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愈演愈烈,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传言。
有好几个宫女一夜之间“自挂东南枝”,而且这个情况连续出现了三天以上。
玄宗惶惶不可终日,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头发成把成把的掉。
不光在皇宫里,整个洛阳城都发生了灵异事件。
据说有人天津桥上莫名其妙的就失踪了;洛阳尹派人打捞了河底之后并没有发现那个人的遗体。
有人在荒郊野外忽然被人打劫,对方抢到了东西之后,还要把受害者杀掉,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
一时间,食人怪的传言四起。
整个城镇的人都吓得不敢独自出门。
玄宗更是快得抑郁症了,他下令班师回朝。
裴耀卿、张九龄两个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们跟玄宗说,那只是有人在捣鬼。
并提出会在1个月之内解决这些问题、调查出这些事情的原因。
现在正是农耕的世界,这个时候启程回长安,沿途的城镇官员、居民肯定会围观,无疑会耽误农耕。
玄宗都快吓死了。
这个闹鬼地方还得让我再待上三个月?!
他绝对会疯的,他一秒都不想多呆了。
李林甫原本就了解玄宗的意思,他一眼就看出来玄宗并不想留下来;两位都建议玄宗留下来,他偏要跟两个人唱反调。
反正本来就有梁子,也不介意再结大点儿。
他说:“长安和洛阳,就是陛下的东西宫。陛下无论去哪一个宫殿,都是那个宫殿的幸运,为什么还需要挑时间呢?”
“就算是妨碍农耕,玄宗只要免除沿途的税收就行,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臣觉得,应该立刻宣示百司,马上启程西行。”
玄宗原本就处于崩溃的边缘,裴耀卿和张九龄还极力反对他回去。
这个时候李林甫站在他的立场上,无疑是给已经落入水中的玄宗一根救命的稻草。
玄宗从此之后开始重用李林甫。
往后,李林甫更加的会揣摩玄宗的意思,他一直都是满足玄宗的私欲为最高准则。
洛阳闹鬼__
第358章 九龄罢相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梁子从此算是结下了。
两个人相看两生厌。
张九龄不屑于和李林甫为伍,自然也不愿意理他:李林甫却处处给张九龄使绊子。
他原本就是尚书,再加上是皇亲,基本上算是在朝堂之上横着走了;今天拉拢朝臣,明天去给玄宗吹邪风。
张九龄知道他一直在背后使坏,但是老张问心无愧,根本就不愿意理他。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月。
玄宗想要加封牛仙客尚书,张九龄仍然表示不同意。
之前提到过牛仙客,他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了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
萧嵩拜相后,牛仙客接任他成为节度使;今年年初,牛仙客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
老牛虽然是个没主见的,但是他勤奋好学。
他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仓库里粮食充沛,武器库里兵器锋利。
玄宗听闻他勤奋异常,灰常的开心,想要加封他为尚书。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满朝文武说了一下。
张九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说,自古以来,尚书担任的职责就是纳言,唐朝建立国家以来,大多是有原本的丞相,或者是闻名关中内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牛仙客原本只是河湟使典,身份低微,现在已经是升得太快了,我一直都怀疑他能不能干好这个职位。
玄宗一听觉得也是这个理儿,于是说,要不就给些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划块地给他。
张九龄已经快被玄宗的脑回路打败了,自己的国家一言不合就划地要闹哪儿样?!
“此事万万不行。之所以会进行分手是因为有功。整理充盈仓库,补充器械,这些原本就是分内的事儿,根本算不上功劳。”
“陛下如果是想嘉奖他的勤劳,赐他一些金银财宝、锦缎棉帛之类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划一块儿封地给他?”
玄宗的两个意见都被张九龄否定了,脸上有些挂不住,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两个人吵的不欢而散。
玄宗气呼呼地回到了大明宫,李林甫见状,上前说道。
“牛仙客原本就是宰相之才,为什么要屈才为尚书呢?张九龄是书生出身,不识大体。”
这句说到了玄宗的心坎儿里,他高兴的合不拢嘴。
第二天,玄宗旧事重提。
张九龄依旧持反对意见。
玄宗怒了,“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什么时候事事都得由你做主了?!”
张九龄立刻低头请罪:“老臣有罪,陛下再也不知道臣愚蠢的情况下,让臣担任宰相,这件事情确实不妥,老臣不能不说。”
玄宗没好气的说:“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
你嫌弃牛仙客出身贫寒,你又是出自什么豪门大户?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了,张九龄被凶了这么一顿,再次请罪说:
“臣生长在岭南,不如仙客生长在关中,但是臣很早的时候就入仕,掌管典司诰命很多年。牛仙客原本就是边镇小吏,目不知书,如果真的委任重职,恐怕不能服众。”
李林甫直接破口大骂:
“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你也就空剩下一身学识了,天子想要任用谁,还需要理由吗?
张九龄这个时候应该也对玄宗寒心了吧?
没两天,对牛仙客的封赏诏书就下来了;封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没多久,牛仙客也被拜为丞相。
今年十二月,老张被罢相。
起因是这样的,帮太子等人说话、让李林甫那个小人有机可乘。
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十分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
赵丽妃生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鄂王李瑶,刘才人生光王李琚。
但是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味地宠幸武惠妃,赵丽妃等人皆失宠。
这一天,太子李瑛与李瑶、李琚会于内第之中;玄宗当时在大明宫里建了集体宿舍,太子与诸王都居住在里面。
据说他们在抱怨自己的母亲不受宠;当然,这些可能也是为了加害他们、杜撰出来的。
驸马都尉——也就是驸马——杨洄是咸宜公主的老公,他经常秘密地监视三个人,然后把他们过失的言行告诉武惠妃。
武惠妃跑到玄宗面前哭诉,说,“太子李瑛和李瑶、李琚三个人私下经常会面,明显是在结党营私!他们现在穿着甲胄入宫了,这明显是要加害我们母子啊!他们的言辞对陛下也不敬,恐怕是要造反!”
玄宗派人前去查看,发现他们三个果然都穿着戎装。
当场勃然大怒,让人通知张九龄,起草废太子的诏书。
张九龄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立刻跟玄宗进言:
“陛下从当初当储君的那一天算起,到现在继位,太子和诸位王都不曾离开过皇宫。他们每天都在接受陛下的教导。”
“天下没有人不羡慕陛下,国家盛世繁华、陛下子孙昌盛。”
“现在三位王爷都已经成人,从来不曾犯过什么大过。陛下怎么能因为一句没办法考证来源的话,就把太子和两位王爷尽数流放呢?”
“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草率地废立,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杀掉了申生,结果三世大乱;汉武帝听信江充污蔑废太子,京城血流成河;隋文帝听信独孤皇后的话,罢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
“综上所述,此举不可不谨慎!陛下要是一意孤行的话,恕臣不能拟草诏书。”
玄宗被张九龄的一番话说得有些动摇,他犹豫不决之间,跑去问李林甫。
李林甫说:这是主上的家事,我们作为外人的不方便C手。
武惠妃看到玄宗动摇了,派遣密使跟张九龄说:
“自古以来有废必有兴,公如果愿意帮助惠妃娘娘,事成之后,一定分给公好处。”
张九龄义正言辞的拒绝,还把那个人赶了出去。
他跟玄宗说了这些事,玄宗虽然不相信,但是还是没有狠下心把太子他们集体罢黜。
虽然,明年他还是把他们三个流放、并且杀死在驿站里。
第359章 谏诤路断
看到玄宗松了口,唯恐天下不乱的李林甫不干了。
他原本还想着趁着这个机会,把太子老五老八一起弄死、顺便把张九龄弄下台。
搞不好,武惠妃都跟他商量好了报酬,一但事成,他能得到什么好处之类的。
没想到玄宗在最后的关口上,居然“倒戈”了。
李林甫觉得这个事情应该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先把张九龄弄下台。
李林甫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口腹蜜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嫉贤妒能,排除异己。
张九龄现在还没有被罢黜,他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为了搬倒老张,李林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把朝中几乎能笼络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同伙,试图孤立张九龄。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