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春色 (西风紧)


  郭薇道:“圣上放心罢,此事便让我办。”
  就在这时,有女官前来说话,晚膳已准备好了。郭薇走到朱高煦跟前来,与他同去饭厅。
  郭薇忽然问道:“圣上刚沐浴过了?”
  朱高煦愣了一下,便道:“下午出了不少汗。”他确实没撒谎。
  幸好郭薇没有多言,她听罢不再继续追问了。她对朱高煦的私事管得很少,也不怎么理会他有很多女人,大抵因为礼法的缘故。不过妇人排斥分享伴侣,似乎是本性,郭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只是懒得去想而已。
  ……确定了宝庆公主与宁远侯家的联姻,朱高煦便将何福出任宁夏(银川)总兵官的消息、透露了出去。
  因瓦刺部出现在河套地区,此次何福镇守西北,主要是为了整顿防务,并把西蒙古诸部驱逐到漠北。
  按照历朝历代以来的经验,只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不能在漠南地区立足,特别是河套地区,他们便几乎不可能袭扰中原王朝。即便是行踪不定的游牧骑兵,出兵也需要后勤;漠南的牧场和农业区,才是九边防务的关键。
  东边的鞑靼诸部受削弱之后,瓦刺压力骤减,有南进的迹象。但此时朱高煦对北征蒙古,已经毫无兴趣了。
  盖因北方东西连绵万里的草原大漠,打了一处,另一个又会冒头;而北征的军费糜大,朱高煦觉得,实在亏得慌。
  大明朝的北面国防,从太祖到太宗时期,战略思想一直在变化。而今朱高煦执政后,在初期有过一次御驾亲征,有延续永乐年间的战略迹象;但现在他又逐渐形成了另一套方略。
  柔仪殿内,朱高煦对兵部尚书齐泰、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向北进攻的性价比太低,九边应以积极防御的方略为主。构筑棱堡、卫所军镇,完整北面防线;不定期调集机动人马局部出击、不让诸部落在漠南立足;开发辽东,全面占领辽东农垦区。同时分化鞑靼、瓦刺诸部,尽力招安,对于愿意和睦相处的部落,可开互市,向诸部交易茶、盐、铁等所需。”
  这时齐泰从怀里掏出了一些东西,双手呈送到桌案上:“这是臣为圣上谋划的北面方略,请圣上过目。”
  朱高煦伸手拿了过来,翻开了瞧。第一本卷宗下面,还有一副图,他便先看地图。
  齐泰道:“圣上明鉴,北面的防御与作战,朝廷首先应考虑充足的粮秣辎重供应。臣与诸臣商议后,建言朝廷着手修缮治理几条水陆驿道。
  其一,从大江到淮河、淮河到黄河;黄河、渭河到西安的水运。这条水道,可以把京师的精甲、火器运送到关中。也能将中原、东部各府县的粮秣军需,运抵关中囤积。
  其二,继续疏通大运河(京杭),则可以将京师的军器、钱粮,水运至北平。
  其三,修缮从凤翔府(宝鸡)到宁夏中卫(中卫市)的陆路驿道。把囤积于关中的军需,最终运抵宁夏(银川)及河套地区的诸卫诸堡。
  同时治理黄河上游水道,可将西北、宁夏等地的物资,水运至河套之地。如此以来,河套诸卫所,便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和补给,可保诸卫防务无虞。
  一旦这条供应线通畅,圣上想从西部北征,也不会缺粮饷了。
  其四,以北平为中枢,供应大同、隘口关(张家口)、开平前卫(锡林郭勒)、大宁城等地的军需。同时设置从太仓到辽东锦州的海运船队。则可保东北面防线补给充足。
  朝廷安排得当,将来必能在北面形成完备的边关防线,教蒙古诸部等敌军,毫无南下之机会。
  如此以东部富庶地区的用度,供应九边,则九边兵强马壮;九边的完备,又保大明东部各省不受袭扰,繁荣昌盛。大明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矣。”
  齐泰接着沉声道:“九边宜分散兵权,每到反击之时,再从朝廷委派亲信大将,临时率京营精锐、调集各处兵马出战。而京营有军费之足、将士精锐,可长期对四方维持绝对兵力优势。”
  “听起来不错。”朱高煦道,“朕细看之后,再与齐部堂商议。”
  “咦?”朱高煦翻开最下面那本卷宗,“这是甚么?”
  齐泰道:“南署铁厂变法方略。”
  朱高煦顿时看了齐泰一眼,默默地浏览起来。
  齐泰的声音道:“九边边军战力,除了保障粮秣充足,还要军器精良。但这些精良军器、最好从京畿地区运达各处,路线臣已谋划妥当,正如先前所言。
  若以原来的供应、制作法子,京畿地区出产的军器,便与各地没甚么不同。因此臣以为,应将南署铁厂制作军器的法子、以法令确定,避免良莠不齐。”
  朱高煦没有吭声,犹自翻看着那本卷宗。
  大殿里安静下来,齐泰也长久地侍立在旁,没有再多言。
  不知过了多久,朱高煦大概看明白了齐泰的意思,他抬起头、不禁说道:“齐部堂这个方略有点激进,恐怕一旦公布,大伙儿得吵起来。但朕是支持你的。”
  齐泰总算没有让朱高煦失望,这一套办法,针对守御司南署的供应链变革,深得朱高煦的想法。
  “圣上,何不叫工部尚书茹部堂、暂时兼领守御司南署?”齐泰沉声道,“此番宁远侯去西北整饬军务,朝廷要提供一批精甲火器,可由南署铁厂承办。这批军需的验收,则由兵部主持;若是东西残次,臣作为兵部尚书,是不会收的。”
  朱高煦立刻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指着齐泰,但他没把话说出来。表情好像在说:你还挺阴。
  到时候,铁厂极可能整出一大批残次品,浪费资源。但为了变法,这点损失倒是很值得。
  “朕看行,就这么干!”朱高煦立刻轻轻拍案道。
  朱高煦想了想道:“你这个南署革新的方略,能否让给钱巽?不然齐部堂去唱白脸了,谁来唱红脸?”
  齐泰与朱高煦对视了一眼,躬身拜道:“圣上圣明。”


第八百五十四章 陋寺大道
  齐泰的谋划,并未照着“预计的过程”进展。
  但结果在意料之中。钱巽的奏章几经周折,从内阁到典宝处、又到御前,最后在廷议后通过了决策。于是钱巽没有上辞呈;要茹瑺主持南署铁厂的事宜,便也未曾发生。
  情状如此,实在是朝中诸臣的立场很复杂。状况并非新旧两党的政见之争、那么简单,里面还有许多和稀泥的人。
  过了几日,恰逢旬日沐假。工部尚书茹瑺,忽然邀约齐泰到龙江寺去进香。齐泰也觉得应该和茹瑺等人谈谈了,自然没有回绝。
  龙江寺挨着大江港口,在山门前便能看到江面。原先此处是太监郑和的产业,洪熙年间收归皇室;武德初,宫中又把它还给了郑和的旧党王景弘。
  天上下着绵绵细雨,空中一片阴云。齐泰等人在寺庙外面下车后,便见江面上停泊的船只、也在雾蒙蒙中难以看清。一队人打着青伞,走进了这风格古朴的寺庙。
  这时主持亲自迎接上来,行礼称“阿弥陀佛”。见礼罢,大伙儿便径直去了大雄宝殿。佛像前虽有功德箱,不过齐泰等人供奉的香油钱稍多,便给了门口的一个和尚、还上了功德簿。
  “叮!”地一声,和尚仿佛在提醒打盹的佛主,齐泰与茹瑺都上前参拜了菩萨。
  茹瑺是个五十余岁的人,长得非常魁梧,观之不似文士。但他确实是个文官,而且有伯爵爵位。大明的爵位几乎只凭军功,文官封爵的人简直凤毛麟角,而茹瑺便是个其中之一。
  齐泰见他如此彪悍,总觉得他根本不信佛。至于茹瑺为何在这种地方邀请齐泰,那便不得而知了。
  几个人从佛像侧后的后门进去,主持道:“二位施主请到斋房歇息,待到午时,老衲叫人备几样清茶素饭。”
  茹瑺道:“有劳大师。”
  俩人进了一间简朴的斋房,随从则留在了外面的院落里,在檐台上走动巡视。斋房里有张木桌,地上有蒲团,于是齐泰与茹瑺客气了一番,对坐了下来。
  这间寺庙并不太清净,忙碌的龙江港太近了,远处的嘈杂声在空中隐隐可闻,仿佛笼罩着细微的“嗡嗡”声音。京师的寺庙,确实没几处清净的,恐怕只有鸡笼山上的尼姑庵要好一些。
  茹瑺提起茶壶,倒了两盏茶水,给齐泰递了一盏。齐泰忙欠身,双手接住。
  茹瑺开口道:“目前朝中的政见之争,以老夫愚见,只是‘道’与‘术’之别。圣上多次提起一个词‘技术’,想来是支持新党的‘术’。可是科举取士,策论多是治国之道,便无怪乎很多旧臣忧心了。”
  齐泰顿时附议道:“茹部堂一针见血,正说到要害。”
  茹瑺道:“不过,老臣们反对没有用,乃因新党有圣上支持。
  我朝自太祖、太宗以来,天子对国策有乾坤独断之权。当年太宗要征安南、下西洋,朝臣不反对吗?太宗决定迁都北平之时,又有谁愿意?大伙儿的产业都在京畿(南京附近),这边气候湿润、人口稠密富庶,大臣们最不赞成迁都。结果还是反对无用。”
  齐泰不动声色道:“建文时,我先是反对削藩,后是反对削藩的法子,确实无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