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秦工程兵 (远征士兵)


  “发往云中郡的铜、铁矿石加倍。”
  “至于人手……再发一万劳力!”
  赵高则在一旁劝道:
  “大王,若是发一万劳力,只怕送往云中郡的粮草……”
  嬴政“哦”了一声,想也没想就回答道:
  “粮草也加倍!”
  赵高又说:
  “大王,可是我等粮草也不足,如何还能……”
  嬴政回答:
  “无妨,可先向百姓借粮,丰收后加倍偿还。”
  “云中郡可是入关要地,保云中郡不失就能保中原不受匈奴劫掠。”
  “百姓也是责无旁贷。”
  赵高又说了句:
  “可是大王,据雁门郡郡守所报,沈兵并未严守入关要道,匈奴依旧可绕云中郡南下。”
  “沈兵此举乃怯战不前……”
  嬴政闻言不由笑了起来:
  “若是怯战不前,又如何能杀敌七千俘敌一千?”
  “沈兵此举实乃欲擒故纵矣!”
  赵高额头一道黑线。
  他很快就明白“胜仗就是硬道理”,在沈兵打胜仗的时候想要限制他或是说什么坏话都是站不住脚。
  于是赵高也不敢多说什么,赶忙改了口风附和。
  事实是不是这样其实只有沈兵自己知道。
  不过如果说这是沈兵用计并吓退匈奴也没错,因为头曼单于第一时间就被吓住了,他在看望冒顿时就感叹道:
  “如果云中郡的秦人有这些办法对付我铁骑,那么中原的秦人又如何会没有?”
  “如此一来,我等如何还能南下劫掠?”


第三百一十章 炫耀
  头曼单于当然不知道像沈兵这样的军队全天下就只有这一支,尤其是那以打乱匈奴骑射的三弓床弩,除了沈兵的北地有装备外其余地方那是连听都没听过。
  不过用三弓床弩的出现还真是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秦军尤其是对抗骑军。
  比如在野外与骑军对阵,动不动就往周围发射几道索箭……于是匈奴绕着周围转圈然后朝中间射箭这招就玩不转了。
  冒顿也是与头曼同样的想法。
  在这情况下若还要进入中原劫掠没有利益……就算能劫到些财物只怕也是得不偿失,赔本的买卖匈奴当然不愿意做。
  因此沈兵这一仗实际是打出了云中郡的安宁,甚至再往后沈兵继续扩大圈地范围并加快步伐时,匈奴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轻举妄动。
  沈兵这边就重新把注意力转到了发展生产的问题上来。
  从中原运来的粮草、矿石和劳力也逐渐增加。
  其实沈兵知道,云中郡最缺的不是这些,而是百姓。
  有百姓就有了一切,否则所有的都只能仰人鼻息……
  比如此时的云中郡,因为没有百姓所以兵员只能由中原提供,另外还有劳力、矿石等。
  这不是说沈兵想造反,而是沈兵知道往后历史会如何发展:
  嬴政死后赵高串通李斯为了立胡亥,密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
  扶苏一死,身为扶苏半个老师的蒙恬被逼死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虽说沈兵貌似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要说改变其实也没改变……他只是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死的人少了许多。
  比如昌平君和项燕应该兵败自刎,还有千千万万秦、楚相争的兵士。
  尤其赵高和李斯两人的利益关系没变,这点没变就意味着他们会有害死扶苏的动机。
  而沈兵却偏偏替代了蒙恬成为扶苏的“半个老师”。
  如果历史重现怎么办?
  赵高是嬴政身边代写诏书下达圣旨的人。
  李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他们说嬴政没死那谁敢说嬴政已经死了?
  他们下假圣旨……事实上那就是真圣旨,因为圣旨一直都是赵高代写的,又盖有嬴政的大印,真圣旨也长这样,一分不差。
  它与真圣旨的区别就是,那不是嬴政说的话。
  但嬴政要是死了,难道还能爬出来将赵高和李斯这两人问罪不成?
  于是,几乎全天下都在赵高和李斯两人的控制之下。
  当然,这控制是暂时的,赵高和李斯两人无法长期这样借尸传旨,时间一久百官没见着嬴政的人就会起疑。
  于是赵高和李斯必须逼死扶苏立一个他们可以控制的人当皇帝以保住自己的权势,这个人当然就是赵高的学生胡亥。
  至时若沈兵碰到这情况怎么办?
  抗旨不遵?
  那就是与天下作对就是谋反!
  后世许多人说扶苏是因为迂腐看了道赐死的圣旨就自尽,然而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扶苏不知道嬴政已死,以为这就是嬴政真实的意思。
  那么去咸阳面圣还有意义吗?
  嬴政是要下怎样的决心才能将其儿子赐死?
  又岂是几句话就能劝回头?
  于是摆在扶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依旨自尽,要么起兵造反。
  扶苏不愿选择后者,同时也对后者没有信心,于是只能选择前者。
  沈兵不希望最终还是这个结局,所以必须事先多做准备。
  该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百姓?
  沈兵思考良久就找来了剺,问:
  “二五百主可通晓匈奴言语?”
  剺拱手回答:
  “我等与匈奴言语相近,虽不能说通晓,但八九不离十。”
  沈兵点了点头,道:
  “如此甚好!”
  说着就让人带了一名匈奴俘虏并谴退左右,让剺转告俘虏:
  “转告匈奴大王,在我沈兵独创的床弩、索箭之下,尔等来多少我便灭多少!”
  剺不疑有它,把这话原话翻译给俘虏接着并将其放回去报信了。
  这表面看起来十分正常,就是沈兵向匈奴示威并警告,甚至就连头曼单于听了也只是气愤,差点就要把回来转告这话的俘虏一刀砍了。
  但冒顿却拦住了头曼,问俘虏:
  “再说一遍,你可记清了?”
  俘虏又重述了一遍,然后回答:
  “左贤王,属下记得一字不差。”
  冒顿又问:
  “你确定他有说‘独创’二字?”
  俘虏很肯定的回答:
  “确定!”
  这时头曼才意识到问题所在,问:
  “这是不是说……只有云中郡有床弩和索箭?甚至那如此了得的弩箭也是?”
  冒顿点了点头:
  “这也是我所想。”
  “我探得情报,据说那沈兵是工匠出身,能制也各种千奇百怪的兵器及用具。”
  “所以这或许是真的,中原或许还没有床弩和索箭。”
  “只是……”
  头曼单于焦急的问:
  “只是什么?”
  冒顿回答:
  “沈兵如此精明,又怎会透露这情报与我们?”
  “而且这似乎是他有意让我们知道的。”
  “这是不是引诱我们前往中原的陷阱?”
  头曼蛮不在乎的回答:
  “哪有那么多计,这只是沈兵炫耀自己的功劳犯下的错!”
  “何况,我们只需派出探子打探一番就知道了!”
  说着马上就派出牧民伪装成贩马商人前去打探。
  其实冒顿猜对了一半,这的确是沈兵有意透露给他的消息。
  其实沈兵是真不愿意跟匈奴打这一仗,更不愿意这一仗会胜得如此完美。
  这并不是说沈兵喜欢被虐,而是从长远考虑不应该有这场胜仗。
  如果匈奴这么容易就被打败,如果边境只需沈兵这一万多人驻守就可保安宁,那还有必要往云中郡迁移百姓做长远打算吗?
  换句话说,此时的沈兵从某方面说跟匈奴是一条船上的:匈奴强则沈兵强,匈奴弱则沈兵弱。
  只有匈奴够强能威胁到中原,中原才有可能源源不断的往边境送人送物。
  否则,那什么翻倍的粮草与资源,以及一万劳力……不过就是战胜后的奖励而已。


第三百一十一章 迁民
  接着是什么情况就不用说了。
  头曼单于去打探一番后兴奋的发现事实果然像他们猜测的那样,云中郡兵士手里对付骑兵的利器诸如新弩、床弩以及索箭在中原其它地方都没有。
  冒顿一度还觉得困惑:如果云中郡有这些东西的制法,为何中原地区不知仿制?
  冒顿不知道的是,这些东西看起来简单实际制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难处是在铁的制法……所有这些甚至包括箭矢在内都是建立在新铁的基础上。
  没有新铁而以青铜器制这种脚踏弩、床弩或是索箭,虽有其表却无其里,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没用几下就断裂损坏了。
  沈兵甚至已找好了借口……其它人要是听到消息来问,沈兵就回答是以水排冶铁改善铁质制出的。
  事实是水排冶铁的确可以改善铁质,只不过没改善到这程度而已。
  但沈兵要是不说,欠等铁匠又处于严格的保密措施之下,谁又知道是怎么回事?
  头曼单于和冒顿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只需要知道中原没有这些恐怖的装备就够了。
  他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大喜之下立时就派出部队南下劫掠。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