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但是,如果粮荒恶化到一定程度,这一系列组合拳是必须打的,世上本无万全法,只看哪一种伤害最小罢了。
  “令粮商售粮,须以何等价格呢?”皇帝问道。
  “臣以为可定为如今时价之一成,每石五百钱左右。”郑深说的五百钱其实已经不低了,这是个介于寻常年景和荒年之间的价格。
  大汉的粮价波动,从盛世到乱世,可说是冰火两重天。
  刘邦初建汉朝时,民生凋蔽,通货膨胀,粮食每石万钱;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汉文帝时已降至每石数十钱;到景帝时更是达到了逆天的低价,每石五钱;等到西汉末年,粮价又开始涨了起来,到了王莽乱政之时,天灾人祸并起,粮食又涨到了每石万钱;但这不是两汉的最高粮价,两汉的粮价记录是董卓创造的,东汉末年,董卓进入长安,为了掠夺民间财富,下令铸造小钱,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粮价上涨到每石十万钱,这个价格与同时期的幽州相比就显得格外逆天了,当时刘虞治下的幽州一石粮仅需三十钱。
  司马迁货殖列传里的经济学专家计然曾说起粮价,官府应当维持粮食价位在“上不过八十钱,下不过三十钱。”
  从这个角度看,每石五百钱其实也是一个相当高的价格了,但是两汉之交是一个乱世,没有粮食吃以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粮食真的比金子还要宝贵,硬逼着粮商以五百钱一石的价格出售,他们肯定也是不愿意的。
  皇帝问道:“现在各地百姓如何,有饿死人的吗?”
  “回陛下,去年您免了天下田赋,百姓手中多少有些存粮,其余地方还好,只是京兆的新丰、华阴和左冯翊的高陵缺粮比较严重,听说饿死了人。”郑深说道。
  “京师仓是谁在镇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华阴百姓饿死!”
  罗由道:“陛下,京师仓还是当时徐丞相安排了两营将士驻守,大军解散时,京师仓两营没动,如今依然还在那儿。”
  刘钰面色阴沉,说道:“大军都解散了,怎么他们还在?”
  罗由回道:“当时也差人去过华阴,想要将两营遣散,两营不愿,宁愿就近择地屯田,后来考虑到还要派兵去接管京师仓,不如暂让两营驻守,日后再说,一直迁延到现在。”
  “马上派人去传旨,京师仓立即开始赈灾,不得使华阴再有饿死之事,两营将士愿归农种田者,随其意愿,授田务农,若是欲屯田,便就近择地军屯,一切皆从前例。”
  小皇帝早不是去年什么事都要和樊崇、徐宣打商量的低配版皇帝,如今他大权在握,可以独断专行,直接下旨,无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刘钰又命令高陵和新丰开始赈灾,因为两县就在长安附近,若是无粮,自可由长安供给。
  但是对于郑深的一套战时计划经济的法子,皇帝并没有立即要求执行,只说再等等看。
  议事完毕,皇帝心情沉重地回到宫中,免不得又多吃了两碗饭解忧。这时牛得草进来通报,汉情局局长吴原来了。
  今天是吴原例行汇报的日子,自从汉情局扩大,触手越伸越长,吴原的地位愈发重要,每次汇报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这次也不例外,他从三辅讲到陇西,从安定说到巴蜀,话头一转,又讲到了幽州、冀州。
  皇帝问道:“真定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吴原道:“臣在去年成立了汉情局冀州曹,秋天便派人潜入真定,在当地发展了八人,其中一人是真定王刘杨之弟临邑侯刘让家丞的侄子。”
  这过长的关系链让刘钰有点发懵,真定王刘杨是汉景帝七世孙,真定共王刘普之子,刘秀的皇后郭圣通的舅舅。
  这是一个实力派的王。在刘秀巡行河北的时候,王郎在邯郸称帝,追杀刘秀,刘秀手下兵少,不能匹敌,派骁骑将军刘植去游说真定王刘杨归附,刘杨当时拥兵十数万,实力雄厚,当然可以有资格和刘秀讲讲条件,他的条件就是把外甥女郭圣通嫁给刘秀,实现政治联姻,刘秀同意了。
  双方联姻后,刘杨出兵帮助刘秀灭掉了王郎,刘秀平定了河北,依旧封刘杨为真定王。
  刘秀称帝之后,刘杨不知被谁忽悠的,说什么“赤九之后,瘿杨为主。”对应到他脖子上的赘瘤,说他命里应当为天子,这使刘杨产生了一点异样的想法。可是还没等发动,就被刘秀先发制人,派刘杨的亲外甥耿纯去真定王国,就在刘杨的地盘上来了个斩首行动,直接把刘杨和他的弟弟临邑侯刘让、从兄刘细一起斩杀。平定了这场没有发动也不一定会发动的叛乱。
  刘钰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因此让吴原派人去真定,找机会潜到刘杨的身边,找机会改变这一段历史。
  除了窝囊被杀,一点没造成什么后果的刘杨之外,幽州渔阳太守彭宠却是实实在在给刘秀带来了大麻烦,他本来也是刘秀的坚定支持者,后来两人却闹掰了,彭宠愤而起兵,在北面折腾了三年之久。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钰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强大的助力,他指示吴原一定要派人打进真定国和渔阳郡,让刘秀后院的火烧得更旺一些。
  吴原细细讲了渔阳和真定的事,说道:“真定已经搭上了线,渔阳还没有找到接近彭宠的门路。陛下,臣回去便催促幽州曹和冀州曹加快行动。”
  皇帝点了点头,心思又转回到了粮食上,问道:“各地粮价如何?”
  “陛下,蜀地和河西粮偏贱,陇西尚可,关东因常年争战,也在闹粮荒,汉中、南阳粮都不甚充足,反倒是再向南的荆扬二州,据说不怎么缺粮。不过不管缺不缺粮,各地都在限价,不允许囤积居奇,趁势哄抬粮价。因价格被限死了,粮商们便不肯卖,都吵着手中无粮,其实都在手里握着,不肯拿出来卖罢了。”
  “各地都在限价。。。”刘钰沉吟片刻,忽地眼睛一亮,说道:“朕偏不限价!”


第194章 白市黑市
  自从上次为小皇帝雪中送炭,买了两万石粮食之后,郑县大商孙家便开始了飞黄腾达。
  他们当起了后世所谓的“皇商”,与皇帝做起了生意,粮食、布帛、皇室器物,通过孙家的商业渠道,源源不断地运至长安,在这期间,孙家当然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时做生意能与孙家比肩的只有平顶坞的乌家,可孙、乌两家经营的商品不同,乌家主要是买卖马匹、牲畜、皮毛等物,两家井水不犯河水,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
  家族生意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孙老太爷却依旧不满意,每天长吁短叹,让家里的子侄们纳闷不已。
  孙老太爷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担忧他们孙家的未来。孙家是有钱,可是富不过三代,有钱也得能守得住才行。如今他们孙家与皇帝和尚书令郑深的关系不错,有人罩着,自然是生意兴隆,可是两代之后,三代之后呢?还有贵人可以依靠吗?孙家不还是个士农工商中排名最末的商人吗?
  商人在大汉朝的地位一向不高,在各行中位居末流,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是当权人眼中又肥又软弱的绵羊,经常成为权贵的收割对象,汉武帝便是采用“告缗”之法,通过收拾全国的商人攒足了军费。
  在这一点上,乌家就比孙家强了许多,他们不仅做生意,而且有自己的家兵,乌春的儿子更是个个厉害,乌米小小年纪做了都尉,乌盖是皇帝最信任的近臣之一,乌家本身就是权贵豪门。
  孙老太爷每念及此,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愁思。他下定决心,要在他这一代改变孙家单纯的商人身分,将孙家的身份抬高至豪门大户。
  应该说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孙家搭上了郑深这条线,及时投靠了皇帝,抢得了先机。而看小皇帝的意思,好像并不歧视商人,反而对他们很是倚重。
  前一阵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筹粮,只要肯花钱粮,便可送子弟入太学,便可被乡里尊为高贤。孙老太爷很是兴奋,立即带头响应,积极参与,他向县里捐了良种两千石,这个手笔实在是极大。
  两千石粮就是大手笔的捐献,皇帝要亲自赐建石阙了,种子价格数倍于粮食,两千石良种的价值超过万石粮食。
  这个捐献一出来,龙颜大悦,皇帝赐建石阙,并且亲自题字:“大汉义商”,称孙家为:“高贤大德之家”。
  京兆尹亲自来孙家拜访,送石阙和牌匾,口称“孙公”,与孙老太爷平辈论交,给足了孙家颜面,让孙老太爷实实在在地风光了一把。
  孙老太爷又把家里适龄的子侄孙辈全都送进了太学,就指望将来能从中谋个一官半职,进入大汉朝廷,实现孙家由商至官的转变。为此孙老太爷又出了不少的钱粮。
  不过孙家如今最多的就是钱了,他们已经挣了几辈子花不完的钱,看这个样子,将来还会挣得更多。
  孙家如此兴旺,老太爷执掌家业却越发小心,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告诫儿孙,与皇帝做生意一定不能黑心,要知道谦让,眼光放长远,让出一时的利益,得到永久的利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