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抬腿刚准备上去帮忙,被安一冉摁住了;他冲我摇了摇头。
我不能理解,难不成看到马朔跟他就这么僵持着吗?
“你看出什么端倪了吗?”安一冉说,他冲身侧努努嘴。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周围除了残破的躯体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摇了摇头。
“那个人不是吐蕃人。”安一冉说。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很想问,但是没有开口。
我看向那个人。
那个人大概二十岁出头——也可能年纪还要大一些,他的头发很长,编成了很多条麻花辫。
他的鼻骨很高,鼻孔略大;他的鼻子较尖,嘴唇比较薄。
他的皮肤很粗糙,脸色是酱红色;他的脸型是那种用字脸,腮部咬肌很发达,颧骨较高。
他的脸像刀切的一样棱角分明——怎么看都像是藏族人。
“你看他用弯刀的姿势。”安一冉看着远处和马朔打成一团的吐蕃人说。
那个人用弯刀的姿势……说句不好听的,跟半身不遂。
他是反手握在弯刀手柄上的,手背面对着自己。
说实话,这个弯刀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弯刀怎么可能弯成满月状呢?
同时期的弯刀还停留在类似于茄子状的样式,就是后世,也没有出土过满月状的弯刀。
先不说这种满月状的弯刀的制作工艺有多么的复杂,感觉实战性也不高啊!
总不能真的只是为了卡住对方的武器吧?
腹诽间,马朔一个扫堂腿把他撂倒了;对方还没起来,就被赶来的长枪手“C”在了地上。
他们枪C的很有技术含量,呈放S状——跟天女散花似的。
“如果他是一个吐蕃人的话,怎么会不知道那个弯刀的用法呢?”安一冉接着说,“他用起来很吃力,而之前那些人用起来很娴熟。”
“说明他并不会用这种弯刀。”安一冉说,“所以他应该不是吐蕃人。”
原来关注点在这儿啊!
我还以为是那个人拿刀的姿势呢!
难道没有人注意到他拿到的姿势很奇怪吗,怎么可能有人握刀柄是“攥”住的呢?
那个吐蕃士兵没有挣扎,他也挣扎不开——他的脖子只要动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长枪的尖儿戳破颈动脉。
一个安西士兵走上前,把他绑了起来。
其他吐蕃士兵看到他之后,头都低了下去。
那些吐蕃士兵的反应,让我很奇怪。
如果这个人不是吐蕃族的话,那……那些士兵为什么看起来很怕他的样子;说怕其实不太准确,准确的说是有些敬畏,敬畏之中隐约夹杂了些许羞愧。
那个安西士兵押着他到了安一冉面前,他给了“吐蕃人”的膝盖一脚,看起来是想让他跪下。
我是特别讨厌这种方式,那看起来特别屈辱。
安西士兵一脚下去之后,吐蕃人居然纹丝未动。
“要杀要刮,悉听尊便。”那个吐蕃人忽然说,他说的是生硬的唐普,“要我跪,那不可能。”
安西士兵显然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他抬腿——看起来准备再踹吐蕃人一脚,被安一冉制止了:“住手!”
安西士兵抱拳行礼,退到一边儿。
“你不是吐蕃人吧?”安一冉说,他用的是普通话。
“教授,他们听不懂普通话来着……”我小声提醒他,下意识地看向吐蕃人,他一脸惊讶的表情。
“可是,他刚刚割那个人耳朵的时候,”安一冉挑眉,思忖,“我隐约看到他用嘴型说了一句‘叛徒’。”
“难不成他说的是‘bamboo’?”安一冉狐疑地说。
咳咳,刚刚才发现中间数落了一章__
这里把序号补上__
第215章 下冰雹了
又一次被安一冉的脑回路打败了。
这个这么缺心眼的家伙,真的是当初那个w大的风云人物安一冉教授吗?
“bamboo就更不可能了好吗……”我忍不住吐槽,“教授,他说的可能只是类似于叛徒的发音的……”吐蕃语。
“嗯,我说的是叛徒。”我话还没说完,他说道;他用的是普通话,我不可置信地回头。
难道说真的会有灵魂轮回这种东西吗?
不然的话……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人穿越?
“你也是来自未来的人?”我忍不住问。
“嗯。”他说,耸耸肩,“我是汶川地震的罹难者。”
他是汶川地震的罹难者?
那也就是说……他是两千零八年来到这里的?
“我是两千一七年来的这里的。”我忍不住说;我偏头看着安亦然,后者说:“我是两千零六年。”
“难不成年份和来到这里还有什么关联吗?”那个人愣了一下,“为什么你们都要说来到这里的年份?”
我一懵,对啊,我们为什么要自报来到这里的年份?
他看着我俩,我俩面面相觑。
“都护。”马朔走上前,指着聚住在一起,行礼的人,说,“这些人如何处置?”
“他们既然已经臣服,就放他们走吧。”安一冉说;他秉承的就是唐朝一贯的对外政策,只要不威胁到大唐领土,就随他们自己玩儿去了。
正是由于这样宽容的对外政策,导致最后大唐内忧外患——纵容敌方强大、放虎归山。
“你怎么办,跟我们回去吗?”安一冉看着“汶川地震的罹难者”,问。
“跟你们回去,去哪儿?”他反问,“我是吐蕃军的第二负责人,如果我跟你们走了的话,岂不是投降了?”
“说的就跟你真的是吐蕃人一样。”安一冉拧眉,“那你怎么办,也回去?”
“就像你刚刚说的那样,你是整个队伍的第二负责人,第一负责人已经战死了,你就算回去,保不准会被安上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安一冉接着说。
“我不能回去,我要以死谢罪。”他说,把匕首拔了出来;他刚要把匕首举起来,就被安一冉一脚把匕首踢了出去。
“我的老弟啊,你好容易重新生活一次——就这么对待自己啊!”安一冉无奈,“就不能干点有意义的事么,自杀能解决问题吗?”
“再说了,你们还没有输呢,只是停下来了而已。”安一冉拍拍他的肩膀,“好好活着比什么不强,再说,你已经死过一次了,你应该能体会到死那种痛苦。”
“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安一冉说,“也许我们确实是穿越了,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也许保不齐会突然死掉。世界这么大,真的不要去看一看吗?”
我看着安亦然跟知心大哥似的,觉得特别违和。
忽然刮起了一阵特别急促的风,风吹来了一片硕大的乌云;雨紧接着就下了起来,越下越大。
我忽然想起了被春涝所支配的恐惧。
“要下雨了!”我忙说。
“不管怎么样,先跟我们回去吧!”安一冉不由分说地说。
那个人“噗嗤”一声笑了,“你就不怕我是间谍?”
安一冉也笑了,“哪有你这种自报家门的间谍。”
“罹难者”嘴角轻扬,“我叫王楠。”
“我叫……”安一冉还没说完,就被突然砸下来的冰雹砸到了眼睛,“回去再说。”
“嗯。”王楠应声。
其他那些吐蕃人也在安西军的“掩护”下,进了碎叶城。
说实话,我一瞬间真的担心过他们如果真的是间谍话,该怎么办?
这不是个小数目,近千人跟我们进了城;不过好在,是我想多了。
进城之后,安西军帮他们准备了干净的衣物。
大唐之所以会出现“四海称臣,万国来朝”的景象,不仅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当然这两个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因为唐朝对待所有来使、附属的番国真的用心用力。
比如吐谷浑,他们战败之后臣服于唐朝,之后他们的安危都是由唐朝人负责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党项族。
谁都愿意和君子的国家结交,唐朝也是出了名的大方;番属国进贡的东西无论多少,唐朝一律加倍奉还。
本来是来进献东西的,结果人家收下了之后反而多给了好几倍的钱;完事人家还帮忙守护国家、捍卫疆土。
这样的买卖简直太划算了,所以当时附近的大小国家都争相和大唐建立外交关系。
有了这么大一棵大树当靠山,觉得自己腰板都硬了呢——也许当年的某个附属小国家说过这句话。
太宗时期,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威震整个西域,边疆部族一看这架势、纷纷降附。
这一降附不要紧,如何安置这些附庸的民族成为了困扰唐朝统治者的一个重大问题。
数百年来,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民族偏见较少,太宗于是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
这样下来倒是解决了安置问题,但是各部首领管理本部,太宗总是担心他们哪天一个临时起意就起兵造反。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