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高气傲的蔡京说什么也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忽视的冷遇,他需要厚积薄发。如今他在扬州,不仅在官职上低了蔡卞一头,连带着辖区也远远不如兄弟蔡卞的江宁府。他需要谋划,需要换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将兄弟之间的这点差距给抹平了。
别看旧党和变法派斗的你死我活。
可倒霉蛋就那面几个,很多人都活的好好的。只不过想要去京城做官不太现实而已。其实蔡京之前并没有想蔡卞那样被排斥在京城之外。他是一个外表很模糊的改革派,给王安石办事的时候,兢兢业业,能力极强。给司马光办事的时候,也是兢兢业业,能力够强。甚至司马光还说出:“若人人奉法如君,有什么行不通!”恨不得将蔡京贴上能吏的标签,大肆宣扬一番。
倒霉就倒霉在,他攀附的宰相蔡确倒台了,然后蔡京捎带着被连累了。什么御史台告发他行为不端,这种谎话三岁孩童都不会相信,更不用说蔡京了。
流转各地一圈之后,蔡京在年前来到了扬州。但是他并不喜欢扬州。
蔡京这次看中了杭州。
杭州在两浙路,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相比苏州,杭州还多了个市舶,管辖市舶是宫里来的亲信,说不定他还能通过市舶的监管太监和宫里搭上关系。他终于悟了,只有和皇帝搞好关系,才能在朝堂上稳如泰山。跟着朝堂大佬,经常倒霉,实在让人气馁。而机会可不会自己找来,需要他主动出击。
小皇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亲政就在眼前。要是能够提前搭上关系,蔡京琢磨着怎么着也该自己平步青云了。
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送往京城。
模棱两可的表达了对政见的不解。为了他去杭州上任而铺路。
可就在这个当口,蔡京发现他的治下出现了让他万分恼火的事。通判晁补之竟然背着他给颍州送去了几万石粮食。
蔡京明当然清楚晁补之的老师是苏轼,这让他尤其气恼。苏轼是谁?
对于一心想要做高官的蔡京来说,这简直就是灾星呐,躲都躲不及,还眼巴巴的凑上去。
明眼人都知道,扬州的粮食送去颍州,是通判晁补之的决定。但是不清楚的呢?肯定得摊到他蔡京的头上,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身边的下属,蔡京气地恨不得将晁补之丢大牢里,可没办法,处理通判可不是知州的职权范围。
只好派人招来了晁补之,当面提点道:“无咎兄,最近政务之中可有需要本官出面的事?”
晁补之可不是蔡京能够随意拿捏的主,相比苏门其他学士,晁补之出身显贵。家里在大宋立官宦之门庭百年之久,出过的朝廷大员不计其数。面对蔡京看似平和的质问,晁补之决心坦然面:“下官座师在颍州遇到了麻烦,每年这个季节颍州的粮价暴涨数倍。下官处于道义,将府库之中多余的粮食,分发了一部分去颖州。”
蔡京也知道晁补之在他面前底气十足,似乎不大买他的账。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鄙夷蔡京的人品。这时候的蔡京,已经有了墙头草的潜质,当然陷害,贪婪之类的心性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已经让正人君子不齿。晁补之自然看不上他。
可蔡京却假装关心道:“往年一直如此吗?”
晁补之想了想,点头道:“家师在信上说确实如此。”
蔡京合掌,随即摊开道:“既然往年也是如此,为何学士要购粮,平定粮价呢?此非学士之过,乃前人之过也!”
晁补之听到这话,脸色骤然大怒,跳起来指着蔡京的鼻子质问:“你我都是朝廷命官,理当为百姓谋福祉,不该想着尸位素餐,见难而避,非君子所为。”
蔡京摸了摸自己的大鼻子,觉得晁补之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道理是道理,人总不能把道理当饭吃吧?
再说了,他蔡京也是有脾气的,他并没有生气,反而冷笑道:“晁补之,你是扬州的官,不是颍州的官,动用府库,所担的关系可曾知晓?”
晁补之正在气头上,自然不会示弱,昂首挺胸道:“本官一并承担。”
“可否立字据?”
“有何不可!”
很快,含怒写下了字据的晁补之脑袋有点蒙圈,蔡京也一改之前的冷漠,笑道:“以后想要帮人,记得将可能连累本官的事先立个字据再办。免得到时候大家都为难。”
你——
晁补之仿佛重新认识了蔡京似的,面对极度功利的上司,鄙夷不已。
这时候,州衙书办急匆匆的进入后衙,躬身行礼后道:“两位大人,府外有一三十来岁的文士,说他是两位大人的故交。”
“可有名刺?”
“没有,就说自己是章仁和。”
蔡京在口中细细一品之后,突然站起来大声道:“快快有请!”
第164章 立场不坚定
作为副手,晁补之面对蔡京的时候有点吃亏,但是章授的到来,他主观的认为和蔡京没多大的关系。
而蔡京的反应却像是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有居功的嫌疑。
当然,以晁补之的智慧他早就看出,蔡京对老师苏轼是不会有如此大反应的,甚至蔡京给人一种对苏轼隐隐有着些许敌意的感觉。
“元长兄,章仁和应该是受家师嘱托,来扬州见下官。”
晁补之平静的抬头平视蔡京,后者后知后觉的笑了笑,反而不在意道:“我作为地主,招待旧友有何不可?当年本官受章相关照多矣,愧于这些年蹉跎仕途,无法回报,于心有愧啊!”
晁补之没有继续反对,只是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既然元长有意,不如我们出门去迎以迎吧?毕竟章仁和也是我等的师弟。”
“对,正该如此。”蔡京还特意整理了一下衣襟,让晁补之鄙夷不已。
左右都是你说了算,晁补之还能说什么呢?
和苏门其他弟子一样,晁补之并没有将章惇起复放在心上,这位大佬朝堂用不用,他都不在乎。反正谁上台,也不见得会重用苏轼,更不用重用自己。与其将毫无希望的期待放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还不如做多一些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
可蔡京不一样。
要不是蔡确倒台太快,以至于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政敌刚死,自己也跟着一起完蛋的戏码。不应该是政敌死了,自己大小通吃吗?
正因为估计不足,才让蔡京栽了大跟头。
好不容易爬到的高位,就此断送。
也不能说断送了,就算是出京之后,蔡京的官爵还是非常不错的。宣抚使,转运使,都是一路高官,权势不减。但比起开封府府尹,在朝堂上所产生的影响力要差的多得多。至于为什么会做扬州知州,多半是朝堂上的某位大佬盯上了他。
反正旧党有本事的没几个,倒是打压敌对势力却不遗余力。
他恨不得给自己直呼冤枉,说他是变法派,主要是蔡确头太铁,当初沿用新法的时候,把所有的矛盾都揽在自己身上。导致旧党认为蔡确就是潜伏在朝堂王安石的继承者,倒霉也就没准了。至于自己,他投靠了蔡确,被当成蔡确的小弟,也是一点反驳的机会都没有。蔡京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被划到变法派一系之中。按照他对自己的判断,他应该是能吏,不属于任何派系。
自从司马光死后,他连在朝堂最后一个靠山都没了。
这才凄惨的离开了汴梁。
可是在变法派之中,曾布等变法派中间也对他充满敌视。让他难以辩驳。
人品!
人品!
还是人品!
大宋养士一百多年,甭管是旧党还是变法派,都对人品看的无比重要。可蔡京的人品,确实让人怀疑。
但他是一个善于钻营的人,他看出了来自章惇的强大上升势头。简直无法阻挡的巨大依靠,小皇帝终于长大了,他需要一个可以托付朝政的重量级朝臣,出任宰相的位子。而章惇的能力,还有拥立之功,都是无法抹杀的存在。
王珪死后,能够承载小皇帝最大信任的老臣之中,只有章惇了。
章惇的儿子来扬州,对于蔡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就愁自己没机会和章惇搭上关系。虽说当年在汴梁的时候,他们有过合作。但当时章惇是什么身份?蔡京又是什么身份?
当年的章惇不过是赏识蔡京而已,有这一份看重,就让蔡京有点诚惶诚恐。毕竟章惇的才能毋庸置疑,绝对是大宋宰相之中拔尖的存在。多少年没有走动了,他担心章惇万一忘记了自己可咋办?
章惇要不是和司马光等人的辩论中输的一败涂地,也没司马光的上台的事了。
这才是真正的大佬。
虽然比皇帝差一点,但也差不了太多。
而且跟着章惇有一个好处,这位把所有的矛盾都会指向自己,而不会伤及旁人。冲锋陷阵,章惇冲在前面,替小弟们挡箭矢,挡刀枪剑戟;论功行赏的时候,不会忘记身后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大佬。比蔡确靠谱多了。
“仁和老弟,当年汴梁一别,这么多年过去了,贤弟光彩依旧。”
章授看了一眼蔡京,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位向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他虽是和自己的兄长同年,可不是和自己一科。往日里也没有往来,说的如此热情,似乎别有用心。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朝小公爷 [校对全本] (贪狼独坐) 起点VIP2020-11-13完结 5W收藏223.64万字 14.75万总推荐好容易白板熬到高级神装的大号,就这么没了被丢到明朝...
-
大国战隼 [校对全本] (步枪) 起点中文vip2020-10-23完结 10W收藏232.39万字 73.49万总推荐“我一脚油门就能到关岛你信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