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三七开)


 “今年风调雨顺,阳光与雨量都是恰到好处,必然是个丰年,小君侯可安心。”张雨坐到关平的身边,伸手握住关平的手,柔声说道。
 有点神经质的关太守,关小君侯,晚上都有点辗转反侧,张雨是枕边人,自然清楚,女子可摧刚化柔,张雨乃是如水一般的女子,自然柔声以对。
 关平闻言心下安定,满足。
 不过关平是个混蛋,安心之后,又是酒足饭饱,关平怪笑一声,然后扑到在了张雨伟大的怀抱之中,使劲蹭蹭。
 那跟在张雨前来书房的两个女婢立刻羞红了脸颊,连忙退了出去。
 ...........
 关太守却是头一次执掌一方,做一方父母官,一方诸侯,今年秋收又至关重要,所以难免紧张。
 但其实房陵百姓,官吏,士人,商人,房陵有将近三十万成年男女,这三十万成年男女有九成九都知道,今年必然是一个丰年。
 必然是家家户户粮仓充盈,不仅不用担心明年吃用,更可以卖了粮食,多买布匹,制作新衣裳。
 也可多买一点肉,过的好一点。
 风调雨顺。
 太守仁德,境界安宁,没有兵革。
 天在助我,官在助我。
 如何不能过上好日子?
 房陵上下,洋溢着一股肉眼可以看见的喜悦气氛,人人带笑,沉浸在秋收之前的喜悦之中。
 必然是大丰年。
 关平初为太守的时候,曾经去山上打猎,遇到了一伙张氏山民,那一次的相遇,乃是关平对于黑户山民招揽行动的开端。
 这伙山民经过关平的劝说,终于带着山中的族群下来了。为首之人,便是张邦。后来组成了张家里,张邦是里长。
 张邦家是个大家族,三个儿子,许多孙辈,曾孙辈,成年人口足有二三十位。
 张邦也是德高望重,关平下令征召徭役,修葺道路的时候,张家里也分到了名额,张邦把自己两个孙子给派了出去,后来还得到了工钱,张邦不由感慨太守仁德。
 后来关平派人寻访郡中的孤寡老人,带子寡妇,以及七十岁以上老人,供给米肉。张邦年七十有余,自然榜上有名。
 张邦德高望重,家里边又有三子,多名成年孙子,儿孙也是孝顺,不需要,也不愿意官府供养,但张邦还是接受了这每月的米肉。
 为何?
 这便是子贡赎人。
 所谓子贡赎人。
 起因是鲁国的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遇到了给外国人做奴婢的鲁国人,可以赎回,所花销的钱,官府会负责。
 这是一条善政。
 子贡有一次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便赎回了一个奴隶,但他拒绝了官府给的赎金。子贡的师父孔子就责怪子贡。
 鲁国的这条法律,是善政。因为这条法律,所以人们可以不顾忌的赎回鲁国在外做了奴婢的国人。
 但子贡拒绝了官府给的赎金。人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迟疑,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钱人。
 如果这个鲁国人赎回了在外国做奴婢的本国人,去官府领赎金,别人会不会嘲笑这个鲁国人?
 如果不去领赎金,那又舍不得钱。
 久而久之,鲁国的这条善政恐怕就要荒废了。
 这便是子贡赎人。
 官府的善政,必须全力支持。张邦德高望重,又孝子贤孙众多,不需要官府供养,不愿意官府供养。
 但是张邦却还是接受了每月米肉。
 正因为这是善政,张邦不会因为自己的道德水平高,就拒绝米肉,而毁坏善政。
 张邦是真正德高望重的老人。
 张邦为里长,但张家里这么小,又没有多大的事情,有事情也会由民众自己商量解决。所以张邦日常很闲,以教育孙子,曾孙,张家里内小孩读书识字打发时间。
 这几天秋雨绵绵雨势不小,孩子们都在家中,张邦也难得清闲,便坐在床边看雨。
 张邦也不担心这秋雨,因为雨很快就会停了,耽搁不了今年的秋收。
 而想起今年在山下的生活,张邦感慨万分啊。山上太苦,太苦了。所以他才决定下山为民,重新入了户籍。
 而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真的是英明神武啊。
 太守明府,境界安宁没有兵革,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秋收之后,必然粮仓充盈。
 这日子,可要比山上好多了。
 反正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而所谓的丰收,就是每亩至少产二百斤粮食,这个标准,便是丰收了。
 而现在肯定是大丰收了,就是产粮是多是少的区别了。
 张邦虽然年轻的时候读书识字,但自从做了隐士之后,每年便与土地打交道,种了几十年的地,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错。
[188.第188章 太爽了]
 房陵一郡之地,九座县城,人口将近三十万。
 看似一目了然,但其实人口组成的成分极为复杂。城内人口先不谈,复杂的是城外的农户。
 这城外的农户,分作原先农户,下山山民。
 原先农户,便指在申家兄弟,蒯祺统治时期,便已经在城外平地上耕种田亩的农户。
 山民下山则复杂许多,有张家里这样的普通黑户下山,也有被马良从西部山区吸引下山的七八万山民。
 这七八万山民,又分作是汉人,巴人,夷人,成分着实是复杂无比。
 现在官府依照规矩,使得这些下山的山民,以汉人村落,巴人村落,夷人村落分别居住,井水不犯河水,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
 目前各村落,也都相安无事。
 但各自感触又都不一样,当然感激都是肯定的,清一色都是感怀太守恩德。
 但在感激之余,有一些人因为遭遇的原因,想法便有些不同。
 士奇乃是一位外族人,至于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巴人,还是夷,或者是氐族人,士奇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或许各个血统都有。
 而且士奇的祖母,乃是汉女,所以士奇也可以算是汉人。
 在大巴山,秦岭,巴蜀,汉中,房陵一带,这种情况极为常见。汉人虽然名义上统治益州,但也更多是占据成都平原,巴中平原,汉中平原上的良田城池,在广袤的山中,生活着诸多外族人,互相混血,也是情理之中。
 士奇虽然已经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巴人,夷人,还是其他什么,但却能说一口蹩脚的汉话,能说流利的巴语,在此之前,也是与一支巴族山民一起,居住在房陵西部山区之中的。
 不过当初山民七八万人下山,既有六部大族群,也有许多小部族下山,士奇便是出身小部族。
 士奇这一部的族群很小,大约有百户,七八百口人。按照汉人的规矩,士奇这部族群被分做一个里,设有里长,上有亭长,乡长。
 下山的日子,当然是好过。官府给规划出了一片荒地,给士奇所在的里开垦,士奇等人自己有耕牛,又有曲辕犁作为利刃,开垦田地十分容易。
 有新式水车,蓄水与种植水稻,也减轻了体力活,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
 山下的田比山上的肥沃,再则水稻的产粮,也比高粱要高一点。今年又是风调雨顺,估计是一个好年景。
 如今水稻即将成熟,在秋收之前,反而是农闲的时候。士奇在家无所事事,便会时不时的前往自家田地的田埂上,观看水稻。
 那一株株水稻弯下腰来,前头是沉甸甸的稻穗。士奇三十多岁,却因为常年劳作,看起来有四五十岁了,脸上密密麻麻都是皱纹,十分难看。但是当他看到这满满的沉甸甸的稻穗的时候,却仿佛是笑开了花而一般,绽放出了美丽的光芒。
 这是幸福,美丽的光芒啊。
 来之不易。
 士奇弯下腰去捏了一粒稻谷,仔细捏了捏,再放入嘴中咀嚼了一下,他常年种植高粱,却是头一次种植水稻,判断不出来,今年的大概收成。
 “一亩可能产二百二十五斤?”士奇颇为期待。
 士奇知道今天晚上恐怕要辗转难眠了,因为绵延不绝的秋雨已经停了,明天就可以开始收割水稻了。
 到底能产多少稻谷,过些天便知道了。
 因为刚割下来的水稻,还需要脱粒,还需要晒干啊。
 士奇背着手,光着脚踩着满是泥巴的道路,晃悠悠的回去了村落,一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士奇知道,这帮人都是与他一样,忍不住来看看稻谷的。
 不说别的,这稻谷,这沉甸甸的稻穗,看一看都是幸福啊。士奇与许多人打招呼,简单的说上一些话,遇到特别熟的,便停下来说几句。
 不久后,士奇回到了家中。
 这家也是新家,在他们一边开垦田地的时候,一边建造起来的。新房子,牢固,也不漏雨。
 与在山中的老房子不一样,成天漏雨,而且年久失修,刮大风的时候就怕房子倒塌了。
 士奇家中有个老妻,也是汉女,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都不到十岁,还干不了太重的农活,但却也能拔草除草,顺便照顾家中的耕牛。
 此刻孩子们都不在,士奇估摸着孩子们都放牛去了。家中的老妻,则是在织麻布。绢布都是士人,或土豪家用的,庶民一般都穿麻做的衣裳。
 织布这种事情,老妻一如既往的熟练。士奇起初不在意,随即便剑老妻脸上流露出的叹息,便问道:“怎么似乎有点心事重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