然效率高,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
  不会做又买不起,当然就只能使用廉价得多的“腰机”。
  其实就别说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了,就是在现代依旧有少数民族在使用这种腰机织布。
  这类简单而又重复性的工作其实很适合用水力代替。
  沈兵当然是使用更成熟的脚踏织布机。
  这一回沈兵是叫上了苍、胖子屯以及蒙良。
  自从沈兵成为副将起与他们接触得就不多,现在要发展生产就总算是用得上了。
  沈兵是这么打算的:
  苍这个师弟手艺活了得,那么这纺织工厂里器械制作及维护就得靠他了,甚至他还应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操作并维护这些设备的工人,然后一批带一批。
  胖子屯是商人出身,而且还会术数,经营管理方面就靠他了。
  至于蒙良,这货别看他一副好吃懒做花天酒地的样子……这方面如果用到实处其实就是优点,人缘广到处都有狐朋狗友,再加上他父亲还是咸阳的庞臣,那要为纺织厂打开销路还不是妥妥的?
  在此之前沈兵还问过监御史:
  “军人不可经商,但掌管云中郡是否可以经商?”
  监御史回答:
  “若是大梁军便不可经商,但云中郡却可以。”
  沈兵有些不耐烦的问:
  “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
  监御史赶忙回答:
  “回将军,只需将税收记于云中郡便可。”
  沈兵点了点头,觉得这才合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