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不求生 (宇文郡主)


  本来齐王继承大统,几乎是可以预见,而且受到多数人接受的。
  偏偏这个时候,一贯擅长弓马骑射,身体强健的齐王玄煜,竟然突然染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暴病而亡了。
  齐王的病死,成为大顺史上的一大悬案,无数人都对此做出了符合本派系利益的猜想。
  但站在最客观的共和派角度的史学家赵翼,他便认为当时齐党势力极大,不可能有人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齐王,而据说齐王好饮酒,本身生活习惯并不健康,年龄也已经不小,突发重疾去世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齐党、魏党,世祖朝后期最重要的两大政治集团,先后丧失了问鼎皇位继承权的可能性,无疑使得朝廷大臣全部陷入混乱之中。
  突如其来的打击也严重摧毁了天子的身体健康,不少大臣认为应当让燕王继承大统,但天法皇帝却产生了一个新想法……
  天法五十年二月,天子在垂危之际,召见大长公主李徽柔、致仕太师方以仁、平章政事周培公、大将军李懋亨等人入宫,宣布诏封先楚王李玄烨之子为皇长孙,立其为皇储。
  此言一出,众勋臣皆为之大惊,群呼不可效前朝旧例,开启靖难之事。
  但天子坚持认为燕王、韩王皆非仁义之君,缺乏治理天下的品性和才干,而其余诸子则都过于年幼,连一个满三十岁的人都没有。


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

  齐王无子,魏王之子则同样年幼,何况魏王是罪人,岂能由这一支继承皇位。
  唯独先楚王之子,年纪合适,而且常养宫中,熟悉政务,能掌机要,才干十分突出。因此天子一意坚持让皇长孙继承大顺的江山。
  对于楚支最终的继位,后世流传最广的一个推论,便认为这乃是内廷女官集团的阴谋。
  因为皇长孙近年常居宫中,据传和不少内廷女官往来暧昧,关系密切。正是一部分女官借着近水楼台之利,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年迈的天子,才使得被众人忽视的先楚王之子脱颖而出。
  然而也有人认为,让皇长孙继位,主要原因是世祖对于燕王、韩王等人都非常不满意。
  因为这些皇子当时都已经和民间不少绅商团体关系特别密切,世祖朝的最后几年里,李来亨已有了整顿绅商集团的意图,只是受限于夺嫡之争越发激烈,天子的精力也不堪支撑,此事才作罢。
  但无论齐王还是魏王最后上位,都是一定会对势力过度膨胀的某些绅商集团开刀的。
  唯独燕王、韩王等无缘继承皇位的诸王皇子,大多都参与绅商活动过度深入,不为世祖所喜。
  而皇长孙,当年楚王是因为劝谏世祖赦免松江起义纺织工人罪责之事,在本已重病的情况下被天子罚于宫门下站立一昼夜,踩因病死去,所以皇长孙润石一直站在维护纺织工人利益的立场上。
  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皇长孙长年坚持的这种立场,被世祖认为由其继位,必能一改世祖朝时纵容、放任大产业家的趋势,起到稳定国本的作用,这才突然立皇长孙为储。
  总之此事争议甚多,而且当时人多认为皇长孙年轻,辈分又敌,在勋臣宿老之中缺乏人脉,恐怕不能坐稳皇位,大顺的江山社稷已有风雨飘摇的危险。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全都想错了,皇长孙并非又一个朱允炆,他的手腕相当高明,而且还获得了在朝中势力极大的大长公主李徽柔竭力支持,不仅削平宿老,而且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停止了天法时期的大规模对外战争。
  顺朝从此时开始进入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对内整治时期,经过孝宗明命年间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顺才在高宗时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开拓征服时代,完全巩固了对南洋的统治,又在对呆迷儿的战争中占据了主导权,先后攻取三玉兹和河中地区,兵锋直入阿富汗,对呆迷儿帝国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在新大陆,世祖朝的流放政策被完全停止了。朝廷开始对青丘州组织官方的大规模移民团,几十年来内地的太平景象使得人丁滋生,人地矛盾重新尖锐了起来。
  对新大陆的移民活动,持续不断,与同时期对东北、西北、南洋的移民活动,并称为“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徙东洲”。
  贯彻了世祖朝后期和孝宗、高宗两个朝代的移民运动,最后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民族构成,使得新大陆成为了一块东西民族大融合的混血大陆,也使得南洋陆续实现了郡县化。
  整个世界的面貌都被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这场大移民运动,所彻底改变了。
  但这给顺朝带来了巨大的代价,到德宗朝时,内地各省由于极为严重的人口外流因素,已出现了劳动节价格的剧烈上升,大量良田无人耕种而被抛荒,众多工厂招募不到合适的工人。
  在一次票号诈骗案以后,江南地区大量票号破产倒闭,很快就扩大为了席卷内地的破产浪潮。货币通缩、汇率下降、生产过剩、商品滞销、劳动力价格上涨、工厂倒闭……
  数不清的问题在德宗朝接连到来,顺朝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来得凶猛又快速,许多失业工人先是大规模地打砸工厂,后来则成为了蔓延八省的纺工之乱。
  朝廷花费了三年时间弹压纺工之乱,这以后德宗皇帝认识到了顺朝各省、各都督州、各海外属地之间经济发展的过度分化,还有海外殖民地的离心离德,已经对大顺造成了亡国之忧,便开始启动了新的改革。
  德宗朝的改革史称金瓯更化,这一改革旨在强化顺朝内地与各种海外属地之间的联系性,加强顺朝商品在各海外属地的倾销力度和市场规模,形成了独特的帝国特惠制制度。
  由内地和各海外属地联手,互相在贸易上给予优待,一起排斥外国商品。
  朝廷对大顺海外属地的输入商品,都给予免税或减税的优惠待遇,对从外国输入的原料、农产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大顺的各海外属地则对从内地进口的工业品,给予减税优惠,同时提高从外国进口货物的关税率。
  这种特惠制度维系了大顺逐渐走向离心离德的海外帝国,使得这一庞大的殖民体系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直到各海外属地的民族独立意识完全勃发,而大顺本身又内忧外患,不断爆发内战,才主动允许了多数海外属地独立建国。
  在众多属地中,仅有青丘是借由独立战争而获得了独立。其余属地,全部是由大顺与属地都督府进行协商后,逐步允许其自治和独立的。
  也因此,即便到了现代以后,中国与由其属地发展出来的众多国家,依旧维持着亲密而友好的同盟关系。
  帝国特惠制在顺朝爆发第一个共和革命时,就已经被取消了。但它的不少制度残余,延续了很长时间,更在冷战时期发展为了天保府统筹委员会,形成了一个对呆迷儿人民联邦为首的红色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
  以天保府统筹委员会为首的一系列单边限制性组织,成为了后来蓝色阵营限制人联发展的主要外交武器,并严重阻碍了人联的技术进步。
  但是到了现代以后,由于国际贸易争端越发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天保府统筹委员会当成了相互进行贸易战的工具,其用于限制人联经济发展的初衷已经完全丧失,逐渐被慢慢废除。


第六十四章 和硕特战争

  东京开封府是由于偶然性的原因成为大顺的首都,建立新都或迁去兴京长安府、北京顺天府的意见一直都存在。
  特别是收辽之战以后,辽东恢复,重回旧都的意见就很强烈了。
  毕竟明朝以来,北京为天下首善之地已有二百余年时间,各种制度都以其为中心,也能保证朝廷的稳定性。
  不过这主要是文臣们的意见。
  武将之中多秦人,陕西籍开国元勋们便觉得迁都长安更为好。
  第一点是长安乃汉唐旧都,既然大顺又复古汉唐的传统,自然应当迁都长安,重开西域;
  第二点则是重勋臣多陕北人,但陕北贫瘠,位置偏僻,不可能定为首都,那么退而求其次选择陕西省的省会长安为首都,便很合适了。
  而且经过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多年来的恢复和治理,陕西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水土的恢复也做得很好。
  虽然还不能恢复汉唐时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但至少京师的用水暂时不成问题。
  而且近年来准噶尔屡屡寇边,威胁朔方省,已经超越了被赶到日本当海盗的满洲残军,成为了大顺首屈一指的心腹之患。
  高一功、郭君镇、刘芳亮等秦人,都曾上书朝廷,请恢复汉唐旧制,迁都长安,以宿卫重军环伺关中,好起到抵御准噶尔诸部侵袭的效果。
  不过方以仁却认为漠西蒙古的准噶尔诸部,虽然较之在满清和顺军连绵二十年打击下,只能苟延残喘的东蒙古察哈尔诸部,要强大很多。
  可准噶尔诸部并非铁木真的后裔,缺乏黄金家族的血脉,对于蒙古各部落没有号召力。内部又动荡不休,叛乱不止,诸部交相攻伐一直没有停止过。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