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实力问题。
  对自己老妻怀疑自己看人的也眼光,苏轼是坚决不能同意的,曾经官场春风得意的文坛新贵,到宦海沉浮的无奈,有些朋友来了,又走了,但留下的都是真朋友。苏轼往灶台里添了一把稻草,将火烧的旺旺的,这才开口道:“谁说没有的,王诜不是好朋友?”
  驸马都尉王诜,自然是好朋友,叫他出去玩,单都是王诜买的。
  可问题是,王诜是个好人吗?
  王诜为人放荡不羁,连公主都管不住他。宁愿接受贬谪也不愿意对公主认错的倔头,就算是皇帝也拿他没辙。这人勾搭着自己的夫君整日留恋在欢场,说是损友也不为过。
  妻子王润之啐了一口道:“少提这人,你倒霉多半和他有关系。”
  颖州城内,李逵阻止了秦文广跟随的要求。
  这惹起秦文广老大不乐意来:“李逵贤弟,昨日虽见了学士,但是昨日学士醉了,不能算。”
  “也行。”李逵从善如流认同道:“但今日是我苏门子弟的拜见师祖的日子,你一个外人就不要搀和了。”
  “我不算是外人……你和清芫要是……”
  偶像当前,妻妹能卖上人情,秦文广自然舍得。
  好在韩大虎人比较清醒,急忙制止住了大姐夫的胡说八道:“李逵说的对,昨日匆匆一见,没有机会说上话。今日恐怕有周县令和学士之间的私事要商议,李逵贤弟不过是传话人,你就别让他为难了。”
  “这个,也行,不过李逵贤弟,你可不能忘了给哥哥引荐学士。”秦文广觉得李逵不太靠谱,忍不住一再叮嘱。
  惹的李逵烦不胜烦,急急的走了。
  人的名树的影,在苏轼面前,李逵搅合了一阵肚子里的墨水,心虚的肝颤。万一苏轼真把自己当成师祖,来考校他的学问,他答不上来,可怎么办?
  岂不是让自己的光辉形象要崩塌,他读书人的身份还要不要了?
  带着这份忐忑的心情,李逵赶着车,带上了周元还有他给苏轼准备的礼物,去了城外。远远就看到了苏轼的小院,随着距离苏轼的家越来越近,李逵的心也被提了起来,噗通噗通,狂跳个不停。


第113章 因为穷
  牛车还在老远,但是牛脖子下的木铎(一种木头做的木铃铛),伴随着牛迈腿的晃动,发出塔拉,塔拉的声音,清脆而嘹亮,能传出老远。
  河岸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家,更少见耕牛,苏家人在院子里就听到了木铎声,知道客人要来了。
  苏轼一如既往的喜欢在朝食之后出门走走,也没有走远,就在河堤上走走停停。他会习惯的看一看疏浚湖泊的工期,如果遇到百姓,他也会高兴的留下来闲聊一阵。
  远远就看到了一个人在河堤上。等近了,李逵这才看清苏轼的容貌,年纪不算太大,至少比章惇看着要年轻一些,穿着冬日里的袍子,带着文士非常喜欢的席帽,有点像是后世的草帽。有很宽的帽檐,还可以搭上薄纱等遮蔽阳光。可是在天冷的季节里没人这么干,都是一顶帽子,用绳子搭在下巴上固定。
  这种装束后来被高丽人学去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高丽国的乡绅士大夫都喜欢这么打扮。
  就这身打扮来说,看着也不像是个做官的样子,下车前李逵吩咐车夫将车赶进院子,帮忙卸货,而他却径直走到了苏轼面前。苏轼比昨日酒醉的时候状态要好很多,说不上精神奕奕,但至少看着挺和善的一个中老年男人。
  李逵在苏轼面前三四步的距离站定,作揖施礼道:“学生李逵拜见师祖。”
  苏轼拄着一根细小的石斑竹,捋着胡须,正怡然点头,可定睛看清了李逵的长相,那句在胸口酝酿了很久的——一表人才,四个大字,硬生生让他堵在喉咙里。
  怎么说呢?
  李逵的长相要说奇丑无比肯定是胡说八道了,甚至连丑陋也说不上,只是黑了一点。再黑,能黑得过包拯?苏轼年轻的时候可是经常参加包拯举办的聚会,对包拯的肤色有着深刻的印象。
  只是怎么说呢?李逵长了一张大脸,豹子眼,脸上蓄发如同松针一般坚挺,还不怎么打扮,看着有点毛毛躁躁的样子。身上倒是干净,却和仪表堂堂没有任何关联。倒是给人一种凶猛蛮狠的错觉。要是当年在京城招护卫,高俅和李逵同时来谋求的话,他多半会选择李逵,涨气势,太涨气势了。
  苏轼虽然这些年因为一场大变故,让他的性格改变了很多,但他没有学会摸着良心说瞎话的本事。
  好在苏轼心思快,临时改为:“好壮硕的小子,入周维希(周元的字)门下多久了,多大了,可有表字?”
  李逵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忽然发现师祖他老人家也有以貌取人的毛病。似乎他身上无一长处,只有【身体好】这个优点值得夸奖了。
  要知道,在后世学校里,老师对着家长夸奖学生活泼好动,体育好,之类的话,并不是褒奖,而是委婉的打脸。家长听了,回家基本上要准备一场混合双打,才能彻底消气。李逵也是无奈,他长相不太讨喜,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回禀师祖,刚满十四岁,表字——人杰。入师门不到半年。”每次说起自己的表字,李逵都有种羞愤欲死的尴尬,这个字根本就不符合他的风格,和长相也有悖。
  人杰!
  字没毛病,但放在李逵身上合适吗?
  苏轼头痛的发现,自己想要和李逵好好聊天的心思湮灭了。
  想起夫人嘱咐的话,苏轼改变策略,问家里情况,当然不是问李逵的,而是问苏轼的弟子周元在京东东路的境遇。
  “人……杰,你老师在沂水做官近况如何?”
  李逵并不认为老师被沂州知州欺负了,在师祖面前告状有什么用。
  毕竟,他用脚丫子想也能猜出来,章惇的战斗力是苏轼的无数倍。章惇连太皇太后都骂,连明显是未来皇后身边人的太监说杀就杀了,还亲自动手,苏轼和其相比,简直弱爆了。
  两人就战力来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周元的情况,他原先在沂水还算顺利,但是自从章惇来了之后,他的这位老师却颇有掣肘的感觉。原先县里的的主簿,县丞还算听话,看到周元被章惇几次三番羞辱和刁难之后,也开始有了不该有的想法。甚至连县里的几个书办也开始心思活络起来,周元对沂水县的控制力大大降低。虽说小心思没有变成大麻烦,但对周元来说也够呛。
  李逵实话实说道:“老师去年来沂水,一心为民,耗费月余走访乡间,将沂水风土民生了然于胸。”
  苏轼不疑有他,颔首道:“这也算是历练。百姓才是国之根本,他能沉下心来走访民间,老夫甚感欣慰。”
  苏轼要是没有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也不会体会到百姓的疾苦。毕竟老苏家原先还是有些家底的,就算是受穷,也只是相对的少了家财而已。苏家的子弟在苏轼年轻的时候,还真没有吃过苦。真正吃苦是他遭受乌台诗案的劫难之后,被贬黄州团练使的时期。
  穷到了家里的牛生病了,苏轼都要着急忙慌的团团转。
  穷到了连他这个文坛巨擘都要下地种菜,贴补家用。
  穷到了吃肉变成了一种幸福。
  这段时期虽然困苦,但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中感触最深刻的经历。
  李逵继续道:“只是上元节前,新来的知州章惇章相公对老师百般刁难之后,老师颇感身心疲倦,无力施政为民。”
  苏轼听着很不是滋味,似乎和他有关系的人都倒霉了。
  而且倒霉的原因都是被他害的。
  周元和章惇有什么仇?俩人之前连认识都不认识,可是正因为周元是自己的弟子,才让他章惇记恨了起来。
  至于章惇?
  苏轼听到这个人的名字还真有点心虚,章惇的为人其实不错,有任侠之风,才能卓绝,同时也嫉恶如仇。当年乌台诗案,苏家都以为要满门抄斩的时候,章惇站出来说了公道话。
  当时在天牢里一心等死的苏轼懵了,因为满朝文武就只有章惇一个人站出来了。
  要知道当时御史台给苏轼定下的罪名是诋毁朝政,诋毁官家,诋毁变法……数不清的罪名,直接指向的只有两个人,王安石和神宗皇帝。而章惇当时的身份是参知政事,是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毕竟还牵扯到了官家,要是换个小心眼的人,误会章惇背后插刀子,章惇也要跟着苏轼一起完蛋。可以说,当时的章惇为了给苏轼说一句公道话,赌上的是章家的身家性命。
  好在王安石虽为变法不惜背负名声被毁的风险,但也不是为了变法不惜做下冤假错案的人。作为宰相,他容人的气度还是有的。尤其是苏轼,他也知道苏轼是个图嘴上快活的人。
  章惇的话直接让王安石做出了决断,用太祖的祖训应对御史台的冲击:“有宋一朝,不杀文臣谏官。”之后的神宗才消解了怒气,将苏轼释放,但高官厚禄没有,且一撸到底打发去了黄州当团练使,让他这位文坛大将去训练民间乡勇。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