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聚众逼宫
赎刑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制度,各代制度有所不同。大体来说,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赎,赎金的数量有具体规定,西汉时用的是黄金。
汉武帝时,公孙敖、张骞、李广等人或因打了败仗,或因行军迷路,都曾犯下当斩的死罪,但都用钱赎了罪。李广这个倒霉蛋甚至不止赎了一次,漠北之战时他又双叒叕一次迷路了,错过了军功封侯的最后机会,李广心态崩溃当场自杀了,否则他依旧可以用钱赎罪。
只有穷鬼司马迁因为拿不出钱,只好坐等被宫,太史公变成太史公公。据说当时赎死罪须钱五十万,赎个宫刑大约减半。司马迁年薪大概有十万八万,赎个宫刑其实也就三年的收入,但这货就是穷成这样,因为没钱丢了命根子。
这样说来,还是应该趁着当官多捞些钱,关键时候真能救命。
欧阳歙大捞的一千多万,能赎三十次死罪,就算他退了赃,家里拿出五十万钱也不是个事儿。
阴识提议让欧阳歙赎死,对一个累世豪门来说,几乎就是不处罚,过几年有机会复起,他便又能堂而皇之地重归高位。
此时贾复也拜下,说道:“为《尚书》不会因欧阳歙之死而失传,为天下向学之士有法可宗,臣愿以爵位赎其罪,请陛下准许。”
刘秀很震惊,贾复这是下了血本了。武将的爵位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可以传之子孙的,可贾复却要用爵位替欧阳歙赎罪!
他沉默片刻,说道:“朕一向以为欧阳歙谦恭礼让,节操淳厚,有长者之风,对他甚为倚重,使其由一县宰而至州牧,朕待之不可谓不厚。没想到他竟如此贪鄙,不知自爱,辜负了朕的期望,朕心甚痛!若是一个寻常官员犯法,尚可使其赎罪自新,可欧阳歙海内人望,万众师表,天下人都看着他,士子皆以其为范,而他竟做下了这等事,罔顾国法,情状恶劣,不诛之无以正法纪,无以正世风,无以谢天下。”
刘秀霍地站起,喝道:“朕意已决,卿等勿复多言!”
贾复和阴识见皇帝如此坚决,都不敢再劝,只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突然有人急匆匆地进来,叫道:“陛下,不好了!有太学博士弟子千余人,来宫门外为欧阳歙求免!他们说,不可杀欧阳先生,使尚书失传废绝,有一个儒生竟然自髡剔,说是为欧阳先生赎罪!”
髡剔就是剔去头发,表示有罪,古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的毁伤,这是最基本的孝行,自已剃了光头,是大不孝,非有罪者不为。
贾复说道:“竟敢有人守阙逼宫,惊扰陛下,实在胆大妄为,臣这就调兵出去,捕拿狂生,守护宫禁!”
聚众来宫门,名为求情,实为逼宫,因为一个欧阳歙,儒生们要和刘秀硬刚了!
贾复本来要为欧阳歙求情,甚至不惜为他放弃自己的爵位,但是一遇到儒生威胁到皇帝,他立即毫不犹豫地站在刘秀一边。这说明他十分忠心,虽然对此事有不同意见,但对于皇帝依旧是誓死维护。
忠心,就是刘秀把他视为心腹的主要原因。
阴识脸色有些发白,他知道这件事十分严重,前来守阙的儒生,都是太学学生,博士弟子,基本都是豪强子弟,在各地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一起来示威,对刘秀十分不利。一个应对失当,天下很可能生变,刘秀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可能涣散。
说得严重点,这件事处理不好,有可能动摇刘秀的统治基础,让他失去豪强的支持,使关东再次陷入动乱。
他偷偷瞄了瞄皇帝刘秀,见他毫不慌张,神色如常,只对着贾复摆手道:“朕的臣子来求情哀告,又不是敌袭,何必动刀兵?卿等勿忧,朕自有主张。”
他的镇静让剑拔弩张的贾复和惶惶不安的阴识都平静下来,仿佛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阴识心道:“不愧是刘文叔,遇事不慌,自有主张,怪不得他能成大事。”
刘秀就是这种人,平时处事谨慎小心,遇到大事却稳得住。
从前在乡里种田,兄长刘縯常自比汉高祖刘邦,却把刘秀比成刘邦只会种田的二哥刘喜,笑话他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
事实证明,刘縯看错了,错得离谱。
有的人吵吵嚷嚷做大事,有的人默不作声做大事。刘縯属于第一种人,刘秀属于第二种人。
当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万大军围困昆阳时,城内那些身经百战的绿林将领都慌了,有的想要逃跑,有的想要投降,没有一个人想要抵抗,唯有刘秀平静地站了出来,给出了第三个选择:战!
这时,平素看起来谨慎胆小的刘秀没有显露出丝毫畏惧,他的身上仿佛发着光,让那些平时轻视他的人看着晃眼。
就这样,在所有人害怕退缩的时候,刘秀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十三骑突围,一万大破四十万,傲人的战绩宣示着一代英雄横空出世。
在以后的日子里,刘秀遇到许多挫折,每当这时,他总是想:还能比昆阳之战时更绝望吗?
当时刘秀手下无人,地位不显,尚能以少胜多,谈笑破敌,如今他雄踞关东,麾下有百万之众,一千个儒生逼宫,就能把他吓倒吗?
刘秀道:“让伏湛和卓茂出去应对,一定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各自散去,回去好好念书。”
伏湛和卓茂都是当世大儒,伏湛是再造尚书的伏生的后人,自成一家学说,卓茂是南阳名士,号称“通儒”,在为密县县令时,天下大蝗灾,传说因为他的德行,连蝗虫都不进密县境内。
让这两个在儒生中有大影响力的人出去劝解太学学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刘秀笑道:“太学学生,都是各地英杰,是国家的人才,今后不知有多少人可以位列朝堂,可不能伤着了他们!”
第371章 让我去死
听说一千多太学生聚众逼宫,邓禹跌足道:“坏了,坏了!这些个学子,要把欧阳公害死了!”
“又不是欧阳公让他们去的,欧阳公有什么罪过?”赶着来报信的阴识问道。
“当年大侠郭解虽未亲自杀人,但很多人为了他而杀人,郭解自己并不知此事。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以大逆无道的罪将郭解杀死。此事亦然,儒生为欧阳公守阙逼宫,欧阳公虽不知情,这个罪过却更大。”
郭解是汉武帝时的著名游侠,为人残忍狠毒,常为小事暴起杀人,少年时常不惜冒死去替朋友杀人报仇,抢劫、私藏逃犯、私铸钱、盗墓,非法的事做得数不胜数。等到年纪渐长,郭解开始转变,从一言不合便杀人改为市恩与人,替人排忧解难。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仰慕他的人很多,郭解可谓是名满天下。
汉武帝迁徙豪强时,轵县县掾杨季主提议迁移郭解。因为有他在县里,基本就没有官府什么事儿了,官府制不住他,全县的官员都怕他,政令不能通行。县里巴不得送走这尊瘟神,便把郭解列入了迁移名单。
郭解不愿迁走,请大将军卫青替自己说情,卫青向武皇帝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移标准,汉武帝却说:“郭解一介平民,竟能让大将军替他说话,怎么能是穷人呢?”强制把郭解迁到茂陵。
有人替郭解出头,把提议强迁郭解的杨季主砍了头,杨家不服,去京里告状,又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告状的杨家人杀死在宫门之外。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还如此嚣张,完全不顾国法,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逮捕郭解,最终将其灭族。
郭解替人解难,行使威权,影响力巨大,已经触犯了皇帝的禁脔,因此为武皇帝所不容。与他比起来,欧阳歙虽然在手段上不像郭解那么暴力,但在影响力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欧阳歙是一代大儒,官学权威,名满天下,弟子成千上万,仰慕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为人所仿效,对天下儒生和学子带来影响。而他不知自爱,利用权势谋取巨利,犯了国法,理应处置。
在欧阳歙没有发话的情况下,儒生们自发守阙逼宫,不许皇帝处置一个罪证确凿的犯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太学生们这样做,是说儒家学说能凌驾于国法之上,大儒可以罔顾法纪,为所欲为吗?
自从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取得独尊地位以来,又发展出天人感应、春秋决狱等学说,对君权形成了限制,对法律进行了干涉,儒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察举制之下,一个人要想仕进,不学经几乎是不可能的。
儒学的影响如此之大,作为儒学的解释者和传播者,欧阳歙这样的大儒可说是一呼千万人应,这形成了一股力量,甚至可以对抗皇权。这一次太学生逼宫,明显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邓禹清楚刘秀的性情,他为人仁慈,善于变通,但是绝不懦弱。
本来皇帝要处置欧阳歙,是根据律法处罚一个罪犯。从千人逼宫这一刻起,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阳歙从一个待罪的犯人,摇身一变为皇帝政治上的敌人。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