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当然了,对文学家应该宽容一些,毕竟不是每一个文学家都是范仲淹,王安石。
  在诗文书法方面,的大宋能比苏轼强的几乎不存在。
  他当皇帝的诗文老师自然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和年幼的官家接触久了,他也感受到官家身上的脂粉气重了些。
  皇帝,本来就是在后宫这种阴盛阳衰的地方成长,性格上会出现问题。整日里和上百个小女孩混迹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娘’。
  当初太皇太后给九岁的皇帝准备后宫,确实有让官家多生子嗣的想法,但揠苗助长,终究会出现问题。
  要是按照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的性格,他早就忍不住说了。
  可差点因为诋毁皇帝而身首异处,让他明白了皇家的事,自己少搀和为妙。
  原以为自己又犯下大错的苏轼,没想到是自己弟子的小妾家人来巴结他,这才心头拨云见日,心情顿时好了起来。既然是皇帝身边女人的家人给自己送钱,等于是徒弟给老师送钱,他拿着完全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刘家送来的礼物,他自然不会傻到送回去。于是苏轼让李逵将刘家送来的东西分出来,李逵也答应了下来。
  心情大好之下的苏轼,觉得他该给徒孙传播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说:学问。
  和颜悦色的苏学士很常见,但正经的有点严肃的苏学士却不多见。要是熟悉父亲习惯的苏过再边上,自然明白这是老爹要拷问李逵的学问的环节了。苏轼表情严肃的问李逵:“人杰,学到哪里了?”
  “唉!”
  李逵下意识的答应了一句,可头皮已经隐隐发麻了起来。
  还是没有逃过老苏的究级奥义,考校学问。别以为李逵委屈,他之前是立下大志向,要苦学来着。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人的身份罢了。有目的苦学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懈怠起来。
  再说了,这个时代的文人坚定的认为书中有数不尽的道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治理百姓,如何治理国家。
  但问题是,这些对李逵来说根本就没用。
  不是说大话,就是现在给李逵一个县的地盘……唉,不是让他带领百姓造反,而是让他治理地方。他完全能够带领百姓玩出花来。当然,造反他也很专业。
  首先,作为牧民官员,首要之务就是——馁靖地方。这对李逵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土匪山贼祸害百姓,他能亲自带头去灭了;有恶霸之类的祸害地方的刺头,他也能分分钟让对方感悟人生的真理——活着比啥都重要。
  接下来地方馁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抚,就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说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政府牵头之下,只要处置得当,找准目标,给予一个恰当的定位,致富乡里不是梦想。
  这些听着似乎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扶贫。
  李逵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听都听会了。
  他闭着眼睛就能把一个大宋的贫困县在几年内治理成为大宋的百强县,跟玩似的轻松。至于说治理国家,看当什么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说白了,他就是缺少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
  武职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
  “《易》呢?”
  苏轼觉得李逵再不济,也该学过这本书吧?毕竟学史为了施政,学《易》为的是趋吉避祸,顺应法度。这可要比史学要简单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要提早学,比如说《易》,因为这些学问会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时时得到感悟。循序渐进是重要,但囫囵吞枣并非毫无好处。
  史学难就难在了祭祀战争施政谋略……等等问题都一股脑的放在了历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磨不透。
  《易》?
  天道的感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悟出些道理来。属于看似没用,却能经常给人惊喜的学问。
  李逵有点傻眼不已,心说:师祖,您老不能用自己读书的标准要求我吧?太打击人了。易经之中他倒是知道几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主要是这本书都起来晦涩不堪,光看书没人在边上讲,连文辞都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这需要人生的阅历积累,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但他哪里敢说出来?
  苏轼觉得询问的方式有点不对劲,于是蹙眉道:“可曾学经?”
  儒学之中经学地位最高,是拉开普通学生和学霸区别的重要领域,顶级学霸文宗级别的儒生以注经为一生荣耀,青史传名,比如说汉朝的郑玄。当然,《易》也是经的范畴之中,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包括《春秋》、《诗》、《书》。很可惜,李逵傻眼道:“未曾。”
  《诗》,也就是《诗经》,李逵是背过大半,但要是让他深入说出道理来?杀了他吧,他觉得《诗》不简单,可不简单在哪里?他哪里知道。
  苏轼心头隐隐失落,问:“可曾学传?”
  传是儒学中仅次于经学的文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是春秋的延续。
  李逵肩膀耷拉了下来,低声道:“未曾。”
  苏轼有点着急了:“《尔雅》呢?”
  《尔雅》是儒学之中最为粗浅的学问,地位最次,属于训诂。是《尚书》之中文字的解释。但《尔雅》肯定不是蒙学的内容,要命的是,李逵也没有学过。
  李逵茫然摇头。
  良久,见苏轼沉默不已,李逵陪着万分小心,偷偷抬起眼皮打量了一眼表情僵硬的苏轼,小声道:“师祖,小子学过《论语》,这书我熟。”
  李逵心说,自己也就是能靠着《论语》撑门面了。他觉得没毛病,《论语》深着呢?北宋名臣赵普就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书肯定不简单。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被儒生称为‘记’,是记录圣人之言的书。地位仅仅比《尔雅》稍微高一点而已。四部书之中《礼记》是君子规范,《孟子》为雄文辨证之学,而《孝经》和《论语》看似很重要,却不过是蒙学教材,让苏轼这么大学问的人,考校李逵蒙学基础?
  可问题是,苏轼也是要脸的人啊!
  苏门学子从来都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学识渊博,却不随波逐流。正如他诗中所说的那样,都是属于【胸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虽性格不羁,却都是才学出众之人,啥时候苏门掌门人的苏轼,考校门下子弟学问,只能在蒙学之中小心翼翼的挑拣?
  他丢不起这个人呐!
  而一脸羞愧的李逵像极了学堂里的学渣,小心翼翼的面对师祖的询问,头皮发麻的小心应答。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在沂水县的李云,那种时时刻刻能给带给他智商上优越感和心情上愉悦享受的小学渣,是那么的贴心又可人。


第116章 从平庸到惊艳
  “平生有什么志向?”
  苏轼是个厚道人,有的人会感觉到他很刻薄,比如说司马光。那是因为苏轼厌恶对方,认为对方冥顽不灵,才会用言语来刻意的奚落丑化对方。
  但李逵不一样,他是周元的学生。
  不说是千里迢迢,颖州距离沂水县三四百里地总该有吧?
  李逵眼巴巴的带着厚礼来拜访自己,虽有求人办事的嫌疑,但苏轼也做不出故意奚落李逵。学问是问不下去了,但也不能拿了人家的数千贯厚礼,最后还把人气个半死吧?
  这样对李逵,恐怕连子弟周元知道了真相都会有意见。
  虽没有做出让人难堪的举动,但苏轼还是对李逵失望至极,已经失去了提点李逵学问的意思。并不是任何一种询问志向,都是前辈对后辈的爱护。有时候是不耐烦,说明谈话已经快结束了。
  苏轼已经对李逵失望至极,苏门学子,哪个不是才学惊艳之辈。不说别人,就说苏轼大弟子黄庭坚,六岁能诗,八岁能文,十多岁已经熟读经史,博闻广记,成为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二徒弟秦观……就算是不入流的周元,十几岁的时候文章也颇有可取之处。
  就在前几年,他和四个弟子在集贤馆编史,各个都是学士,才有了一门四学士的美誉。要问大宋什么衙门对学问要求最高,自然是集贤馆。非饱学之士不能善任之所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