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三七开)


 却说这三人当时因为首先响应下山,所以得了田宅,美女,财帛作为赏赐,目前城外有田,家中有钱,日子逍遥乐无边。
 但是人无近优,却有远虑。
 士族的产生,便是从家境殷实开始的。有人开始读书了,这家中便会源源不断的有人读书。
 陈舟,赵非,宋广三人来到房陵之后,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却也想着上进了。三人之中,宋广乃是能读书识字的人,勉强算个士人。
 他觉得家族兴亡,需得培养士人。而三人因为是同样的身份,居所又是邻居,所以日常接触频繁。
 宋广的这种想法,便影响到了陈舟,赵非二人。
 三人一合计,便找了一个蒙师,为三家子弟启蒙,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须知道好的蒙师,对孩子十分有利的。就像是现代社会,精英人家都会有家庭教师。
 关平就为邓艾找了一个很好的蒙师,廖宁。
 但三个山民首领显然没有这种门路,找到的蒙师十分一般,甚至很次。
 三个人去年年末刚辞退了家中的蒙师,打算今年再请一个。忽而闻得衙役敲锣打鼓的经过,便心生一动。
 “这位大人。不知道明将军开设的学堂在什么地方?这入学需要什么条件?”宋广闻得消息,赶紧从宅邸内走了出来,对着一位衙役问道。
 “我乃衙门小人,可不敢当大人称呼。”衙役连忙说道,随即答道:“没什么条件。明将军规定,只要二十岁以下,六岁以上。便可以入学。学业分做六年,只要不是太蠢笨,便可以成为一名士人。”
 宋广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谢过了衙役,然后回去与陈舟,赵非商议,三个人当即找来了家中,族中的子弟,从六岁到十二岁都有,总共十二个。虽然关平规定是二十岁以下都可以入学,但是太大还是算了。毕竟岁月蹉跎,三十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二十岁了,学成都有二十六了,太不划算了。
 不久后,三个人便带着十二个孩子,来到了衙役指点的学堂来报名。一座外门崭新,但是内部比较古旧的学堂。
 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规划出来的,用的都是原本的老房子,而大门,围墙新造出来。
 大门上挂着一个匾额,匾额上写着四个字。
 “房陵北学堂”
 却是房陵九县,人口有多有少,上庸县与房陵县人口最多。四十个学堂,分在房陵县的不少,县城内就有好几座学堂,所以叫房陵北学堂。
 而如陈舟,赵非,宋广一样带着子弟来求学的人,却也不在少数。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便是有志气的人。
 还有不少是商人人家。
 负责这座学堂的十位老师,都是衣冠楚楚,很容易获得人的好感。也有衙役在维持秩序。
 陈舟,赵非,宋广三人乖乖的带着子弟排队,等轮到他们的时候,再为子弟登记。办妥之后,老师告诉三人,初八便可以来上学了。
 .............
 张家里。
 就是关平上山打猎,用言语吸引下山的第一批山民。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张邦还活着,就是身体虚弱,不时生病。
 他也不做里长了,把里长的职位让给了儿子。
 这很正常,里长这个职位虽然也需要官府任命,但一般都是里中推举人选的。张邦的儿子也是有声望的,子继父职,倒也正常。
 张邦这七老八十的老人还没死,却是他的顶头上司亭长死了。现在亭内换了一个亭长,叫王海。
 人不错。
 其实说来,房陵的官吏人都不错。
 张邦年前生病,年初却好了。这日正在院子内晒太阳。忽而听到一阵敲锣打鼓之声,不久后,新亭长王海,便来到了张邦家中。
 虽然张邦的儿子做了里长,但官吏们来到张家里,却还是要先找张邦的。
 张邦连忙请王海来到大堂内坐下,王海坐下后,便与张邦谈起学堂的事情。王海感叹道:“当年我蒙学,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因为能读书识字,才当上了亭长。而现在明将军能开办学堂,给童子蒙学,真是百姓之福啊。我已经让族中的七八个子弟去上学了,老先生意下如何?”
 “去,全部去啊。只有读书识字了,才有出息啊。”张邦本身就是个士人,他闲来无事,便教孙子,曾孙们读书认字。
 但他太老了,教不动了。正打算今年请一位蒙师回来,一听有这等好事,连忙唤来了儿子们,将年幼的孙子,曾孙一起打包,送去上学。
 不二话。
 学。
[242.第242章 改变的何止是当前]
 文学乡。
 这座位于房陵县山脚下的小城镇,最近经过了扩张。原本的小城墙没有拆掉,但是城墙外的田地,被官府收购了下来。
 官府出了高价,没有欺压百姓。
 田地收购下来之后,进行了建造房舍,修葺平整的道路。
 这座城镇开始繁荣起来。这使得房陵县内有了两座城,一座便是房陵城,一座便是文学城。
 扩张是理所当然的,去年的时候这里只有四百多位学生在学习洛阳官话,拼音,课程。
 现在那一届已经毕业了,成了光荣的老师、
 在关平的慷慨下,第二届足有二千多学生。整整二千人,加上随从而来的家属,乃至于家奴。
 还有生活在城镇中,提供生活所需的百姓。
 这文学乡内的人口,已经足有上万。
 其实也不仅是文学乡。
 房陵郡一直都在发育。
 房陵郡的九县,乃是靠着汉水两岸地区,分做南北。地域足有后来的浙江省,福建省加起来还要大。
 而这一大片地区,只有九座县城。真的是地多人少。而随着关平时代开始,坚持的吸引山民下山。
 加上目前李超为房陵郡守,正在做开山路上山,将山民也编制进入房陵郡户口。
 再加上每年都有许多男孩女孩自然成年,汉代对成年的定义,男子二十岁。
 目前的房陵郡,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大宝藏。
 人口一直在增长。
 人口增长,慢慢的聚集地就会变多了。村庄发展成为乡镇,乡镇发展成为县城。乃至于山坳之间,小小的一块平原,便可以立足为县城了。
 山下平原的土地被瓜分完,民众发展的方向,也自然往山上走了。
 房陵有文学乡,北方汉水南岸,还有一个布乡(布集市),都是属于先发展起来的城镇。
 待时机成熟,分裂土地,升级成为县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什么是根据地?
 这便是根据地了。
 若新野守不住,率领人口兵马退往房陵,也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关平已经有了汉中了。
 进可攻,退可守。
 文学乡,文学馆内。
 文学馆只负责出老师,负责管理学堂的,乃是官府。
 马射正在等待房陵郡守方面统计的学生人数,因而有点焦急。
 今年计划是招收一万六千学生,到底能不能招募到呢?
 不久后一阵脚步声响起,紧接着一位郡中的官吏从外走了进来,马射迫不及待道:“王先生,情况如何?”
 “足有一万六千二百三十二人。”这小吏也是一脸喜色。
 须知道这学堂的管理由官府负责,因此而创造了不少岗位。郡中小吏,对此也颇为上心。
 “好。好啊,没有辜负明将军的期望。”马射也欣喜道。
 却说马射与文学馆的同僚们,以为能有个一万三四人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有一万六千多人来上学。
 随即马射又感怀不已。
 “这也是明将军的恩德啊。自从将军进入房陵之后,房陵百姓富足了许多,家境便好了,自然也就想要子孙上进了。若连饭都吃不上,谁会将家中童子送来上学?”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
 也是关平全面扫除文盲的开始。改变的何止是当前,而是千秋。试问从汉朝到现代,这无数年的时间内。
 有哪一个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
 大人物们只知道争权夺利而已,霸王们只知道江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狗屁。关平如果能一统天下,开启文明,那汉人就不会再分裂了。
 不过开端虽然好,但是条件却也是简陋。好的纸张没有被发明出来,线装书册也就遥遥无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堂是怎么教学的呢?
 竹简是官府购买的,这个事情促进了房陵的竹简产业发展。然后教材,乃是老师们亲自用刀笔刻录下来的。
 一卷竹简,一篇课文。
 一个老师四十个学生。关平给予老师们丰厚的待遇,老师们确实也是辛苦的。
 至于写字,那就简单了。沙盘与木棒。让小孩子在沙盘上写字,然后抹平。
 而这批学生的年龄,也是有大有小,大的有十六七岁,小的有六七岁。老师们教授的内容也很简单,各种各样的历史小故事。
 至于数学,那也是关平发挥了。关平将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引入,大大提升了数学的发展。
 目前就这两种课程,数学与文学。
 学成需要六年,学成之后,做个账房,看个文书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这第一批一万六千余学生毕业之后,是不是有更高等的学府,那要看关平的势力发展了。
 若未来关平据有巴蜀,还能不设立各种学院?法律学院,政治学院,经济学院,军事学院,还有最重要的技术学院。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