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以为大王会因安陵城坚而损其千古威名吗?”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长叹一口气。
沈兵虽是没有明说但昌平君也听明白了。
这楚国的岭南也是同样情况。
虽说对岭南用兵十分困难也没有多少利益,但若岭南不降的话……
到时秦国就差这一块就能一统中原还能停下脚步?
那时的秦国又不缺粮又不缺兵,那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岭南,便是千年老树只怕也会被连根拔起,消灭他们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所以,昌平君这想法是很危险也是不现实的。
到时只怕想偏安一隅都没这机会了。
昌平君思考良久,终于才下定了决心重重点了点头,朝沈兵拱手道:
“多谢副将指点。”
“本君永生难忘,将来本君若是能侥幸求得一命,必报副将救命之恩。”
沈兵赶忙回答:
“昌平君言重了,属下不过是动动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
第一百九十八章 蒙武
昌平君希望沈兵能为其作证。
这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为此时昌平君的处境十分尴尬,沈兵与昌平君定下的这策略对嬴政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对嬴政直说了吧,比如昌平君打算逃回楚国成为楚王之后再怎么怎么滴……
生性多疑的嬴政能信吗?
嬴政一听这计策肯定就会想:
你小子这是把寡人当三岁小儿吧?
你逃回楚国成了楚王到时还能来降?
到时岂不是放虎归山?
于是不仅不会同意反而还会将昌平君软禁甚至关押起来。
这要是不说吧……
有一天昌平君劝说了项燕等人来降,说这是早就计划好云云。
到时嬴政又怎会轻易相信?
嬴政只道昌平君这是墙头草,被秦军所攻见复国无望这才带人来降的。
所以只有沈兵作证才可以证明这一切,到时才能更好取信嬴政也可以有更多资本讨价还价。
沈兵很干脆的应了下来。
毕竟这是好事,这可是劝降了昌平君并带着楚国残部来降给秦国少了许多麻烦,自然又是大功一件。
当沈兵回军营时,就见蒙良已在门外焦急的等着他了。
一见沈兵回来,蒙良赶忙迎了上来行礼道:
“沈副将救我。”
沈兵不由奇道:
“何事如此惊慌?”
也难怪沈兵疑惑,要知道这蒙良可是庞臣蒙嘉之子,在这军营里又有什么能害得了他!
那蒙良却回答:
“副将有所不知,那从邯郸赶来的十万秦军就要到了。”
沈兵笑了下,一边走进副将府一边反问:
“那十万秦军到了又与你何干?难道他们是来捉你的不成?”
蒙良回答:
“这倒不是,只不过……那领兵的却是蒙武将军。”
沈兵“哦”了一声,心下更是奇怪。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蒙嘉又是蒙骜的弟弟,那这蒙良岂不就是蒙武的堂弟?
这有个当将军的堂兄领兵前来蒙良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是一副大祸临头的样子。
蒙良显然知道沈兵在想什么,于是叹了口气道:
“副将有所不知,家父与堂兄一家素来不和。”
“今趟若是让堂兄寻个由头把我派上战场……”
听到这沈兵就明白了,原来蒙良还是担心蒙武借此机会公报私仇。
这似乎不奇怪,蒙骜是秦国名将,而蒙嘉却是庞臣。
自古名将和庞臣就是对立的,所以他两人关系自是好不到哪去,于是蒙武自然也不耻蒙嘉一系的作事风格。
也难怪这蒙良有个当将军的堂兄却要到炮师去承功。
蒙良拱手对沈兵说道:
“副将,若是那蒙武要将我等调到他置下,还请副将……”
沈兵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
“这个……我不过是一名副将,而蒙武却是将军。”
“若是将军有令,我这个副将哪还有不从之理?”
蒙良脸色唰的就白了:
“副将,这万万不可,若我到了他置下,可是九死一生啊……”
沈兵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蒙武身为一军之将,考虑的多是攻城杀敌,又如何会想成心为难你?”
“只怕他根本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你便放宽心吧!”
蒙良这才稍松了口气:
“他要是没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总之,副将到时千万要护着属下!”
“蒙良感激不尽!”
沈兵无奈只能答应了。
沈兵猜的没错,蒙武的确没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军这十万大军是三天后才赶到的。
邯郸距大梁只五百多里,本应十余天就能赶到。
但因为两城之间道路被淹,这十万大军只能绕了远路,足足二十余天才到大梁。
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开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泽一片,军队补给都很难运送。
除非将黑甲军摆在河道上巡逻护航,否是都无法用船运。
但这样一来黑甲军又会被绊住手脚无法脱身。
杨端和免不了又要为沈兵引荐一番。
这蒙武已是四十几岁的老将,他只看了沈兵一眼微微点头然后就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蒙武才对杨端和拱手说道:
“上将军,据闻暂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陈城再攻淮水。”
“属下以为不妥。”
杨端和问:
“有何不妥?”
蒙武回答:
“我军若是攻淮河便是孤军深入楚地。”
“此方略虽可将淮北楚军退路切断,然我军亦是四面受敌。”
“若后方陈城有变,则我军便深陷楚军包围,到时只怕攻楚不成反而损兵折将。”
杨端和问:
“那么,以将军之见我军该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答:
“先取曹州,再取陈城。”
“如此便可保陈城不失。”
杨端和与沈兵交换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确更稳妥,但却太稳妥了……这就相当于一城一池的攻占稳扎稳打。
然后打着打着,就会发现敌人一个都没少,只不过就是把战线后移而已。
而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战术虽然危险,却是在楚军中间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后再分割包围。
要知道此战是秦军战斗力强而兵力少,而楚军战斗力弱而兵力多,所以应该充挥发挥秦军的优点大胆穿插而不是稳扎稳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个偏传统的人。
杨端和没有当场拒绝,只是客气的回了声:
“蒙将军所言在理,我等稍后再做讨论。”
不想蒙武却依旧坚持:
“上将军。”
“我军灭赵之战用时十数年。”
“如今这楚国不输于赵,其国力甚至强于赵。”
“是以蒙武以为,我等切不可心急,应做长久作战的打算。”
这话听起似乎有理但实际上赵国与楚国的情况不一样。
且灭赵时的秦国与灭楚时的秦国也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用灭赵来推灭楚。
沈兵皱了皱眉。
暗道也难怪蒙氏一族爷爷辈的蒙骜是名将,孙子辈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将,偏偏就是中间这蒙武名不见经传。
如果说他有参加过什么战斗的话,那就是分别跟着李信和王翦灭楚。
却没有像蒙骜、蒙恬一样独领一军。
第一百九十九章 狼筅
蒙武的问题就由杨端和去操心,沈兵是没什么兴趣去争论。
毕竟战略这东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打一仗就结果往往是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更重要的还是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那方略还只是“暂定”。
事实上都不能算是暂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以安陵城为基础,没有安陵城就又得重新规划一番。
既是如此,彼此又何必一定要争个对错呢?
至于嬴政为什么会在这时派蒙武来领一军,沈兵以为这是嬴政分功的策略:
此时的秦军由王翦一家独大,蒙氏至蒙骜死后便一厥不振。
即便是之后蒙武的儿子蒙恬,与王翦的儿子王贲相比也是相去甚远。
从嬴政的角度来说,最忌讳的就是“一家独大”。
所以史上他之所以起用李信加蒙武的组合去灭楚也是有此打算,只可惜李信兵败,嬴政倒头来还是不得不用王翦。
如今只是把李信换成了杨端和。
但杨端和毕竟是王翦的旧部,为了分功自然再捧一捧蒙氏。
这些倒不需要沈兵关心,他的重点始终是训练。
训练情况让沈兵有些意外,在好吃好练的情况下,一个多月下来兵士的身材已出现明显的变化。
虽说没有一块块肌肉那么夸张,但整个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卧推从开始的80秦斤涨到了140秦斤(约现代35公斤)。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新手福利期”,一开始的进步几乎就是翻倍增长。
虽然这35公斤对现代人来说算不了什么,现代健身爱好人群平均推卧推重量都能达到45公斤。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